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答案的诗歌

关于答案的诗歌1

  你们曾问过我

  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没有理由

  所以忘了如何开口

  你们曾问过我

  为什么要这么严格

  我没有回答

  答案在我心里

  那一次你们问我

  为什么掉眼泪

  我默不做声

  答案却在眼眶里

  你说这样的班规不合适

  让我拟定它的另一种形式

  我只言片语

  答案无奈的微笑是诠释

  不要再问我明天

  不要再提及改变

  最怕你们问

  那些年你们提出问题的答案

  我不想回答

  也不敢说话

  生怕没有了友情

  一个人会被击垮

  你们所追求的答案

  那帷幕也已落下

  所有问题的答案

  都在空气里

  都在你们的心里

  如果有一天

  你觉得心里

  有个地方隐隐作痛

  那我想告诉你们

  那个就是那些年

  你们提出问题的答案

关于答案的诗歌2

  山谷迷漫着一片凉雾,

  呵,从这山谷的深处,

  我要是能找到出路,

  呵,我会觉得何等幸福!

  那边我看到美丽的小山,

  永远年轻而常青!

  我若有羽翼,我若有翅膀,

  我真想飞上那座山顶。

  我听到和谐的音调,

  甘美的平静的天国的声音,

  微风给我送来

  香油树的芳馨。

  我看到金色的果实

  在绿叶间闪烁迎人,

  还有在那边盛开的花儿,

  在冬天也不会凋零。

  啊,在那无尽的阳光之中

  散步逍遥,该是多么欢畅,

  那座小山上的空气,

  它该是多么凉爽!

  可是奔腾的激流

  阻拦了我的前路,

  它的波涛汹涌,

  使我心神恐怖。

  我看到一只小舟飘动,

  可是,唉!缺少艄公。

  上去吧,不要犹疑!

  轻帆已孕满了好风。

  你要有信心,你要能冒险,

  神并不给世人担保;

  只有一件奇迹才能

  把你带往美丽的仙岛。

  理解你只要有信心,你要能冒险,

  神并不给世人担保,只有一件奇迹才能,

  把你带往美丽的仙岛。

关于答案的诗歌3

  那天是立春。

  清晨,我被电话惊醒。

  那端是相熟小女生激动得微喘的声音,一声声清嫩如窗外初生的新叶:

  我知道,我知道爱情是什么了。

  爱情就是他用双手捧来的那一束玫瑰,

  血一样红,岁月一样永远。

  而生命就是一千个春天的组合,

  从一朵玫瑰开到下一朵。

  隔着电话,我也看得见她眸子里欲滴的泪。

  十九岁的小忘年交,一直有恬静的笑容和桃红的脸颊,忽然无端消瘦,不自觉地恍惚,而眼睛熠熠生辉。

  开始打来莫名其妙的电话或者写来同样不知所云的信,有时是眼泪,有时是感慨。

  更多的时候是不断地追问:

  爱情到底是什么?

  而爱情,大概在我们生活中为数不多、要亲自去探索真相的问题吧?

  那一天,实在是忙,晚上还有绝对不能不去吃的饭。

  可是因为喜悦着她的喜悦,忍不住就在饭桌上重复了她的话。

  左侧的女士喷了一口烟,在薄荷气息里她艳妆的脸像一朵看不真切的花。

  她轻轻笑一声:

  真是太年轻了。

  大概要到我们这种年纪,才会知道。

  爱情呢,

  不过是蛋糕上的奶油,永远是甜的软的香糯的。

  吃尽以后,才暴露出来底下的蛋糕。

  也许已经干得发裂,也许已经长了绿毛。

  可是能怎么样呢?

  蛋糕都已经买回来了。

  生命也就是这样一块蛋糕吧。

  烟在她手里烧尽了。

  就在一低头的瞬间,她暴露了自己的年龄。

  那些繁华统统落尽了,

  呈现在我眼前的,

  是一个寂寞的女人。

  酒席散了,陪一位同事回家。

  她,花白头发下庄重的黑大衣,一脸抚不平的皱纹在告诉我:

  她已经和那死老头子吃不在一块儿、住不在一块儿、生死无关的时候仍然是平静的。

  春天的夜,依旧冷。

  我说:

