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曹植的《七步诗》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曹操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也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而曹植受到他父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而人们知道曹植,是那首七步诗,让千百年后的人们还能够记住这个建安的文学才子。以下是漫谈曹植的《七步诗》,欢迎阅读。

  “四句”本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是脍炙人口的那首曹植的《七步诗》,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中:

  卞氏洒泪而入,丕出偏殿,召曹植入见。华歆问曰:“适来莫非太后劝殿下勿杀子建乎?”丕曰:“然。”歆曰:“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为后患。”丕曰:“母命不可违。”歆曰:“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若不能,即杀之;若果能,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丕从之。须臾,曹植入见,惶恐伏拜请罪。丕曰:“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礼?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植曰:“愿乞题目。”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离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植拜辞上马而去。

  “六句”本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是七步诗现存最早的记载,见於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两诗在所要表达的主题上没有区别,而前者是四句,易于记忆和传诵,减掉的两句对全诗寓意的表现也基本不构成影响,这可能是它盛传的主要原因。

  《七步诗》流传的两个版本,后来经过学者的校勘,认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两句,应以六句为可信。因为曹植的文集是根据保存下来的.类书结集而成的,难免由于传抄、记忆等人为因素产生差异。一是从诗体来看,“六句”本是“古风”;“四句”本类似“五绝”,故从成诗年代来看,应以“六句”本为正。二是《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史实性自然要打折扣;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再追究下去,按《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所述,真正的《七步诗》应是《斗牛》,而题目为《兄弟》的“煮豆”诗则是立就。

  《七步诗》的真伪与版本异同字

  历代对《七步诗》的真伪也一直在争论。由於此事件不见於正史《三国志》,此诗亦不见於《曹植集》,有人就认为此事为后人虚构,但正史无载的事不能断言为虚构。亦有人认为确有其事,但现存的《七步诗》为后人伪托。

  另外,由于版本异同等因素,诗中个别字也多有异同。如 “六句”本中:漉菽(豉)以为汁,窃以为应为“豉”,因为从诗意来看,就是“将发酵的豆子(豉)漉出汁来”;“本是同根生”,《世说新语》为“本自同根生”,显然,“自”较“是”要自然、贴切,且符合诗人当时的心态。

  其实,古诗在千百年来的传抄、校勘、结集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谬误,掺杂了某些个人的喜好、理解,或由于种种原因,对原诗进行了删节,此例不类凡举。如全本的“离离原上草”,还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两句。“四句”本的《七步诗》也就不足为怪了。

  去年,教育部要求在诗歌的出版编译过程中原著原文不要删节。依据现当代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认为四句的《七步诗》属于节选,不应采用。

  后续的话题

  1、曹植的随机应变能力。既然是“漫谈”,那就再扯扯《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的描述。其实书中描述的不仅仅是曹植的文才,更是他睿智灵动的随机应变。曹植奉丕之命作的“七步诗”《斗牛》,满是牢骚、怨恨之情,“一牛斗败了,不是我斗不过你,而是你有权在握……”。丕当然不悦,遂冒天下之大不韪,出尔反尔,命其以《兄弟》为名应声立占一首。曹植当然知道丕怒在何处,在接下来的《兄弟》中,凄凉、委婉地诉以手足之情,使“帝深有惭色”,方得逃杀身之祸。

  2、中国两大文豪的拟《七步诗》。鲁迅《华盖集·咬文嚼字(三)》(1925年)里说:“据考据家说,曹子建的《七步诗》是假的。但也没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来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替豆萁伸冤》诗文如下:“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鲁迅先生的这首拟作诗讽刺犀利,入木三分,以豆喻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及其党羽,以萁喻当时遭难受迫害的进步学生,正可谓是反其意而用之。

  郭沫若先生也曾根据《世说新语·文学》里所收的那首六句诗,作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他进一步解释说:“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但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正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吗?”

  鲁迅先生的“活剥”,剥出了某些人的丑态;郭沫若先生的反作,却作出了调和,一作席上珍,一作田中肥,皆大欢喜。

  3、比曹植更牛的诗人。唐代开元年间的史青上书给唐玄宗,自称曹植七步诗尚为迟涩,他五步之内即可成诗。唐玄宗当即下旨相召,以《除夕》为题,史青未出五步,即吟诗云:

  今岁今宵尽,

  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

  春逐五更来。

  气色高中改,

  容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

  已入后园梅。

  唐玄宗大赞其才,当即授以左监内将军之职。

  宋朝宰相寇准,天资聪颖,写诗词有奇才。他在七岁时在众宾客酒筵前,众客以《华山》为题,命他赋诗助酒兴,小寇准刚迈出三步,脱口吟出五言绝句:

  只有天在下,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寥寥数语道出西岳华山雄伟险峭,众人拍手叫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美文   古诗文     郭沫若   豆萁   华山   正史   异同   为题   演义   诗人   兄弟   版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