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村题壁记原文翻译

  文言文在初中,高中中的平时考试、期末考试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多做一些关于文言文翻译的题目,不仅能熟能生巧,掌握知识,最重要的是能使你语文的文言文水平提升。这篇篁村题壁记原文翻译,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壬申,余游北,见良乡题壁诗,风格清美,末署“篁村”二字,心钦迟之,不知何许人,和韵墨其后。忽忽十余稔,两诗俱忘。

  丙戌秋,扬州太守劳公来,诵壁间句琅琅然,曰:“宗发宰大兴时,供张良乡,见店家翁方塓馆,篁村原倡与子诗将次就圬。宗发爱之,苦禁之。店翁诡谢曰:‘公命勿圬是也。第少顷制府过,见之,保无嗔否?’宗发窃意制府方公故诗人,盍抄呈之,探其意。制府果喜曰:‘好诗也,勿塓。’今宗发离北路又四年,两诗之存亡未可知。”予感劳公意,稽首祝延之。不意方公以尊官大府而爱才若是,亟录所诵存集中,夸于人,道失物复得。然卒不知篁村为何许人。

  今乙丑岁矣。八月十一日,饮江宁梁方伯所。客有萧山陶君者,苍发渊雅,倾衿谈甚乐,不知即篁村也。次日来,又次日诗来,署名“元藻”,终不知即篁村也。弟子陈古渔闯然入,睇其小印曰:“嚄!陶篁村在此耶!”余闻之,如结解,如迷释,如天上物堕,适适然起舞。盖古渔耳篁村名甚久,而不知余更先之也。

  今夫天下大矣,方闻之士众矣。邂逅慕思,付诸茫昧,宁料有承颜抗手时耶!旅壁残墨,剥无万万数,而此五十八字偏蒙护持,又宁料知音之外,更有知音耶?相思垂二十年,卒不遇;即遇,复将交臂失,又宁料有旁人来,无心叫呼为指而明之耶?然方公、劳公俱已物故,而我与篁村幸留其身以相见,则又安得不骇且贺,而终之以悲也?

  因忆平生过邗江寺壁,爱苕生诗,过金陵书肆,爱东亭诗。二人者均不著名氏,均访得之,一为蒋君士铨,一为董君潮。未几均登甲科,入翰林,与余同史馆。而苕生自西江移家来,得朝夕见甚狎。东亭则终不见,且死矣,或未必知余之拳拳其相思也。友朋文字间,亦有遇与不遇,而况其他遭际哉!此佛家前缘之说,所以余不能不为之惑也欤!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少倾制府过      第:等到

  B.稽首祝延之       稽首:行跪拜礼

  C.宁料有承颜抗手时耶!  颜:脸色

  D.然方公、劳公俱已物故  物故:死亡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客有萧山陶君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B.则又安得不骇且贺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因忆平生过邗江寺壁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D.且死矣        且贰于楚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的`是与陶元藻相识的经过,以一首题壁诗作为主线贯穿始终,顺事件发展,历历述来,曲折委婉。

  B.袁枚的散文善于将平淡的事写得出人意表。与篁村见面一段,先已写两事作铺垫,至已会面,却又几乎失之交臂,最后才写见面的欢愉,文章便畅达饱满,淋漓尽致。

  C.文章写太守劳公、制府方公对题壁诗的珍爱,写袁枚看见邗江寺壁苕生的诗、金陵书店东亭的诗,继而寻访作者并终于同在史馆共事,都可见当时士大夫间的风气。

  D.本文详写篁村事,以苕生、东亭事牵引比偶,抒发感叹,表达了袁枚求友如渴的执著及对人生遇合的感慨。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宗发宰大兴时,供张良乡,见店家翁方塓馆,篁村原倡与子诗将次就圬。(5分)

  (2)盖古渔耳篁村名甚久,而不知余更先之也。(3分)

  参考答案

  14.A(应解释为“只是”)

  15.C(C项一为连词,因而;一为介词,因为。A项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连词,那么。D项连词,而且)

  16.C(袁枚与苕生、东亭没有同在史馆共事)

  17.(8分)

  (1)我在大兴做县宰的时候,在良乡供设帷帐迎接上官,看见店家老人正在粉刷客馆,陶篁村的原诗和你的和诗将依次被涂抹掉。(得分点提示:宰、供张、塓、将次、就圬)(5分)

  (2)大概陈古渔很久前就听到过篁村的名声,却不知道我听到的更在他之前。 (得分点提示:耳、而、先)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美文   古诗文   古籍   邗江   太守   原文   金陵   大兴   稽首   连词   分点   店家   句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