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 MOOC 的佤族文化大众教育网络学堂构建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日趋融合,基于新兴技术的远程教育创新模式不断冲击着传统教育。针对大型互动参与和网络技术的开放存取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掀起了远程教育领域的一场数字化海啸,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受到远程教育业界的广泛关注。借力信息技术,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笔者所处的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境内居住有 25 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由于地域辽阔,民族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佤族是云南省内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尽千百年沧桑沥炼而成的阿佤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罕见的奇葩。让佤族文化走进大众教育课堂是佤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构建基于 MOOC 的佤族文化大众教育网络平台非常切合佤族文化目前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一、网络学堂

(一)网络学堂的概念及主要特证

网络学堂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基于信息网络的教学模式,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学习者利用网络学堂这种新兴的教育形式,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真正的达到了终身学习的目的。网络学堂的应用比较适用于大规模的通识教育系列课程。将佤族传统文化教学与网络学堂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但能有效地实现佤族文化的教育传播、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同时也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网络学堂远程教育已全面渗透于我国的教育领域,并给传统教育带来强烈的冲击,迫使广大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经典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网络时代的现代网络学堂教育的意义。

(二)一种新型的网络学堂MOOC

MOOC 产生于开放教育资源不断运动发展的背景下,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教育形式。大规模意味着对同时参与学习的学习者数量不做限制,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可以成百上千;网络意味着教与学的活动主要发生在网络环境下;开放意味着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注册学习,而且免费。MOOC 自 2008 年诞生以来正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席卷全球,预示着第二波网络学习的热潮。edX 平台的主席 Anant Agarwal 评论:2012 年是教育发展突破性的一年,而且这一年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Pearson 的首席教育顾问 Michael Barber 在《雪崩来了》的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不仅影响着美国和英国,而且其影响力是全球性的。

二、佤族文化大众教育网络学堂的构思框架

教育的本质和使命是文化的传承,是社会民族新一代公民的孕育和培养。传统课程被封闭在学校教室时空范围之内,其影响力十分有限。中国教育研究工作者应该关注 MOOC 及其发展,有计划地分步推出自己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我国民族类网站经过三四年来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并且具备了全球文化传播的可能。如果说 2012 年是 MOOC井喷的一年的话,那么 2013 年可以说是 MOOC 在中国的本土化元年,探索基于 MOOC 的佤族文化大众教育网络学堂的在线开放课程标准与共享机制建设、共享平台建设,是 MOOC 在中国的本土化尝试,也是佤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创新。

佤族文化大众教育网络学堂的目的是基于MOOC 的设计理念,采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佤族文化的大众教育传播。根据对 MOOC 课程和佤族文化传播现状的分析并结合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笔者将佤族文化大众教育网络学堂门户设计为三个部分:佤族文化学习馆、佤族文化体验馆和佤族文化旅游馆。佤族文化体验馆主要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佤族文化的虚拟沉浸式,让学生三维的体验佤族的古老传说和节日等,可以看作是佤族文化虚拟体验实验室。佤族文化旅游馆提供关于佤族的实时旅游咨询,佤族文化学习馆是基于MOOC 的网络课程平台。由于笔者是着重探讨基于MOOC 的佤族文化大众教育网络学堂的实现,接下来将详细的介绍佤族文化学习馆的实现形式。

(一)佤族文化学习馆的系统层次

佤族文化学习馆的整个系统采用多层结构,从系统层次来看,包括资源层、资源管理层、应用逻辑层、表示层(用户界面层)。从功能上看,整个系统包括课程发布系统、网络考试系统、课程讨论系统、学习徽章系统、学生信息系统。

网络考试系统包含三个部分:客观题的自动评分系统、主观题的学生互评系统和期末考试系统。客观题的自动评分系统提高了学生评分的效率和准确性,全面跟踪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便于课程结束之后进行教学统计分析。主观题的学生互评系统适应学生数量的增长,可扩大学生的认知基模,协助建构知识,并可培养学生与同伴互相讨论、合作学习的精神,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技能,这种评价方式深具自定步调学习理论基础。自定步调的在线学习是一种学习者使用多种在线技术以 其个人的步调进行学习的模式。越来越多的技术出现并可供使用,使独立于时间和进度的学习体验变得更加愉悦。

为了帮助学习者确立判断标准、区分不同的概念,设计者将社会性支持嵌入到探究性活动中,提供学生们彼此倾听、互相学习、利用全班集体知识的机会。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伴的观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可以为学生引入思考的新视角,并激发他们形成评价标准。

