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

  20XX年全国高考题,在众多省市中,北京卷在第Ⅱ卷的第11小题考查了文言文的断句题(只断句,不标点),5个小题,共5分,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20XX年,北京卷在第Ⅱ卷的第11小题又考查了文言文的断句题(只断句,不标点),两个小题,还是5分;辽宁卷在第Ⅱ卷的第15小题也考查了文言文断句题,只不过只有一小题,4分。今年,我省也已经明确提出了将增加考查文言文断句这一部分的内容。由此,我们对于文言文断句部分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就断句题的解题方法技巧谈些看法。

  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 草木 虫鱼 鸟兽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 瑰怪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 山川 草木 虫鱼 鸟兽”与“奇伟 瑰怪 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 遇汤武 今天下尽桀也 而君纣也 桀纣并世 焉能相亡 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也、也、也,老师笔记《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 益者三乐 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 乐道人之善 乐多贤友 益矣 乐骄乐 乐佚游 乐宴乐 损矣。(《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

  例〔5〕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 其于当厄 怨不期深浅 其于伤心 吾以一杯羊羹亡国 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 予子冠履 而断子之手足 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 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 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美文   古诗文   文言文   奇伟   秦王   顶真   句读   语气词   虚词   句式   修辞   文言   技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