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农林院校学子专长,促进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

中国是一个农林业大国,农林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国家对农林业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从而大大增加了对农林人才的需求。目前,中国农林院校发展迅速,农林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林学子就业,是农林院校发展的重大挑战。

如今,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林院校毕业生更是成为就业难的一个团体。农林学子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再加以农林院校毕业生自身性格特点,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然而,农林院校毕业生也有自身的就业优势,他们的专长是社会所需,因此,挖掘农林院校学子专长,是促进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一、农林院校毕业生性格特点与就业表现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农林院校学生正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林学子生源地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学生自身存在朴实、稳重、不骄不躁的性格优势,但也存在自卑、消极等不良心态,如何挖掘性格中的优势,弥补性格中的劣势是当前农林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自身性格优势。

农林学子出身贫寒,从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养成了他们朴实、稳重的性格优势。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较早地为家庭出力。在学习时,认真刻苦,能考取大学是他们不懈努力的成果。在就业时,他们不怕吃苦,愿意走向基层,踏实专注,学习能力强,且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性格,这些都将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基石。

(二)自身性格缺陷。

然而,也有部分农林院校学生性格中存在孤僻、不善与人交际等缺陷。他们受生活的环境的影响,缺乏与人交际的场合。就业时,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不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且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产生自卑、怯弱、焦虑等不良情绪。

另外,农林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一定的心理偏差,择业认知有误区,盲目跟风,缺乏自我规划,空想大于实际,只求眼前利益而不看长远发展,期望值过高,从而对就业产生影响。

(三)受家庭观念影响显著。

家庭的期望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林院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因而,父母都对子女有较高期望,希望他们从事安稳、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行业,这些期望会给毕业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择业时往往依据家庭的意愿,而忽视了自身的喜好和选择。

二、发挥农林院校学子专长,扬长避短走好就业竞争路

农林院校学子较普通高校学子而言,具有独特优势,一定程度上将成为农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筹码。因而,挖掘优势,扬长避短是农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手段。

(一)发挥基层优势,培养基层观念。

中国是一个农林业大国,农林业产业蕴涵着巨大潜力,而这种潜力的开发,需要大量合格、高素质的农林业专长人才。在目前农林业产业还未完全开发,农林业市场建立尚不完善导致的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下,社会各界都有责任给予农林院校毕业生更多关注和关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基层是一片广阔的空间,发展潜力巨大,为了能获取更多就业机会,许多人转向选择到基层就业。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等,所需人才主要来自农林院校,因而农林院校学子到基层就业具有显著优势,应该充分鼓励农林院校毕业生走到基层,充分发挥农林学子专长,实现自我价值。

(二)抓住实习机会,深入学习本领。

实习能很好地弥补农林院校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帮助农林院校大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掌握专业技能,为其提供进入社会前的最终淬火加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缩短岗位的磨合期,使学生在毕业时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为例,为提高农林学子毕业求职竞争力,学院努力探索构建起以暑期职场体验计划为补充的职场职业培训体系,每年争取到15家左右的企业提供100多个暑期实习岗位。职场体验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不同的社会角色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必然会产生一些思想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企业方面,除开展日常的理论学习之外,还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学习活动更加充实,针对性更强。学校方面,积极动员,开展相关企业座谈会和暑假实习安全交流会,确保顶岗实习的学生思想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通过交流座谈等多种途径和专题活动,有利于双方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

(三)珍惜资助环境,不忘坚持初衷。

用人单位在高校对应学院、专业设立企业奖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林高校学子,奖学金条件中要求:有企业实习经历的学子优先,有意进入企业工作的学子优先。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企业,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与信誉,在同学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择业时,相应企业成了大家的首选。

2015年动物科技学院,全年共认定贫困生437人,占学生总数的43.22%;发放奖助学金200.7万元,受资助学生616人次,受助覆盖率达到60.93%;全年共发放企业奖助学金32.3万元,资助学生118人次。

(四)认清社会变革,实现自我规划。

刚入高校,很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茫然不知所措。这时,需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所要遵守的准则,从而让规划合理可行,符合自身实际。如今,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旧的需求不断消失,新的需求不断产生,新的职业也不断产生。所以在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分析社会需求。最重要的是,目光要长远,能够预测未来行业或者职业的发展方向,并由此作出选择。

三、总结与体会

在我国,农就意味着脏、累、苦,这种偏见根深蒂固,这是农林科类毕业生不愿去基层的一个客观原因。更有部分农科类学生,是入学时因为分数不高被调剂过来的,或者是错误理解了专业而选择了农林科类。因此,不少同学就以就业为契机,为自己换一个领域,而不愿意从事与农相关的工作。

事实上,农林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较为全面。在校时,应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妥善规划,培养学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品质,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时,农科类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知,避免从众心理和攀比现象。要从职业的需要、自身的优势和性格具体分析,找准自身职业定位,这样才能准确抓住自己想要的职位,很多适合基层锻炼的同学才不会错失机遇。同时,农林院校学子的所学贴近基层,充分发挥专长,实现基层就业是相对较好的选择。

目前,各大高校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毕业生定位不准确,对工作地点及待遇要求较高,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坚持一次就业定终身,不敢接受先就业再择业和勇敢创业的观念。有些毕业生对行业有偏见,对业务员等职位存在明显的歧视情绪。另外,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不强,缺乏勇气和经验,刚毕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较少。

综上所述,挖掘农林学子专长,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优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就业指导的工作力度,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克服就业期望过高、观望等待、被动依赖的现象。全面了解就业工作程序,促进毕业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总之,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应充分发挥挖掘农林院校学子的专长,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挑战,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论文   农学论文   农林学论文   学子   农林   专长   院校   基层   毕业生   优势   社会   学生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