  总有过,爱情吧。

  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

  有吧。但是,不是她们说的那样。

  也许,爱情就像玻璃对着阳光反射出来的光环。

  七彩缤纷,光华夺目,

  那一刹那是天上人间,奇迹般的美。

  可是太阳从来不走回头路,

  一生一世,只有一次机会阳光会照在你身上。

  让你看到这样的奇境,然后太阳就离开了。

  你手里剩下的就只是一块暗淡无光的普通玻璃。

  回家的时候,一个人走在江堤上,江一直在我脚下纠缠不休地诉说。

  蓦然间,她们的声音又都在潮声中涌现。

  这三个女人,站在生命的三个驿站遥遥相望。

  就好像所有在时光的河流里彼此对看、却永远不能互相靠近的女人,用自己的一生来探究爱情的本来面目。

  懂得了她们的答案,

  也就是懂得爱情对女人一生的伤害吧。

  这是春天,

  这是最美丽的春天晚上,

  而我静静地流下泪来。

关于答案的诗歌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15题。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1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15.请依据文本给文中的“调节功能”下个定义,并简要说明其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3.D (A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是因为九言音节太多,读起来呼吸显得急促,而一句七言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呼吸不至急促的最大限度;C《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14.C(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

  15.“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其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新的诗句节奏不断形成,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关于答案的诗歌5

  其一: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3分)

  2、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一诗中“恨如春草多”一句,结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3分)

  其二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3分)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其三: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5、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

  6、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3分)

  【参考答案】

  1、“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表现地精练、形象、传神。

  2、杜牧的“恨如春草多”是静态的比喻,而李煜将其拓展到了“更行更远还生”的动态境界,将春草一样的“离恨”与行人远去的情景结合起来,写出离愁别恨生成、增长的过程,生动形象,别有新意。

  3、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4、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

  5、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意思对即可给分,“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

  6、展开想象,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意思对即可给分,“想象”“用典”“拟人”。)

关于答案的诗歌6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答案示例: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诗歌从诗句开始,然后从整体上思考。

  答案示例: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在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关于答案的诗歌7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4.(8分)

  (1)(4分)

  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4分)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关于答案的诗歌8

  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请从表达技巧或诗人情感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提示】表达技巧: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步换形;动静结合;点染法(参见赏析)等。诗人情感:对山村野景的喜爱,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情怀。

  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赏析】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 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试想,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当然是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未免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 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使读者倍感亲切。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项斯([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浙江仙居县人。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

关于答案的诗歌9

  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政治文化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概述、讽刺、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援,又是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封个等文体表现形式;30年代新媒体影响下的语言变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画报体小说、电影化小说等形式的发展;40年代小说语言的口语化,带来了小说形式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小说形式的再利用和再发展。

  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不仅证明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

  (所选文段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

  B.小说语言的政治化 学科.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但客观上仍然起到了推动小说形式发展的作用。

  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排对中国古典文学色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D.冲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视文言文对文学形式的重大价值。

  2.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历程

  B.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得与失

  C.语言变革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D.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深受语言变迁的影响

  3.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B 2.C

  3. (3分)

  ①有益于白话语言的艺术化。

  ②丰富了现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

关于答案的诗歌10

  【原文】:

  洛桥送别

  【唐】储光羲

  河桥送客舟,河水正安流。

  远见轻桡动,遥怜故国游。

  海禽逢早雁,应月值新秋。

  一听南津曲,分明散别愁。

  【注释】:《洛桥送别》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储光羲的代表作品之一。

  【翻译】:在河桥边送别友人,河水正在安静的流动。远远地看见船桨在轻轻摆动,只能悲伤自己不能故国游。海上的禽鸟和大雁相逢,这个时候正是新秋。听一听南津曲,分明是在抒发离愁别绪啊。

  【赏析】:“远见轻桡动.遥怜故国游”“海禽逢早雁,江月值新秋”“一听南津曲,分明散别愁”就可得知诗人的感情在诗歌中表现为对故国的眷念,悲秋的意绪,离别的愁怨三个方面。

  【阅读训练】: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河桥送客舟,河水正安流”一句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对故国的眷念,悲秋的意绪,离别的 愁怨。

  (2)这两句写景,但是景中含情。一个“送”字明写河桥送客舟,暗写诗人送友人,将河桥写得有情有义,实则是将诗人写得有情有义;一个“安”字写出了河水的温柔娴静,反衬出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美文   诗歌   答案   格律   声色   中国   性情   诗人   形式   语言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