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课程多元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 外语教师在文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思维,激活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突破常规,乐于表达,同时还应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人文素质。本文以法国文学课程教学为例,从主题思想诠释、虚构叙事解读和文本修辞剖析三个角度出发,阐述法国文学课堂的多元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有效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 外语学专业 法国文学课程 多元教学策略

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使命,顾名思义,在传授外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领悟鉴赏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地球村”正变成现实。了解外国文化,培养人文素质,增强世界意识,已成大势所趋。外语教学大纲提出:“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启发学生的个性思维。”①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无论是在本科生的教学中,还是在研究生的教学中,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不应只有语言知识信息,更要充满百科信息和智慧火花。教外语不单纯是目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与中西文化知识和社会背景等紧密结合。外语教育不应只注重培养学生较高的语言技能及较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更应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和适应多元文化的人文精神。作为法语专业的一名教师,我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从法国文学课程讲授这个角度,谈谈对外国文学多元教学策略的看法。

一、主题思想的创新性诠释

文学作品主题的诠释,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高文化认识水平,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但是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时,如果教师不坚持启发诱导,始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的樊篱,就会造成一种认识尺度的求同取向,漠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忽略作品的丰富意蕴。

“接受理论”代表人物伊塞尔和姚斯提出了“读者中心说”,认为作品和读者是互渗互动的关系,作品一旦与读者发生关系,便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作品的意义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②不同读者对作品主题所作出的可成立的解读,都应被认可。而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作者和某类特殊的读者——文学大师和批评大家——的人为规范作为指导进行教学的方式,容易将作品的主题固化,并把学生的思维拘囿于其中,这对学生的独特个性与创新思维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在揭示作品主题的过程中,我们提倡以多元的解读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复杂意义,这不仅可以表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且会以较强的新颖性和异常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表明反传统、反权威的独到性见解,进行多元的主题解读。学生通过对人物性格的表面的零散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准确地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比如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法国20世纪作家圣-艾修伯里风靡全球的小说《小王子》的时候,提醒他们这是一部给成人看的童话寓言故事书,领悟此书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同学首先以逆向思维点出了小王子的困惑和忧伤,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小王子先后游历了六个星球,他不明白人们为何都在追求权利、虚荣、利益、僵化的知识,而这正是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普遍的心灵通病。有的学生透过小王子的孩童式眼光,透视出大人们的空虚、盲目和愚妄。有的同学则从小王子对玫瑰的态度上看到了爱与慈悲的重要。当小王子来到地球后,一只邂逅的狐狸帮他解决了那朵娇气的小玫瑰给他带来的爱的困惑。虽然别的星球上存在着不计其数的玫瑰,但只有小王子的玫瑰是他花费时间、亲手栽培呵护起来的,这朵玫瑰对他而言才是最珍贵、独一无二的。以此大家推广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某种关系建立的同时,我们本身就应该为这个关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来。

透视作者的创作背景是欣赏人类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所在。例如在教学小仲马作品《茶花女》时,善于在课前搜集素材的学生发现作家是个杜撰故事的高手,他本人和他在小说中的形象阿尔芒有天壤之别,因为沈大力教授在《法兰西文品》中曾经揭露了现实中的小仲马对交际花玛格丽特始乱终弃的事实,作家最终利用美化的爱情故事为自己赢得了财富和名誉。这一反差无疑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同学们对作品现实讽喻意义的领悟,不再关注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是洞察到在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里,烟花女子令人同情的凄惨遭遇。

文学鉴赏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身的体悟经验,人物鉴赏也因之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不应用统一的范式界定学生的理解。如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父亲有一个非常无赖的弟弟,他挥霍了自己和兄弟继承的家产,令人痛恨,但他本身在落魄后遭到亲人的嫌弃,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唯利是图、自私冷漠的人际关系。又如《项链》中的马蒂尔德虽然爱慕虚荣,但是某些同学认为她置备舞会的行头是理所应当的,这也是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后来她含辛茹苦,终还清债务,闪耀着坚强的人性之光。我们反对模式化、单一化和绝对化的人物鉴赏,也不赞成对文学人物进行任意的曲解,而是鼓励学生基于较为充分的理由,表明独到新颖的见解,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

