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几点探析

高校历史教育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铸造民族精神,培育国民意识,推动学术发展,践行道德建设的重任。高校历史教育关注学术前沿,推动学术发展,客观解读历史,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将学术领域的成果和治学方法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如何将学术成果中的教育因素提炼,显得尤为重要。口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的讨论,方兴未艾,如何在这个背景下,合理进行教学意义重大。

一、何为中国视闭

高校历史教育中,两通是主十课程,即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中国古代史一般是中国通史中单独设立的一门课程。置于时空概念中,中国的内涵是什么?过去一直不被关注。今天,我们国家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和转型,学术上关于中国的讨论也非常热烈。很多西方学术领域,用族群等概念解读中国的历史,尤其是美国东亚学派中,口前占主流趋势的新清史等观点;还有从周边看中国;也有很多学者从中国看边疆;或从边疆看中国;抑或讨论中国的边疆的范围变迁等。这些讨论意图通过历史的视角,解读今天的中国。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既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学术动态,同时还要为这些动态做实际的辨析。因此首先要明确中国的概念。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中国的含义是从今天的现实来确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都对中国的范围、边界有相应的讨论,现今的中国古代史中的中国意味着我国今天的疆域。在这个疆域范围内,历史的主角是生活在今天的我国各族人民。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和范畴就是今天中国视闽内,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历史。

今天的中国是由漫长的历史变迁发展而来,中国这个词由来己久。在古代史中,并没有名称为中国的国家。中国这个词,作为文化内涵,却早己被接受和使用,汉代铜镜铭文中常常出现中国一词,它是与匈奴对举的心〕。中国这个词更多地体现的是中心的一种观念。在教学中,我们要明确的就是今天的中国不等同于历史上的中国,历史上的中国也不是今天的中国。我们只是将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范围和内涵限定在今天中国疆域内的各族人民的历史。

二、中国视闽下,中国古代史教学要坚持的两个基本

史观

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很多基本理论和史观,其中全球史观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史观是值得关注和必须坚持的。

(一)坚持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的兴起是针对欧洲中心论的观点提出来的,主要倡导者是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急剧变化,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巴勒克拉夫提出跳出欧洲,跳出西方,将视线投入到所有地区和所有时代,将视角放置在全球的时空范围内。并提出公正地对待各个朝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这个史观体现全人类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的,不存在绝对独立的 一个地理区域,也不存在一个绝对的中心。它对世界史学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也直接影响了我国世界史研究。事实上,全球史观也给中国古代史教学带来机遇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讲授中国古代史避免了单一中国和过分强调中国所在的独立区域,这样解读的历史才更客观,更真实。例如,汉朝张赛出使西域,以及后来形成丝绸之路的意义;唐朝时期,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和罗马帝国的往来等问题;宋辽金以后的历史更是与世界历史密不可分。同时,中国古代历史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如匈奴西迁;唐朝的对外交往;蒙古帝国西征;清朝的大一统建设的努力。不将其放置在全球视野,探索中国古代历史的脉络和规律,得出的结论难免偏颇和主观臆断;当今社会与世界接轨,中国文明的内涵也要从全球角度进行解读、理解、把握,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和提炼中国古代史中传统文化的因素。

(二)坚守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史观

坚持全球史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坚守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史观。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史观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88年召开的国际著名演讲活动之-泰纳讲演会上的演说稿。学者一直在思考中国的现状和历史,中国的民族问题等,包括顾领刚、谭其攘等老一辈学者都有过深入思考。费先生结合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各方面研究,用开阔的视野综合分析,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体格局,客观地描述了当今中国形成的基本轨迹。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是:存在一个凝聚的核心;少数民族,所占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民族融合的条件是复杂的,主要是社会和经济需求;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概念,近几年,用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概念解读中国古代史,确实有其局限性。费先生的演讲己经过去近2年,尽管当前关于中国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研究如火如茶,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史观依然是占主流研究的典范。在中国视闽下,多元一体格局的史观重要意义在于,既不是从汉族角度出发,将少数民族历史仅仅置于汉族历史的民族关系角度;也不是过分强调少数民族的历史。

坚持全球史观是把中国的历史置于全球视野中,坚持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史观是坚守中国历史的独特性。中国视闽下各民族的历史既是对多元一体的体现,也是多元一体格局的结果。在教学中,这两个史观把握的好,关系处理得当,教学才有支撑点。

三、中国视闽下,中国古代史几点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中国古代政权的变化

教育理念经历了中华文明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由于考古挖掘成果丰富,地点遍布全国,大部分教科书中的史前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均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而对于封建社会时段,则又贯穿以中原为核心的状态,有大民族意识。在今天流行的一些教科书体例中,关于封建社会这个时段的阐述,多过分强调中原正统观以及汉族的凝聚性,未很好地解决中国历史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的观点。费孝通先生在多元一体格局史观中提出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认为汉族的形成是早于汉朝的,但名称却是晚于汉朝的。称呼的起源在南北朝初期,司一能是符合事实的,这时期,北方各族纷纷进入中原,必是用汉人这种称谓指代当时的中原原有居民。当时中原原有的居民在外来的人看来是一种族类,而以同一名称来相呼,说明了这时候汉人己经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民族实体。既然以汉族为凝聚力核心在魏晋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形成。那么,在中国视闽下,对有些朝代的解读要加强。

