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习中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重要性

声乐学习中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重要性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人们会学唱大量的声乐作品,这就会涉及到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和外国声乐作品的选择问题。我认为,在声乐学习中,演唱中国的声乐作品更为重要。

一、中国声乐作品中蕴含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各类文献资料如诗文、词曲、戏文、笔记、小说、野史等就有三千多种。我国的古文明由五帝时代起源,至夏、商、周三代而趋于成熟。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音乐文化的历史也很久远。五六千年前wWw.LWlm.coM,我们的祖先就创作了简单的声乐作品、乐器和乐舞。例如,夏桀时流行着一首乐歌:“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首乐歌的歌词虽然只有一句,但是它却蕴含着古语言的精华。

我国最早的音乐记载是先秦时《吕氏春秋》中有关先民对歌唱的“东音”“南音”“西音”“北音”。二千五百多年前,乐歌总集《诗经》中,把我国黄河江汉地区的民歌分为十五“国风”。至于像“乐府”民歌中的“赵、代、秦、楚、文讴”“楚歌”“鼓角楼吹曲”“西曲”“关歌”,以及隋唐时期宫廷音乐中的“西凉乐”“龟兹乐”“安国乐”“天高昌乐”等无不反映出我国的音乐语言意识和我国音乐繁如星河的种类。

二、中国声乐作品中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母语教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是文化最基本的要素,是世界上人与人的根本纽带。它同时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哲学思维方式。音乐与母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声乐与母语的联系就更为密切。无论是曲式、配器、旋律、歌词等等,无不反映着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审美心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音乐没有国界,而母语则是有国界的。也正是因为母语,才使得音乐包涵着其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例如,舒伯特作曲、克劳缔乌斯作词的《摇篮曲》与郑建春填词编曲的东北民歌《摇篮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词曲作者所受的母语教育不同,所以,潜意识里埋下的母语所蕴含的文化模式用歌曲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形式也就不尽相同。

母语中又有辙韵的体现,而我国辙韵历史十分悠远。由于“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文和新诗得以提倡与发展,文字和语言不断变化,新的诗韵也随之产生。如今大家所遵循的“十八韵”和“十三辙”便是1965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出版的《诗韵新编》中所规范的。

还有,中华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一个音节或字在独立发音时的高、低、升、降,四个声调是在咬字、吐字中所形成的。虽然按结构规律把字吐清楚了,但若字没有声调,就会容易使人误解。如果我们把四种声调搭配得当,就形成了声调对比,有起有落,有高有低,读起来好听,唱起来也易于上口,从而突出词的节奏美、旋律美。

三、中国声乐作品中贯穿着的思想素质教育 思想素质教育又可分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两方面。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继承革命传统等。中国声乐作品中就有大量的爱国歌曲、革命歌曲。例如,《松花江上》《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等。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爱同学,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等。同样,在中国声乐作品中也处处可见。例如,《想亲娘》《思乡曲》等。歌曲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枯燥的政治内容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人们,使人们能够轻松地接受。这样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品德,增强了人们的综合能力,增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传递了正确的人生观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等,使人们的思想素质逐步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悠久纷繁的历史文化,丰富深远的思想内涵,足以为我们演唱者提供足够的展示平台,也必将在提高我们学唱者歌唱技巧的同时为学唱外国作品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论文   声学论文   声学   声乐   中国   乐歌   作品   声调   母语   重要性   语言   思想   我国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