当他们彼此交流的时候,会发现不同学习者所具有的视角及用来阐释观点的准则。佤族文化学习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的同步学习环境,所有的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加强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学习徽章系统采用奖励学习徽章的游戏式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动机。学习徽章分类型、分等级,采用佤族文化的葫芦、木鼓、水牛等设计元素。学习徽章的设计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另一方面也是对佤族文化的渗透传播。当学习者连续在线学习相应的时间段之后,课程团队会通过学习徽章系统颁发相应等级的葫芦徽章。掌握学习模式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如果给予学习者符合自身需要的时间和进度去学习,那么任何学习者都能够掌握所学的内容。但是当前碎片化的传播语境弱化了学生深入思维的能力,削弱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葫芦徽章的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利用佤族文化学习馆的资源,完成学习馆发布的课程。木鼓徽章主要是针对学习者的课程作业而设计,采用完成相应的任务奖励木鼓徽章的评价策略增强了学习者的参与。

(二)佤族文化学习馆的课程教学设计

佤族文化学习馆的用户主要有五类:学生、教师、助教、课程设计团队和网络管理员,学习馆的目标是在 Internet 网络上建立一个 Web 化的网络教学和文化传播的环境。在该环境中可以开展网上教学的各项活动,包括交互式教学视频的上传、学生作业的发布、课程讨论和网络考试系统,实现教和学的不同教学环节在一个通用网络平台上进行与统一管理。

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超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创造了适合于知识时代的新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全新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佤族文化大众教育网络学堂基于情景教学,教学设计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体验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它贯穿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能够激发主动意识,强化感受深度,注意彰显学生的个性,强调发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佤族文化大众教育网络学堂以佤族文化体验馆营造佤族文化的虚拟沉浸式,在佤族文化情景中构建佤族文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佤族文化专题馆进行佤族文化节日、建筑、饮食等专题进行探索。在相应的专题情景中,进行佤族文化的系统学习。如果学习者成功完成相应的专题学习,可以获得课程团队颁发的水牛学习徽章进行奖励,没有完成学习的学习者可以继续进入佤族文化体验馆进行佤族文化的虚拟体验。

(三)佤族文化学习馆的微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团队主要包括教育技术专家和摄像师。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教育技术专家在学习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和合作学习)、知识的结构、认知工具、信息设计、教学设计、绩效技术、远程教育、教育全球化、技术对教育的改造能力、教育革新推广等研究领域有深厚的理论沉淀,可以将传统教学设计发展成具有较完整理论方法体系和独立操作性的网络课程。摄像师从形成艺术构思到实施拍摄方案,从图像的信息窗口利用光影、色彩、线条、密度、运动等手法创造出各种类型的画面气氛,并以此向学生传达特定的艺术思维内涵。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实施的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程,是为实现某个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的普遍推广和应用,使人类学习活动变得越来越个性化、虚拟化、协作化,呈现出与传统学习完全不同的特性。尤其是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更是体现出多结构、多层次特性。对网络学习行为进行深入全面地研究,对于构建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系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佤族文化学习馆的网络课程由微课程(Micro Video Lectures)、课程资料(Course Information)、课程作业(Course-work)、课程讨论(Course Discussion)四个部分组成。对于文化的构成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层次说。我们可以仿效可汗学院的创办人萨尔曼可汗,根据MOOC 知识模块的特点,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以由易到难的进阶和互相衔接的教学方式将佤族文化的内容分解成专题性质。以风俗专题模块为例,将佤族风俗专题模块划分为服饰、饮食和节日等九个知识模块。根据每个知识模块,挑选具有佤族文化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课程设计。微课程设计给教师的 17 条建议,第二条强调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以节日知识模块为例,具体涉及木鼓节、青苗节、摸你黑狂欢节等 13 个知识点。结合佤族文化特色,采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和解说等形式设计课程的知识点。

课程资料主要包括微课程视频和教师上传的教学资料。佤族文化体验馆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佤族文化虚拟体验,增加学生的沉浸感,可以当做是学生的课余资料。佤族文化旅游馆提供给学习者理解佤族当地文化的窗口,非常适合想要深入了解佤族文化的学习者。当完成相应课程要求时,会即时的授予学习者木鼓徽章,利用这种游戏化的激励策略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者的课程参与度。佤族文化学习馆要创建活跃的讨论区,所有选择同一门课程的学生都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在讨论区中互动,授课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积极参与到学生们的讨论中或者邀请助教对学生们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解答。为了扩张讨论平台,可以充分的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平台、人人网等平台扩大课堂讨论。

三、总结

文化是人类的社会成果, 其表现具有民族性,而文化传承正是文化民族性的内在机制。从一个民族人类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传递,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对民族文化传承作这种推广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传统,把握文化。要建立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创新教育文化和灵活开放的佤族网络平台,胸怀民族教育信息化变革大格局,适应国际先进教育模式。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主战场。重点关注互联网如何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以及民族形象的塑造,重视 MOOC 等新教育平台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影响的研究,关注点切合当下形势,能够为佤族文化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历史   佤族   大众   学堂   文化   网络   学习者   徽章   课程   学生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