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农学类研究生辅导员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农业院校农学类研究生辅导员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摘 要: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引起毕业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从研究生就业趋势入手,分析探讨了农学类研究生辅导员促进就业的对策。以期为研究生、农业院校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院校 研究生 就业

www.LWlm.CoM

随着我国农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农学类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但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导致研究生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在这样的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出来,特别是农学类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研究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已经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它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是农业院校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从分析当前研究生就业趋势入手, 浅谈农业院校农学类研究生辅导员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做法。

一、转变观念,树立灵活的就业观念

近年来农学类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与农学类毕业研究生的供给反差逐渐增大,研究生就业问题成为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头等大事。几年前,农学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各县市农科所、烟草公司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毕业留校的机会也多。而目前只有少数博士研究生才可以有机会留校任教,很多农学专业的毕业研究生选择其他领域就业。这就需要研究生、研究生辅导员改变专业对口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跨专业的灵活就业观念。研究生专业知识比较精深,但广度不足, 如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对市场营销等经销领域知识了解很泛,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更不了解种子专业的相关知识。但许多工作要求有跨学科、跨专业的能力。比如种子的销售人员,既需要有种子的专业知识, 又需要有市场营销的经销知识。这就需要辅导员指导研究生有意识地学习相关学科,例如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到本校商学院充实市场营销的知识,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比起单纯有种子知识或者经销知识的学生来说更容易被种子公司选中,具有更多的就业优势。总之,农学类研究生辅导员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有目的地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最大限度减少由于相同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从而提升毕业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另外,辅导员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型的人才选拔考试,如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考试、烟草专卖局招聘考试等等,以拓宽研究生的就业渠道。

二、合理定位,引导学生建立长期职业生涯规划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人员,农学类研究生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建立长期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使学生明确要在事业上取得长远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不断努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农学类研究生除了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外,还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必要的应聘技巧。研究生辅导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纷繁的就业市场环境中,准确地找到职业定位。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适时地调整择业期望值,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另外,研究生辅导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比如,建议学习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有意识地学习专利法、公司法、市场营销等知识,为以后把技术转化为产品实现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三、丰富多变,创新研究生就业指导内容

农学类研究生辅导员应正确引导研究生给予自身客观的评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新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向研究生介绍当前的就业状况和就业政策。例如: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模拟招聘面试等。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开设就业指导课,专门面向毕业生介绍就业状况、撰写简历的方法等实用性强的内容。可以定期邀请政府官员、企业精英、研究生导师、农学专业的成功校友、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举办各种就业专题讲座,向研究生介绍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同行业的就业特点及其人才需求、求职的成功经验等。另外,可以请研究生导师或企业人事主管和研究生一起,组成模拟面试现场,面试结束后,由专业人士、导师对学生的面试表现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模拟招聘,研究生可以了解面试的注意事项,便于以后从容地面对求职招聘。这些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敬业意识、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抗挫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四、高度重视,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农学类学科大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研究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近几年农学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去向看,有一部分毕业生进入了非本专业部门工作。因此,切实重视加强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农学类研究生辅导员应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湖南农业大学每年举办一次由全校研究生共同参与的学术活动节。通过举办各类型多场次的学术报告会,开展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评比,有利于农学类研究生扩大学科视野,巩固农学专业理论知识。在寒暑假的时间,学校有计划地组织研究生去县乡基层锻炼,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教授农户种植技术和方法。农学院也组织研究生去校外实验基地生产实习,研究生辅导员严格把好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关,督促学生按时递交社会实践报告。这些活动可以让研究生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与企业、群众的接触,深入了解社会,运用专业知识,锻炼实际工作的才干,为日后就业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五、完善体系,提高研究生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

农业院校应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研究生就业指导的质量。目前,农学类导师往往指导了多个研究生,导师科研任务重,有的导师还要负责课堂教学,社会活动也较多,导师要兼顾到每一个指导研究生的就业,难度有所增大。这就要求农学类研究生辅导员要具有专业化、专职化,能担当起研究生就业指导的重任。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很多学院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是由一个主管领导负责,研究生辅导员完成具体的相关工作。当前由于诸多原因,专职辅导员带的学生量大、事务繁杂。有的学院甚至由研究生秘书兼任辅导员,加上有少数的研究生辅导员本身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思维,制约了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这就对农学类研究生辅导自身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业指导不仅需要研究生辅导员具有农学基础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人才需求预测等能力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有把握就业环境和就业敏感点的能力。因此地方农业院校要尽量为研究生辅导员提供各种培训和深造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负责研究生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学生毕业时能否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和就业率指标的高低上,而应当从学生入学时开始,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合理、高效地安排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树立灵活的就业观念,建立长期的职业规划。辅导员还要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采用多样的社会实践方式,切实提高农学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要加强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培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农学类研究生。

参考文献: [2]张洪剑.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35-36. [4]张延港,王娟.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工作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45-4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论文   农学论文   动物学论文   农业院校   农学   辅导员   研究生   就业指导   种子   能力   学生   工作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