二、虚构叙事的跨文化艺术解读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培养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是外语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跨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培养世界意识。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文化艺术等国情知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具有跨文化比较能力。我启发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时,要从东西文化的对照角度审视各叙述要素,理清东方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和西方的基督人文思想的异同。在这个理念引导下,一些同学尝试作了一些比较文化的研究,例如在“中法饮食文化的对比”教学中,学生就从道家的理念出发,揭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冷热均衡、阴阳调理方面的特色。

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跨艺术的角度领悟小说场景的美学意义。人类的艺术丰富多彩,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电影、建筑、工艺等。学生可从“互文性”的概念出发,从跨艺术的角度领悟语言文学。例如,作家可以把音乐的主导动机化为一种小说技巧,用来暗示一再出现的人物或场景主题,营造出一种循环往复的气氛,或者构筑整部作品的结构框架,形成复调的叙述。如法国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在斯旺家那边》开端部分范德伊奏鸣曲中的小乐句,就是把音乐动机作为小说主题构成因素的最佳例证。斯旺结识了交际花埃尔特,在韦杜兰夫人的沙龙中,听到钢琴家在演奏作曲家范德伊的奏鸣曲,在旋律的展开过程中,有一个小乐句浮现出来,在他心中引起了特殊的快感,竟使他对埃尔特的感情起了变化。每当普鲁斯特感到他有必要重新渲染斯旺和埃尔特热恋之中的气氛时,他就一再使用这个乐曲片断,读者就会联想到两人之间的爱情。 同样,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两者都是综合性的艺术:电影综合了摄影、音乐、戏剧、舞蹈,小说以文字的形式将光线、画面、音响背景熔于一炉。关于这些艺术的互通,教师可向学生灌输一些电影叙事学的理论,以及文学叙事学理论(如格雷马斯有关叙述结构的理论、热奈特的叙述话语理论等)。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教师要启发学生总结电影与文学共通的叙述机制和模式,例如:镜头剪接,画面叠印,场景特写等美学手法,同时要求学生选取某些文学阅读片段进行实例分析,初步掌握电影叙事分析的手法。例如:法国新小说家克洛德·西蒙非常善于把分散的画面和镜头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独特的片断、场面和影像,从而发挥连贯、呼应、悬念、暗示、联想等作用,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本修辞的多层次剖析

外语教师在训练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时,要重点加强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指导,让学生逐渐过渡到“主动阅读—自主发展”的阶段,如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文本修辞方面的多层次剖析,而学生则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去分析文学语言的特性。

(一)音乐性。这是文学语言的语音层面。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即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特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词汇类别总结(古语、外来词、新生词或同义素词组等)重点句型(名词句、动词句、形容词句等)与篇章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的分析,把握作品的行文特色。

(二)形象性。这是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够使读者感知到作品描绘的艺术形象,即唤起读者的想象,在头脑中构造艺术形象的特征,即形象性。教师可引导学生提炼作品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作品对事物的刻画特色,例如福楼拜在他的作品中对人物特征的描写非常生动,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在心理;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运用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维度缔造了通感性强的诗歌。

(三)含蓄性。这是文学语言的蕴含层面,即它的深层意义。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以“有限”表现“无限”,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品味和思索的广阔空间。例如法国立体派诗歌中语言的省略与跳跃所造成的文本空缺,正是显示作品丰富内涵的所在,是解读者用自己的思维对于文本缺省之处的补充过程,也是确定文本意义的过程。

(四)情感性。这是作者在叙述客观事物时流露出的主观倾向。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应当是一个塑造自我的过程,所以外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兴趣,要求学生参透语言的情感内涵,可适当进行微观的文学创作,让他们以作文方式去描写一个故事片段或者刻画某个人物,文字要体现出浓郁的感情色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撰写经典作品的读后感,深化学生对整个文本的理性认识。

综合以上所述,外语多元教学和创新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它意味着教师要运用多重思维的教学策略,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特质。外语教师在文学课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活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善于质疑,富于幻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教师还要在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大胆改革,尤其是注意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行自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多元教育原则还表现在外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因素和智力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使他们全面发展。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组织好课内外的各种活动和指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为他们选材、解疑,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领悟语言规律。教师交给学生的应当是打开金库的钥匙,即应授人以渔,而且信息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应该着眼于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文化价值观能力的提高。

注释:

①祈之萍.英语教学的若干思考[J].青海教育,2004,

(1):53.

②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6.

③张进军.培养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7:1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语言学   法国   文学   文学作品   思维   外语   教学策略   语言   课程   教师   作品   文化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