蝴蝶的启示初中生随笔

  有一则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个人发现一只蝴蝶在茧里蠕动,“苦苦”地挣扎了好一阵子,还不能完全冲破那牢牢的茧儿,尽早来到人世间享受幸福的生活。那个人站在旁边急不可耐,便一番好意急忙找来了剪刀,小心翼翼地替蝴蝶剪开了茧,结果那只蝴蝶轻而易举地出来了,然而,不幸的是,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茧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含恨离开了梦寐以求的天堂。自然,这只蝴蝶的欢乐也就随着它的死亡而永远地消失了。而那好心人却成了间接的“凶手”。这个好心人之所以成了“凶手”,是因为他急于想看到蝴蝶破茧后的结果——生成美丽的蝴蝶,却没有意识到蝴蝶破茧的过程是她成长的必经过程。若没有这一过程,蝴蝶即使出了茧,也只能走向灭亡。

  学生的'成长也是如此,只有经过痛苦的成长经历,主动探索的磨练,积极思考的煎熬,才能成长为有个性、能创新的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教育者如同这位“替蝶破茧”的“好心人”一样,为了高效率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利用“灌输”这把剪刀替学生剪开“学习”这层茧,用浩瀚的题海淹没了学生的兴趣、个性。以为讲得越细、练得越多,学生的能力增长越快,以为学生“掌握”预设的课程目标,就完成了由“虫”到“蝶”的蜕变。而实际上他们用好心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思考的过程,扼杀了无数学生的个性、创造力。

  因此,要很好地贯彻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应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教学应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教学过程正在由单向控制向双向或多向交流转变;教学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

  《学记》中说的“君子之教,喻之,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赞可夫曾经说过:“如果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那些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等特点都表现出来,就会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很大的成效。”因此教学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器”,而是知识的主人;学生不仅是认识的主体,更重要的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学生才可能“破茧成蝶”。

  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呢?首先,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需要教师长期潜心培养。其次,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发散性思维练习题,通过分析、判断、想像、推理训练学生,能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有大量的时间阅读、思考、想像,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广泛的交流,获得进行创造思维的空间。学生能够展开想像的翅膀,产生创新的火花。增强了创新能力,反过来又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美文   随笔   接受器   蝴蝶   初中生   启示   想像   主动   思维   过程   能力   教师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