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否相信“将来”的短文散文

  读《胡适的日记》。胡适在一九二三年八月六日的日记中写到:“我说:‘我不相信有白丢了的工作。如果一种工作——努力——是思想考虑的结果,他总不会不发生效果的;不过有迟早罢了:迟的也许在十年二十年之后,也许在百年之后;但早的往往超过我们的意料之外。我平生的经验使我深信,我们努力的结果往往比我们预料的多的多。’伯苓说,‘这是你的宗教!你竟比我更宗教的'了!(伯苓是基督徒)。信仰将来,信仰现在看不见或将来仍看不见的东西,是宗教的要素。’”

  关于未来的问题,鲁迅也提出过自己的看法,现抄在一起做个比较。鲁迅在一九二五年三月十八日写给许广平的信中说:“社会上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在学校里,只有捧线装书和希望得到文凭者,虽然根柢上不离‘利害’二字,但是还要算好的。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思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交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其中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将来’这回事,虽然不能知道情形怎样,但有是一定会有的,就是一定会到来的,所虑者到了那时,就成了‘现在’。然而人们也不必这样悲观,只要‘那时的现在’比‘现在的现在’好一点,就很好了,这就是进步。”

  仅从这两则材料看,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不好下结论。再说思想方面的分歧,往往很难说某人先进某人落后。这得看语境。不过可以看到的是,胡适对于“将来”偏于信,认为通过有计划的“努力”,即可得相应的“结果”,大体的调子是乐观主义的;鲁迅则不然。他不论对于“过去”还是“将来”,均持怀疑态度。可以说,悲观主义是其精神的底色。我个人的私见是,鲁迅的思想让人感觉更真诚、更能让人接受。因为就从历史本身看,很多所谓的意义、口号、辉煌的许诺等等,其实是大可怀疑的。这当然不是说胡适是“乡愿”、不真诚,胡适之说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如果让我放开手脚胡乱议论一番,我觉得的胡鲁二人思想的差别大致是这样的:胡适是学者式的务实;鲁迅是诗人式的敏感,也更接近思想家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美文   散文   胡适   私见   乡愿   将来   鲁迅   药方   短文   思想家   宗教   努力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