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翻译与汉语文化传播的分析

一、语言作为符号进行文化传播

(一)语言符号、语言文化和信息传播

语言符号也是语言的一种体现形式,由语言符号形成的语言文字也是语言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文化更是语言符号可以孕育的土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体现其独特的魅力和独具特色的活力。由语言符号形成的语言文化或者语言,无论从广义文化或狭义文化来说,都是表达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意义就在于文化的传播,当然我们就把语言符号的整体有意无意地与一个民族文化相结合起来,把它当作其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传播的意义就在于让语言符号更加符合社会的交流的工具。

英语中传播一词一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s,汉语翻译可以用“分享”和“共有”的方式表达。随着社会语言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包括“通信、会话、传达、沟通”以及“交流、交往、交通”等现代含义,大大增加了语言传播魅力。到19世纪末,Communication一词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用语,并一直沿用到今天,多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使用、交流最频繁的翻译词语之一。当然,语言文化的传播肯定离不开媒介和语言符号。因为语言符号与媒介是一切传播活动赖以实现、得以流通的前提。那么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语言翻译传播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有传播规范的自觉的活动,我们语言工作者都期望语言传播达到一定高度的效果,但是传播主要是人类将动态信息进行传递、将新的观念和一定的感情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类相交往的社会联系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活动。从这个侧面来说,传播的核心东西就是信息,而具有信息来源的语言符号就是信息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所以,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中,既不存在没有信息的传播,也不存在脱离传播的信息。

(二)文化传播的特征性分析

在一个国家,最能体现语言魅力的就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特性。这个民族语言所折射出的这个民族纷繁多彩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涵,可以明确看出文化信息传播不仅是物质的,更多体现在人类精神层面,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感情表达方式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国家与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要求翻译工作者有选择性的吸收,将涉及各文化层面上错综复杂的关联以及深层次的语言文化进行转化与变异。所以文化传播具有以下特性:

首先是具有一定社会性。文化传播就是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是社会层面的交流,所以,离开人这个传播的社会主体,传播活动就不能进行,或者进行就失去其特有的含义;其次是文化传播的目的性。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人类的文化传播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有目的、有指向地进行的,是一种文化交流方式,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转化的行为;再次是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创造性。人是文化传播的操纵者,在这个文化传播活动中,翻译者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收集、筛选、精加工后进行转化处理,每个细节都体现着翻译者的智慧和心血,翻译者的创新是密不可分的,是一种文化的互动,是超时空、跨种族,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恒久不变的人类活动;同时文化传播也是双向的,是传者与受传者之间信息共享和双向沟通与交流的一个过程;最后是文化的永恒性,多少年来,文化传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是因为文化发展目的就是为了传播,任何符号只有在传播中才获得意义和价值,没有传播,符号便没有了意义,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

