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蓟门》原文及翻译

  《望蓟门》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蓟门》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望蓟门》原文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望蓟门》翻译/译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望蓟门》注释

  ⑴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⑵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一望:一作“一去”。客:诗人自称。

  ⑶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⑷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一作“行旌”。

  ⑸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⑹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⑺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鉴赏:

  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美文   古诗文   古籍   南越   壮志   原文   投笔从戎   长缨   边塞   汉人   寒光   积雪   诗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