例如我们对汉代的讲述,通常使用大一统的汉朝这种说法,体现汉朝己经出现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统局面,匈奴成为汉朝民族关系的主要对象,来讨论和汉朝的关系。事实上,在今天中国疆域范围内,存在的是两个对等的政权,匈奴政权的出现和存在是早于汉朝的。因此,讲述这个时期的历史,一味强调汉朝的大一统,并以汉朝作为独立的中国一元文明不见得合适。从政权存在角度看,这个时期是以汉朝为核心的,两个强大政权并存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交融时期。对于西晋时期北方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状况,学术界曾经使用五胡乱华的提法。客观地讲,这个提法也是中原正统观强化因素之一,五胡乱华显然是站在大汉族角度的,这一时期更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

唐朝前期,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都呈现繁荣盛景,各项制度在这个朝代集大成。且不说隋唐皇帝血统问题,从今天中国疆域范围看,当时北方突厥等政权的强大是不容小觑的。这个时期依然不能称为隋唐大一统时期,也是 一个以唐朝为核心的,多政权时期。

宋辽金时期的历史,传统教学经过了一个以宋朝为核心,向宋辽金并重讲述的过程。历史上,灭亡金和南宋而建立的元朝最终在事实上认可了三个政权正统地位,元朝官修了《宋史》,《辽史》《金史》,三部史书地位并重。今天的学者也研究提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时期。

元朝的历史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延续。过去的历史教科书中基本观点就是汉化迟滞,元朝早衰,认为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马鞍子形状,元朝为马鞍子底部.〕。今天则有学者提出要为元朝史正名等等。从疆域来看,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大一统时期,丰富了中国版图和历史。

传统史学一直是将明清放在一个模块进行讲述的。入关以后,清朝延续了很多明朝的制度文化。而终其明朝始终,没有能解决北部蒙古政权存在事实。史料显示,明代中后期以后,双方政权统治者、基层百姓之间有很多互称南北朝的记载。明朝是历史上的第三次南北朝时期。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时期,疆域相对广阔,政权中一,较好地解决了民族问题,为今天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中华帝国始于明。:清。,从中国视闽,纵观中国古代政权变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司一以这样分期:多政权并存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五代十国等;中原土朝为核心时期:汉、隋、唐等;南北朝时期:三次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宋辽金时期、明和北元蒙古时期);大一统时期:元、清。

这样的分期解决了原始、奴隶社会的多元文化存在和封建社会中原正统观的矛屑问题。考古发现越来越证明多元文化的存在。而我们文字历史却一直强调中原正统观。在中原正统观下,很多民族的历史被弱化或边缘化,这是有悖历史真实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各民族都从最初的文明走向统一的文明。这个统一的文明的显性方式就是中华民族的称谓。从东亚大陆自然地理情况看,汉族所处于的中原地区,是农耕文化适应地。农耕文明的定居生活,适宜文明要素,尤其是文字等形成,也因此保留了大量文字史料供后来学者解读。而高山、高原地区形成的游牧文明,移动性大,不易长久保留文献性质的证据供后人研究。中原汉民族的文明延续下来,没有断线,作为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力量。

(二)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再思考

在中国古代史讲授中,最不容易把握和容易走入误区的就是民族史的内容。我们通常都是通过解读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四个特性来界定我国的民族概念。对比中国历史,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建立在上述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形成,不是很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情况。中国古代历史中,汉民族的形成和其他民族的形成都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很多北方民族最终湮灭,在原地域上形成新的民族。在历史上的很多时期,汉民族或者当时的中原民众(秦汉时期,中原应该还没有汉族的称谓笔者)也不断进入北方民族地区,如秦汉大量向黄河河套一带的移民,清时期大量汉族移民漠南等等;很多今天汉族主要聚居区域也曾经有大量北方的民族迁入,如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内迁;安史之乱后,华北地区基本处于北力-民族统治之下;等等。在这个不断交流和融合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逐渐形成不同的民族;而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时期,存在,发展,消亡。主要是依据不同的心理认同来判断其民族意识的形成和民族认同。

因此,讲授中国古代史一定不要陷入大民族主义,今天的中国各族人民是在历史过程中,不断迁徙,经历漫长历史过程形成的,很难说有纯粹的单一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各民族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丰富着中华民族的内涵。这样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宋辽金时期和明代时期的两次南北朝时期;也容易理解为什么元朝是中国古代正统土朝。

再有,由于受气候和地理条件影响,以及开发程度不同,各民族基本上居住在高原,高山地区,所以民族问题和边疆问题需要辨析讲解。边疆问题不一定等于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不一定在边疆。

四、结语

中国古代史课讲授中,把握两条线索:就是多元和体。多元指的是中华民族的缘起,一体就是在这个多元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核心,就是中华民族。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意从中原汉族核心地位和周边民族的向心力两个角度,领会中国古代历史,同时要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疆域和政权的具体存在和变化。

中国古代史讲授中,辨析两个时间概念:古代和今天。古代的中国不等同于今天的中国。而我们,一定是从今天的视角去看待古代中国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尽可能模拟历史情境,复原历史现场,既不要局限在汉族为核心的民族意识和地域限制,也不要地处民族地区夸大现今少数民族的作用。

历史由民众组成、推动、发展;解读历史却是严谨的方法论,如何解读必然体现影响我们民族的未来和走向;传授历史则更需要谨慎和严谨,既要明了学术的争议,也要坚守历史的本分。定位于今天中国各民族的历史视角,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也兼顾了今天的各民族情形,有利于为现实、为社会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历史   古代史   中国   汉族   中原   探析   汉朝   政权   中华民族   时期   民族   高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