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陵长江大桥的杂文随笔

  蔡国庆老师凭着一首《北京的桥》走红,也把北京的桥唱得淋漓精致,小时候听就觉得桥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所以读的诗句里每每都会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上个世纪苏联人出尔反尔地带着图纸走了,留下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后来南京长江大桥是独立自主的设计,这是历史,并不是想说苏联人背信弃义,而是想说桥的智慧,桥的艺术都源于一线工作者。最早知道的艺术成就是赵州桥,这说的有点远了,就此打住。

  初次邂逅长江大桥,正如“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朦胧。我坐着583路公交车(前年秋已经换了路线),从阅江楼一侧驶入,回望观得是燕子矶,二桥远远地在那边,也是朦胧的。

  在桥上只看得江水茫茫,想起苏轼的《赤壁赋》里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自然就懂得那一叶扁舟中诗人的心,我是蜉蝣,我是沙砾,我是江上的风或是江底的尸体。

  扬子公交温馨提示:“前方驶入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每次听到这样的提示,我就自觉的,也可以说是情不自禁地拨开遮阳的窗帘,因为我知道这一刻多多少少的有了那么一点的神圣意味。这种观摩虽尽收眼底却是读不懂多少的沧桑变化。

  桥连接着两岸,对岸的对岸也管对岸叫做对岸。这是一种沟通联络,对许多人来说桥的这岸是生活,桥的那岸是工作。

  当我终于亲自走在这座桥上的时候,我能看到许多,不仅是来来往往的行车行船行人,更多的是他们的生活姿态。

  而促使我要来这里走上一遭的,也是他的即将封闭维修,这一别就是两年多啊!所以啊趁着我还年轻,趁着我还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要尽力地去抓住啊!

  车子走在这座建筑之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长江,看见砂轮在浑浊的水面上机械工作着,偶尔的会有一两艘货轮穿过这座建筑,有时候你不得不回头看一眼,只可惜在车上的视角总是受到了限制!

  所以每每只在车子之上来感受这样的一种宏伟,总是觉得是一种亵渎,太过于随意。所以,此行就是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

  我背着书包,一壶水,可惜没有面包一片。我从桥北汽车站开始了徒步之行,凭借着我的稀薄记忆,我一路快走。

  但笑话还是被制造了出来,我错过了入口,一直沿着高架之下走着。私以为某个地方会有升降机?不然怎么会在途经中看见行人呢?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失误,让我从另外的视角来领略这座建筑,如此的精美如此的高雅如此的恢宏!

  我不知道有多高,比几层楼还要高。他的构造属于双层的巴士,上层汽车道下层火车道,我从这样的视角沿着江边走着,雾气蒙蒙……

  有汽笛的声音,远远的,在江的对岸,在那头,或者又是很远的上游。也不知是哪一艘。

  后来我去了江的对岸,那边没有什么遮拦,可以直接去亲水区域,几棵水柳树,剩下的就是七零八落的碎石块,有大的也有小的,依稀记得挑选了,又学着小时候的模样打起了水漂,一个,两个,最多三个,就沉了底。

  在这里我抬头就看见了桥的心脏,他在动,是一种律动,也是一种呼吸的节奏。我不敢大喊大叫,生怕惊扰了他,尽管我的声音不可能比得过列车驶过。

  苏联人没有想到中国人有的是智慧和人才,所以啊他骄傲的屹立在这里,也是永恒。

  为了一探究竟我终于还是原路折返到上桥的地点,踏上桥的那一刻我是有些害怕的,毕竟车流量大的惊人,没有多少行人走动,至少我走了约摸十分钟都没见着一个和我一样的探索者。

  倒也有种唯我一个的自豪感!越往前走,桥面升高,看的也就越是广阔!站得高看得远,此刻才有真正的体会。

  来往的多是打工的.下班者,他们把吃饭的家伙大大小小的装填在小小的摩托车电瓶车上,他们舍不得那几块钱于是也算是冒着风险在桥之间穿梭,我自然是害怕的。

  后来桥封了,就有人改坐轮渡,有的人选择二桥。时常能看见船上装的都是电瓶车,这就是生活,没有几个人像我一样看到长江感叹一番,他们司空见惯。小时候就沿着长江跑,如今也还是沿着长江跑。

  我只在入江口处往前一百米的地方停留,如果要走下去,一个小时估计都不敢说。而且天色已晚,考虑到种种因素我也就量力而行了,倒是不抱有什么遗憾的,这种接触已经让我很是满足了。

  我希望是能够走完的,一个人有没有说话的人,光一个人感叹人生了。下一次,等着某个人一起走,数着沿途的路灯,数着江边的沙船,数着来往的旅人……

  我原路返回,看到站岗的军人,看到骑车的人,看到了和我一样的步行的人,看到了远处的摩天轮,看到了远远的一条长龙吞云吐雾,他在呼吸,这种心跳的律动着实让人激动。

  对于大桥,他是人们的工具用以交通出行;他是人们的日记用以记录生活;他是人们的历史用以缅怀先烈。

  桥堡的雕像像个守护神,我看了一眼,又不敢多看。所以只依稀记得他的模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美文   随笔   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   赵州桥   金陵   苏联   长江   南京   对岸   杂文   视角   行人   小时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