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镇化建设早已被列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大发展战列之一,当前中国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遭遇着巨大的环境代价,因此,协调好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既要走产业化之路,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可见当前研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关概念问题

本文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聚集的过程,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二和三产业为主,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逐渐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由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村向农村劳动者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的城镇转变。城镇化的发展是每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反映社会变革现实的一种过程。笔者认为,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一定影响的自然因素和环境条件的总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要融入生态文明原则和理念,坚持走集约化、低碳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生态文明原则为指导,走低碳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既具有各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般性,也具有反应本国具体国情的独特性,为此,我们要客观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二、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与农村贫困落后的现状联系密切,事物的两方面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即经济发展状况与农村贫困落后是相互影响的,农村人民为了摆脱贫困,在条件落后的背景下,不得不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人民越贫困,就对自然的依赖性越大,进而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破环越大。依照统计,2005-2010的5年中,由区域来看,城镇的居民高和低的收入差从2.33倍扩展到了2.41倍;由98个行业的类型来看,在岗的职工的平均工资差从7.8倍扩展到11.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但绝对值仍在扩大。因此,人们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甚至不惜掠夺式开发,获得发展的机会,这种不计后果的开发,虽然能够带来短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的改善,长期如此,使得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环,出现过度开发资源生存环境破坏陷入贫困过度开发资源的恶性循环。

(二)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颁布于1989年,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但仍存在问题。首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我国建国初期立法技术水平有限,缺乏经验,环保方面法律制度不健全,没有把握好整体性与长远性,同时,建国初期经济发展落后,我国过度重视经济发展,长期存在先发展,后治理的思想观念等都导致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即使当出现环境问题时,政府会制定一系列应急措施,但治标不治本,缺乏规划性与前瞻性。其次,政府部门监管力度缺失。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即使有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条例,但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在经济利益与环境资源、生态问题之间,更倾向于经济利益,政府部门监管力度缺失,因此出现很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三、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党的十八大报告和 2013 年的第十二届两会,都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绿色生态城镇。而建立绿色生态城镇,大力低碳经济是重要环节,起着决定性作用。生态城镇的概念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并受到广泛关注,但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概念,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其次,开发利用环保节能新技术。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都成本增加,开发利用新技术、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能源的高效利用、污染物减少、经济发展突破新的增长点、建设生态城镇的关键战略点。近年来,我国坚持开发利用环保节能新技术,在能源节约能源优化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技术大大提高了能源高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使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 GDP的增长,并且对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减少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加强全民的环境和生态文明意识。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除了借助政府管理、社会参与等,还需要培育和普及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这是根深于内部的原因,当前我国普遍最在农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低、生态消费意识淡薄和生态文明意识呈被动的依赖型等问题。加大环境保护意识宣传,是根深于农民内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培育农民自身参与环保能力的重要途径。政府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方式,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要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使公众树立牢固的生态观念。政府工作人员要起带头的作用,用自身行为带动更多的人参与环保中来,主动积极宣传世界环境日,努力做好清洁生产和环境的保护工作,利用班会、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广泛宣传防治污染的理念。还可以通过网络、广播、影视、微博、微信等大众传媒媒介为途径,展示、宣传环境保护的环境和生态文明意识,对受众进行广泛地宣传教育工作,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业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论文   理学论文   环境学论文   生态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城镇   贫困   经济发展   进程   意识   我国   环境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