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琐记

总觉得自己是个懒于读书的人,胸中无大志,腹中无经纶。平时订阅一些报刊、杂志,买一些自己偏爱的书,只在闲暇时随意翻翻借以消遣,并不深究,对于读书绝没有吸烟那般上瘾,对自己的书也不知道爱惜。遇到友人登门相借,常记住清朝学者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一文中说过的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在感叹他们的勤奋之余,大多慷慨借之。然而时隔多日,书到用时不见踪迹,便计较起当初借书的一些细节来。
x是我工作后结识的一位挚友,是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他读书从不挑拣,也不论高雅与通俗,常常读得废寝忘食、昏天黑地、一脸痴相。据说,一次出门在外,实在找不到可读之书了,正自手足无措,竟意外地发现墙角有一本《无线电修理说明书》,惊喜之余,掸去灰尘,津津有味地读至三更半夜,方安心大睡。
x是我的常客,我俩的谈话却往往止于他的沉默。此刻,他的思绪早已陷于手中翻阅的书本中了。这样的时候,我便多了一份警惕,留心着他手中拿的是怎样的书。因为通常情况下,他临走的时候,必定会开口相借,而且所借之书大多转借他人,不能完好归还。我实在不是个吝啬的人,但基于这样的缘故,对于x每次登门造访,常有言在先:我有意珍藏的书恕不相借,其他随便。x却也是个爽直的人,知道自己的毛病,如偶遇好书,一时不能撒手,自己便独自一人安静地坐在我的书房中,直等看完了丢下,才夹上一本《收获》或者《当代》之类的书,心满意足地离去。
有一段时间,偶然惦念起自己所订阅的《收获》、《当代》、《十月》、《人民文学》等杂志,竟然一本无存,细细想想,恐怕早经此公之手,不知道流落到何人之处了。好在这些书并非我上心之物,丢失了也就罢了,也没有过多地责怪于他。相反,却无端地牵挂起他来,不知道久未谋面的他是否还痴迷于书海之中,不闻窗外?

与x相比,y算不上我的好友。原本以刻章为业的他,因为写得一手好字,也便有了一些傲骨。相识后不久,y曾用心地为我制印一方,阳文篆字,非常合乎我的心意,内心很是感谢他的大方。但不知何故,没几天y却匆匆登门索要此印,一番含糊的解释,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虽然事后他曾郑重许诺,必定为我另制一方好印,但那时我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原来,他答应过一位生意上的朋友,却苦于手头上没有比这方印更好的材料,讨回给我的这方印,磨平后重新为此人篆刻,以了却一段人情。y的做法有些令我不快,但终究我并没有多少恩惠于他,在等待他兑现承诺的日子里,我与他的交情一天天淡薄。
y上门借书,我颇觉突然,因为之前我早已得知他即将移居扬州的消息。他进了书房,径直自书架上取下《简明美术词典》、《美术鉴赏》、《图案》、《钢笔画技法》、《常用字字帖》……我当时仅有的几本工具书。不等我开口,他已掏出自带的纸笔写下一张借条。我无言。
在他春风得意的脸上,我读到了他借书背后的预谋。不论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毕竟与他有过一段交往,但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一段友情,实在让我难受。在他转身离去时,我没有挽留,听着远去的脚步声,我释然地扯碎了他的借条,权当那些书算是我给他的临别馈赠。(多年之后,y曾托人从遥远的城市赠给我一本他的个人书法专集,但我怕翻阅时会想起他借去的几本本不值钱的书,不久,便把他的专集转赠给了喜欢的人了。)

读师范时,z是我的同窗,也是我所尊敬的一个人,不仅因为他健谈、早熟、对于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因为他骨子里充满了文学的天赋,曾多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并屡次获奖。但事隔十多年后,当我和f在县城的街头与他邂逅时,他一句唐突的问候,却彻底地粉碎了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那天,他见我手中拿着刚买的几本散文集,一副玩世不恭的脸上,顿然写满了诧异:“这年头还有人读书?”
如此的嘴脸让我忆起了一件事。记得刚毕业的时候,z和f曾一起造访我,由于他俩是至好的文友,谈论起文学如一位刚做母亲的人谈论起自己的孩子一样,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上学时,不论阴晴我常活跃于运动场,读书很少,缺了点文学常识,有时连台湾的作家三毛与上海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有着怎样的联系,一直都没有搞清,因而,这样的时候只能呆立一旁羡慕地聆听着他们亢奋的谈论。什么王干与费振中文学评论谁优谁劣,什么韩东与李亚伟“先锋派”诗歌最近的状况,以及顾城自杀的真正原因等等……
当初,z见我一脸的无知很显然是不屑的。临走的时候,他发现案几上有几本《上海文学》、《萌芽》、《随笔》,眼睛里分明地散发出异样的光彩。不容我解释书的来源,z便抓壮丁一般把几本书夹到了自己的腋下。一句:“借我了。”又一句:“反正你也看不懂!”想想自己那时竟然是个没有脾气的人,看着他远去的身影,只能一个人藏在门内自觉惭愧。
那一次邂逅之后,f告诉了我有关z的一些事。原来他工作不久,便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深感厌倦,整天混迹于身边那些“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之中,早就把自己的文学梦想当作破旧的衣服一样丢弃了。提起文学,一脸反感。他自己曾说:“爱好文学是我一生的耻辱!”听到这样的言论,我不禁心生凉意、毛骨悚然,忽然间觉得眼前晃动着战争时期汉奸的影子。真想在再次遇见他的时候,赠他几本书,说一句:“赠你了。”再一句:“安心地读读书吧!”。或者,哪怕是趾高气扬地到我的寒舍,夹几本书不打一声招呼就走也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美文   散文   抒情   至好   篆字   阳文   有言在先   借条   上海   报刊   专集   手中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