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讲故事比赛文字稿本

  青年的教师大多会通过一些哲理励志的故事来为学生指引方向,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青年教师讲故事比赛文字稿本。

青年教师讲故事比赛文字稿本1:按脚印深浅付费

  商人运载一车货物经过一片松软的土地,车轮下陷,怎么拉也动不起来。商人找来几个农夫,答应付钱,让他们帮忙把货车拖上大路。农夫们给货车前端套上绳子,每人各拽一根绳头,站成一排,向前拉车。众人喊了半天号子,然而,货车始终没有驶离原地。商人决定改换一种方法,对他们说道:“依我看,应按你们出力的大小支付酬劳。”

  众农夫都觉得这个办法好,就请商人在一旁监督。他们中有两个爱耍滑头的,用余光瞧商人的眼睛,故意把面部表情做得夸张,以表示自己使出最大的力气,而他们所拽的那根绳子,却向下呈弧形,荡秋千一般,还在垂摆着。真正卖力的农夫,头都埋在胸前,两腿蹬直,向前拉车。货车终于驶出这片松软的土地,停在大道上。农夫们前来讨要工钱,商人依照观测的结果,支付酬金给他们。

  得到钱的农夫都比较满意,唯那两个耍滑头的只分到很少一点钱。他们质问商人:

  “难道我的号子喊得不够响亮么?”一个说。

  “或是我的表情不够扭曲?”另一个说。

  “这些都表明我们付出了最大的力气。”两人一起说。

  商人说道:“我没有注意你们的表情,也没有倾听你们的号子,我只注意你们走过的脚印。”

  众人朝商人手指的方向望去,凡是耍滑头的脚印都非常浅,就像正常走过一样;而那些真正卖力的农夫,脚印都深深地印在土地上。

青年教师讲故事比赛文字稿本2:排座的学问

  南宋年间,一个大雪纷飞的隆冬,有一个人却要远行,出使金国。这人叫薛季益,是代理工部侍郎。南宋时能够出使金国的使者都是重量级人物,如范成大、杨万里,薛季益也是这样一个人。

  他有学问,在士林中声誉很高;有品行,典型的强悍之人,总之是最合适的人选。这样的人远行,各部部长都给面子,纷纷赶来为他饯行。

  六个部正副部长,总共十二人,刚好一桌。

  当时,著名文人洪适也在座,是个副部长。

  既然是饯行,薛季益就是客人,无论如何都应坐在客席上。安排座位的是一个叫陈应求的部长,他对着薛季益一拱手,微笑道:“薛兄远行为客,请坐客席。”

  薛季益连连摇手:“下官叨陪末座,已是过分,万不敢坐客席。”

  原来,南宋人坐席有个规则,和我们今天相同,坐席按官职大小依次而坐,官最大、品最高者坐在客位上。在座者,当时品级最高的恰是陈应求。

  陈应求当然不能坐,心里说,过去可以,今天怎么行?如果自己一坐,别人会怎么看自己、评论自己?因此又一次揖让,请薛季益千万别客气,务请上坐。

  薛季益无论如何也不上坐,并道:“过去都有顺序,今天为啥不这样?”语言中有点不满了:过去不让我,今天也别让了。

  陈应求脸红了,心想,咋的,对我过去坐客席不满,故意找茬?这样一想,态度更坚决,今天这客席无论如何也要让薛季益坐,就说:“今天,薛大人你一定要坐。”

  薛季益道:“无论如何,下官不敢坐。”

  两人在那儿互相谦让着,语言越来越僵,脸越来越红。在座客人见了都十分尴尬,劝说陈应求固然不好,劝薛季益也好像不妥。一桌欢宴还没开始就要冷场。

  这时,一位同事眼睛一转,转头对洪适道:“洪兄才思敏捷,能不能出一典句给这二位大人开解一下?”

