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之北大篇美文欣赏

  从小最爱历史,最大的梦想就是到北大历史系读书。到了大三,确定自己的兴趣还在历史和新闻时,就立志要报考刚刚成立的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其实考研只是给自己找一个去北大游学的理由,大三大四那两年,我上午在北航上计算机的专业课,中午吃完饭,就骑着一辆破单车沿五道口、成府路一路骑到北大,旁听各种人文社科的课程。除了新闻传播学院的课之外,历史系、社会学系、中文系、政治学系、哲学系的课堂均出现过我的身影。

  在那两年的游学生涯里,我跟北大的很多同学成为了好朋友。那段时间里,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历史系的阎步克老师和中文系的陈平原老师。阎步克老师在喧嚣尘世之中独守精神家园的坚毅让我感动,他严谨的治学和考证态度成为我毕生的为文原则,我之所以发条微博都要注明出处,很大程度上是受他的影响。每当我在俗世之中想放弃理想的时候,一想起他纯净清澈的目光,我就有了坚守下去的动力。而陈平原老师的肆意和潇洒风度也让我明白,作为一个知识阶层,即使清贫,也要有自己的操守,自得其乐。

  工作一年后,我成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的一名正式学生,圆了自己的北大梦。三年时间里,我一边学习,一边在《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做财经记者,赚学费和生活费。CCER对我最大的影响,是让我摆脱文科学生容易出现的书生意气,以为靠一支笔就能指点江山。无论是北大先校长胡适推崇的“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还是CCER灌输的计量理念和宏大视野,为我的新闻工作,乃至现在的经济调查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CCER,印象最深的老师是陈平、汪丁丁和卢峰。我的毕业论文是卢峰老师《中国经济改革》的`课程作业,我选择的案例是在《第一财经日报》做的重头系列报道“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对本国历史、现状的关注,那种宏大视野的写作和研究手法,都是卢峰老师留给我的宝贵财富。陈平老师在多领域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姿态让我充分明白“君子不器”的道理。而汪丁丁老师的哲人气质永远是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对象。

  到新单位后,不管到哪里,领导对我的介绍都是“北大的高材生”,这让我很尴尬。其实,每个学校都能培养出好的人才,一所好学校,能给你带来的只是好的氛围和更便利的成长条件而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阿马蒂亚森说:“每个社会人都具有多重身份,那种把个体身份单一化,进而以这种单一身份相互之间的差异为理由鼓动暴力和冲突的行为,都是不符合理性和实际状况的。”这对于标签化盛行的中国或许很具参考意义。

  所以,我更敬佩那些在普通环境下顽强向上生长的人。大哥兼好友段德峰,中专毕业后工作了好几年,做过保安,后来通过自学,成为北大法学院的研究生,进而成为《21世纪经济报道》和《第一财经日报》的主要创办人和骨干之一,从媒体转型后又创业从事社会公益工作。好友邢梅,在北航英语系自考,从大专到本科,后来又考上南大新闻系研究生,毕业后到新华社下属的报纸工作。如果不是跟他们深入交往后,你很难想象他们勤奋、坚守的毅力和勇气。幸运的是,我的生命里,还在继续出现这样的人:生活在精神文化环境贫乏的小地方和相对一般的学校,但却不断吸纳各种精神养分,并在世俗的压力中坚守自我,不断成长,最终成为绚烂之花。他们是我在社会大学学习的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美文   经典   北大   历史系   北航   中文系   母校   研究生   身份   老师   社会   工作   新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