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散记之马踏飞燕散文

  片、蒜苗、香菜以及薄薄的牛肉片,在滴上几滴辣子,那个味道真是人间哪得几回闻啊!伴着满嘴牛肉面的我,一路狂奔到甘肃省博物馆。博物馆规模不大,看上去就是普通的博物馆,不过这里的镇馆之宝便是我心心念念的“马踏飞燕”。?

  整个甘肃省博物馆围绕着“丝绸之路”、“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这一主题展开介绍,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丝绸之路”之路这一主题。从张骞出使西域,到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打开丝绸之路。驼铃阵阵,羌笛悠悠,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和车马阵、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仪礼简、旱滩坡出土的医药简、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等等,无一不展现着“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的文明遗产。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重重阻碍,甚至可能无法再踏入长安故土,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信念和对汉武帝矢志不渝的忠诚,终于成功地打开了西域的大门。而此时霍去病深入漠北,彻底打败了强大的匈奴民族。长安的药典、谷物、经学逐渐传入西域以及西方,西域的葡萄、石榴和宗教也传入中土,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有时候我常常在想,如果明清时代的中国,可以像汉唐一样打开国门,不断与西方文明交流与碰撞,或许中国就不会有一百多年的屈辱史了。可惜历史是会吞噬从古至今上演的一切悲喜剧的,历史不能重来,任何的假设在历史的风云面前都显得无比的苍白与无力。好在汉唐的大国遗存仍在,大国之风不衰!

  眼前的这尊铜奔马,被国学大师郭沫若先生形象地成称为马踏飞燕”,以表明奔马正在做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并曾泼墨挥毫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这尊出土于东汉雷台汉墓的“马踏飞燕”,是东汉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东汉时期铸造工艺的最高成就。文物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采。奔马昂首阔步,四肢修长有力,脚步轻盈,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着飞燕。嘴巴微张,好像在对天长鸣。完美得塑造了运动速度与整体平衡相统一的行空天马与飞燕的形象,充分表现了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铸造工艺,因此,在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甘肃省处在我国丝绸之路的中段,被誉为狭窄的河西走廊,走廊虽窄,在驼铃声声中肩负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命,为华夏族文化的传播和繁荣挥写了灿烂的诗篇。

  从甘肃省博物馆出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怀着对青年将军霍去病的敬仰,来到了五泉山公园,公园牌坊上的五个大字“五泉山公园”炯炯有力。相传汉武帝元狩三年霍去病征西,曾驻兵在此,士卒疲渴,霍去病手持马鞭,连击五下,鞭响泉涌,遂成五泉。这虽是神话,但却表达了世人对这个青年将军的敬爱之情。霍去病封狼居胥,深入漠北,使得浑邪王引众归汉,多次以少胜多,更是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青年将军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陪葬茂陵。与卫青并称为大汉朝“帝国双璧”。如今的五泉山公园里,霍去病手执长枪,骏马一跃的戎装铜像巍然屹立在公园中央。怀着对这位青年将军的敬仰,唱起《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安得去病,英年早逝兮!?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驼铃声声中,坐着飞天彩绘的“敦煌号”,离开兰州,沿着丝绸之路,去往“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敦煌。阳关三叠,大漠孤烟,千年一梦为敦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美文   散文   飞燕   奔马   西行   西域   敦煌   甘肃省   汉墓   驼铃   散记   匈奴   丝绸之路   博物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