  宋人喜好谈章论句,听了这话,一时都忘记了揖让,回过头望着洪适。

  这是一道难题,仓促之间,用一句话既要切题,又要劝客,还要用典,实在不容易,连陈应求和薛季益也替洪适暗暗着急起来。

  洪适一笑,喝一口茶,笑道:“孟子不云乎,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侍郎姑处斯须之敬可也,明日以往,不妨如常时。”这话意思是:孟子说,讲究礼节是看情况的,到哪个地方按哪个地方的风俗,听那儿的长者安排办,你为什么不按照这个说法做,姑且受大家一次尊敬,过了今天,以后再恢复过去的次序不行吗?

  话说得很巧妙,首先是规劝,用圣人的话来说,对饱读诗书之人最有说服力。其次,是批评,什么都是灵活的,礼节也是这样,千万别不知变通。再则,暗暗劝说,大家尊敬你,来饯行,千万别扫朋友的兴。

  薛季益一听,哈哈一笑,一拱手对陈应求道:“恭敬不如从命。”坐了客席。陈应求也哈哈大笑,入席而坐。一场欢宴,终于开始。

  洪适一句话,给尴尬找了个台阶,也给友谊找了个台阶。

青年教师讲故事比赛文字稿本3:别逼领导下杀手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常年担任其幕僚,为其出谋划策,多有建树,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对李世民龙袍加身是立过大功的。

  后来,侯君集又两次出兵西域,先后击败吐谷浑,消灭高昌国,立有战功。

  但是,侯君集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还依律被关了一阵子。虽然李世民没撤他的职,待遇照旧,对他还是不错,他却甚为不满,怀恨在心。

  贞观十七年,大臣张亮以太子詹事的官衔外放洛州都督,侯君集故意激怒张亮说:“你为什么受到排挤呀?”张亮说:“你也遭到排挤,还要说谁冤枉吗?”

  侯君集说:“我平定一国,回来却被天子如此的责怪,怎么能忍受到这样的压制排挤?”于是捋起袖子说:“郁闷得活不下去了,你能造反吗?我将一定和你一起造反。”

  张亮悄悄地把这事报告给了皇上,太宗还想保护侯君集,就对张亮说:“你和侯君集都是功臣,他单独和你说的话,没有别人听见,假若把他交给司法官员审理,侯君集一定会否认此事。两人互相对证,事情也说不清楚。”于是就把这件事压了下来,对待侯君集依然像从前一样。

  不久,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书法家褚遂良题字,画像皆真人大小,李世民时常前往怀旧。当时已有数位功臣辞世,还活着的多已老迈。这二十四个人里面,超过一半以上的人曾经是唐太宗的“死对头”,但投奔李世民后俱被视为知己。侯君集尽管有造反之嫌,也入选了,排名第十七。

  这个时候,太子李承乾因担心被废而地位不保,又知侯君集对朝廷心怀不满,于是就和他勾结起来一块谋反。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当时做东宫千牛,李承乾让他多次带侯君集进入东宫,向他谘询如何自保的办法。

  侯君集认为李承乾劣弱,想要乘机谋反,于是就帮助李承乾暗中图谋不轨,曾经举着手对李承乾说:“这是双好手,应当被你使用。”

  未几,李承乾谋反之事败露,侯君集也被拘捕。太宗亲自审问说:“你是国家功臣,我不想让那些办案的文吏来侮辱你,所以我亲自审问你。”侯君集无言答对。

  证据确凿,唐太宗又召集文武百官说:“君集有功于国,我将乞求饶他一命,诸位能够答应么?”群臣都说:“君集之罪,天地不容。”太宗只好无奈地哭着对侯君集说:“和你永别了,从今以后,我只能看到你的遗像了!”并对他表示:“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而且,特别对他网开一面,没有按谋反罪诛灭九族,特赦了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的死罪,流放到岭南,以为他守孝扫墓上坟。

  如何对待功臣,历来是帝王无法回避的难心事,留着怕他们造反,担心他们胡作非为,杀了怕遭人非议,落下千古骂名。唐太宗宽厚念旧,但侯君集叛变造反,显然玩得过火了。

  领导有再大的包容心,但如果功臣突破了容忍底线,危及到整个事业发展的时候,就算冒再大的风险,他也会被逼下杀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寓言   故事大全   稿本   青年教师   号子   南宋   功臣   农夫   货车   脚印   无论如何   商人   文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