可以看出,文化是动态的,是社会的结晶,是文化传播者的舞台,是长期不断进行、坚持不懈而又是双向交流的意识形态。

二、中国汉语文化翻译信息传播的时机

(一)中国汉语文化翻译信息传播的时机已经非常成熟

这个时代已经迫切需要中国文化的全面传播,可以从近期的各个方面不难看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20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为汉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动力。从后奥运经济发展来看,呈现在世界面前的不仅是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精彩表演,也不局限于鸟巢、水立方等宏伟建筑的展现,而更多的是对奥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主题的有力阐释、从奥运视角多方位、立体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把当代中国风貌与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机遇完全放在一个国际水平,给世界全人类一个桌丰富美味的大餐。相对我国经济建设而言,借次契机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展现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更好地落实“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能够提供有力保障和展现平台,目前全世界有3000万人正在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功课式学习。虽然这个数据相对于英语学习来说不怎么高,但是可以从侧面完全可以看出来全球对汉语的学习不断升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目前汉语文化传播的势头,“星星”一方面表明汉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和商业语言的重要性正在增加,表明中国“软实力”在新的一代人身上已经有很大的突破;另一方面,对汉语文化价值的认识也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这就促使国内教育发展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汉语文化翻译是一个双向不断提高的过程,但是,从目前的语言交流发展来看,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依然局限在眼界所到之处。虽然每年到中国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加上翻译者的不懈努力,“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选手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能够认知的人并不多,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肤浅了解来自有限的影视作品或其他大众传媒。汉语要成为真正意义上文化的载体,应当利用全球“汉语热”这个有利契机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二)渊源流长的汉语文化造就文化不断传播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中国文化优良的传统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在塑造和演绎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所具备的人格独立精神与担当社会责任、天下道义的道德承担精神,这种精神一直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与全球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的社会潮流非常一致。与之相媲美的中国道家思想对追求个性自由、生态和谐的精神智慧,佛教众生平等、空明淡泊的生活方式,与当代环境保护主义、生态神学等人文、宗教思想相吻合,同样也为进一步与全球文化对话与交流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三)良好的开局和环境支持

近几年来,汉语在全世界发展很快,为了进行汉语文化的宣传,除了国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外。各种汉语推广的活动全面展开,比如“汉语桥”的成功举办和推广,已成功举办七届,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和学习中国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还有已在50多个国家建立了200多家孔子学院,更为年轻一代提供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有力平台,孔子学院不仅是一个语言教育的合作机构,更应该是向海外推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协调者。

三、受翻译环境影响下的文化水平交易现象

在一定的程度下,文化信息的传播直接会影响一个国家和一种文化的变迁,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翻译也会出现各种现象与交易费用息息相关的交易。为了提高汉语翻译的质量,国家及地方政府应该把汉语翻译列入社科研究计划,并拨出专款,作为汉语英译出版的补贴和相关研究的基金。设立“中国文化战略研究院”,对如何继承自身悠久的文化传统,对如何理解、准确把握、恰当吸收全球各种文化精华进行研究,进而对设计、贯彻、修正中国文化战略负主要责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日益广泛合作,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大量的各类翻译已经成为一个必要,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世界各国更需要携起手来,为应付困难,共渡难关。

首先,翻译工作者在动笔翻译之前,应确定翻译活动的价值范围,应该明确由翻译所促成的合作将取得何种效果。应该充分认识到翻译活动一旦开始,翻译的就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一项高要求、高水准的工作和工作成果。

其次,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工作者要进行各方协调,具体涉及到原文作者、翻译合作者、译文本身的相互关系,要以翻译工作者合作效益最大化,交易费用最小化为主导原则。但就原作者来说,其合作的最大收益即在于其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能够被翻译者不折不扣地理解而且做到,对其思想能够能够得到回应与共鸣,从而通过翻译让文章达到原文写作初衷,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丰富各方面的知识,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培养解读原作的语言文化素养,这样在翻译时才能真正扫除理解原作时的各种羁绊与障碍,才能真正做到灵活周全,减少翻译中理解这一环节所涉的交易费用。

再次,是应保证原文的主要信息能够得以准确无误的传递。不能扭曲原文的内容、思想,不能违背原文内容意思的表达。译文的价值和利益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体现具有最强的可读性和最高的译文读者接受率,承载最大的可接受的信息量为考核准则。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各种文化不断相互融合的历史。多样的文化交流造就了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而文化信息传播的手段则打通了不同文化社会之间的分割,形成了一种文化信息与另一种文化信息的交流互动,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共享的人类文明。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中介,参与文化符号的解码和编码活动,同时具有文化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性质,翻译的过程本身,既是文化行为,又是传播活动,是发生在语际交流过程中的跨文化信息的传播。一方面受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应以最小的翻译成本、以代表翻译所涉各方的最大利益、以读者的最高接受率和以获取最有效的行为方式作为主要工作目标,达到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 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汉语   翻译者   中国   工作者   符号   语言   社会   文化   世界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