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阅读需要明辨句读,文言文断句,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高中文言文断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高中文言文断句篇一:

  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 草木 虫鱼 鸟兽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 瑰怪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 山川 草木 虫鱼 鸟兽与奇伟 瑰怪 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 遇汤武 今天下尽桀也 而君纣也 桀纣并世 焉能相亡 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例〔3〕、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依总分:例〔4〕、孔子曰 益者三乐 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 乐道人之善 乐多贤友 益矣 乐骄乐 乐佚游 乐宴乐 损矣。 (《论语?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顶真: 例〔5〕、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鸿门宴》)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对称: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 其于当厄 怨不期深浅 其于伤心 吾以一杯羊羹亡国 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例〔9〕、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例〔11〕、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 予子冠履 而断子之手足 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 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 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检测练习]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韩非子》)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 ,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参考答案]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 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 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 子而不信其母 非以成教也。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译文:张仪停止学业后到各诸侯国游说。他曾陪伴楚国的

  相国饮酒,后来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但张仪拒不承认也不服气,只得放了他。他妻子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门下意张仪 曰 仪贫无行 必此盗相君壁 共执张仪 掠笞数百。

  3. 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 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 且使多为辞令 与裨谌乘以适野 使谋可否 而告冯简子 使断之 事成 乃授子太叔 使行之 以应对宾客。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高中文言文断句篇二:

  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文言文断句。众所周知,标点符号是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产生的。过去刻板印刷的时代,文言文根本没有标点。有的只是“句读”,即在一段文字的结尾加一个“O”,称为“句 ”,表示一段完整意思的结束;在句间停顿的字旁边加一个“、”,称为“读”(d u),表示语气的逗留、舒缓和停顿。所以韩愈在其《师说》中才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感慨。也有些板刻书籍,为节省版面,甚至连句读也没有。

  现在,我们同学的课业任务增多,不可能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只抱着经书死啃了,不可能完全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文言文,但是,出于对祖国文化遗产学习与继承的需要,断句依然是很重要的基本的阅读技能,应该学习并掌握。也因此,2004年《北京市语文科高考考试说明》中又把“文言文的断句”作为一项考查内容明确列出来。这是有其深意的。

  那么,文言文断句有哪些规律呢?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练习?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读懂文义。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请看下文:

  例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学记》)

  这一段的正确断句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称为发语词)或句尾(称为句尾助词)。充分利用这些语助,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准确地为文章断句。

  先说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常见的`有:夫(f )、且、且夫、盖等。例如: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也有些词,同样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其可怪也欤!

  此外,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也常常用在句首。如:其、岂(岂独)、等。例如: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放在句尾的词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助词。如表停顿的和表判断的“者”“也”,表语气的“矣”“焉”“哉”“乎”等。如:

  例2: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 子· 秋 水》)

  例3: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年》)

  例4: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在一起的时候,其后面不能断句。如例3中的“献玉者”,例4中的“学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也”字也常常用在句间,在表示句间语气的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不要在其后面断句。如例4中“教也者”。又如:

  例5:

  ( 晋)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 矣。”(《 国 语· 晋 语 四》)

  其中加点的“也”字后面均不能断句。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如:

  (1)感叹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吾衰也;久也,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③美哉乎,山河之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上都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感叹句,同时也都是带有标志性语气助词的句子, 断起来并不难,老师笔记《文言文断句》。

  (2)骈偶句

  骈偶句多用于赋体文字之中,句子成对儿或成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正确断句。如: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③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文中划线部分,句式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语义节奏和语音节奏感都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正是骈赋体文章的特点。断句,正可以根据这一点,理解了其中一句,其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在初读时,可以前后比照,反复斟酌,再行推断。

  或以为这样的骈偶句只出现在辞赋这样的以整句为主要句式的韵文当中,其实不然,在一些散(散句)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称、整齐,有节奏感,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们一种自觉的追求和表露。另一方面是因为,汉代以辞赋为文章正宗,赋体文字一直是文人展露才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也成为古人必学的重要文体。所以,即使写散文,也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笔下流出一些整句来。如:

  ①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问答句

  在文言文中,无论是叙事性文章还是议论性文章,都常有问答的情况出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曰”,此外还有“对曰”。如果不是一般的转述性(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语句,常常要在这些“曰”字后断句。如上面例5。课文中的例子如:

  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里要注意,和“曰”字有关的句子,其前面断句的位置很重要。断与不断,断在哪里,很有讲究。一般地说,如果前后联系比较紧,或者前面是对“曰”的修饰,一般不断。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6: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划线部分的句子,如果诵读的节奏快一些,“之”字后可以不断,“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相反,诵读得慢一些,也可以停顿,读成“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这两种断法,并不影响对句意的理解,都可以。考试时为阅卷方便,一般也不会在这些地方出题。

  但是有一种情况需特别注意。比如下面一段:

  例7: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普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唐孙樵《书何易于》)

  划线部分的断句,是一问一答。“曰”字后肯定要断,问题是“曰”字前面怎么断,断在何处。不看下文,仅看“曰”字前,“刺史惊问易于曰”,可以有两种断法:一,“刺史惊问,易于曰:……”。二,不断,即“刺史惊问易于曰:……”。这两种断法,表现了对文章两种不同的理解,前者是刺史问,何易于答,即“曰”字后的话是何易于说的,而后者就变成了刺史问,即“曰”字后面的话是刺史问的。根据下文,可知这话是何易于说的,因此,第一种断法正确。

  再看一个例子:

  例8: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

  文中画线部分“曰”字前也有两种断法:一,“扁鹊请除,左右曰:……”,这种断法表明后面是“左右”说的。二,不断,即“扁鹊请除左右曰”,这表明“曰”字后面的话是扁鹊说的。根据下文,可以看出第一种断法是正确的。

  如果在这些地方出题,那就不仅考查了句读,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因此要特别注意。

  (4)对应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对应性的句子,不仅在形式上,还有内容上的相关性。利用这些特殊的句子,可以在断句方面给我们很多有益的提示。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9:

  鲁有执长竿入城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魏邯郸淳《笑林》)

  文中画线部分,有两个前后对应性的句子。一个是“竖执之,不可入”,一个是“横执之,(亦)不可入”,这表明叙述的是两个相关的不同的方面,前面断了,后面也要同样断;后面断了,前面也应相应断。如果断成:“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就打破了前后句子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断法应该是:“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四、参考固定的词语结构来帮助断句。

  文言文里有很多固定的词语结构,常常是单独运用的,必须和其他句子划分开来。如:

  ①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孟子·离娄下)

  “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而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虽”相当于今天的“虽然”,“然”是“这样”的意思。必须注意其区别。

  也有些是和其他句子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断开。如:

  ①是近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

  类似的词语在前面讲发语词时已经涉及,此处不再多谈。

  有些词是表示时间的,如:俄、俄顷、俄而、无何、居无何、顷之、须臾、有间等,也不能断开。

  另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名,由于古今习惯的不同,很容易混淆。如:何易于、中期、骑劫等,我们阅读时常犯的错误是不把它们按人名来看待,而是望文生义,从而影响我们对文章的准确理解。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判别的方法,是看它们是否在文中反复出现。反复出现,往往就是作为独立的词语结构存在的。这种情况下,一般就可以判断为专有名词。

  总之,对文言文的断句,其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大致的了解,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和语境(上下文)关系,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如果需要加标点,则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以正确的语气、语调及语速放声朗读),增强语感,俾使熟而生巧,提高我们的断句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美文   古诗文   文言文   扁鹊   句读   虚词   助词   刺史   句式   文言   文中   句子   高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