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语境下的古汉语学习

当下语境下的古汉语学习

【摘要】文言文在大量集中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惮于教,学生惧于学,只有广泛地联系时下的语境,才能引领学生彻底地去体认学习。一是创设情境,培养人文精神。二是从原初性的文言文作品中学习借鉴。三是感知语言的演变。四是启发思考,明辨事理。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语境;学习

www.Lwlm.com

人们通常将文言文称之为“古文”,似乎就有将其束之庙堂,敬而远之之意。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偶尔的点缀之用觉得博雅,平添生气;用之一多不免显得酸腐,让人生厌。总体的态度便是:少则雅趣,多则厌惧。文言文在大量集中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惮于教,学生惧于学,并被学生戏称为学习中的“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之一,这些已为不争事实。这固然与文言文生涩难懂的词义、与时下相比颇显陌生的表达方式有关,但根本性影响文言文教学的却是我们孤立、割裂地对待它的态度方式。文言文的教学只有广泛地联系时下的语境,才能引领学生彻底地去体认学习。

1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生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文言文的学习过程,既是对以往文史知识的应用,也是对新的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如对于课文改写成剧本演出、以讲故事的方式予以呈现、观看影视资料片等一些方式,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置身在特定的某种情景下,进而融入自我的情感体悟,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也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品格,并是对其人文精神的培养。

2 谋取章法,从原初性的文言文作品中,学生学习借鉴一些写作的基本技法

从体例格式上,有记史立传的(如《史记》),有学术典籍(如《庄子》、《礼记》);有人物语录(如《论语》),有语言神话(如《列子》),有游记散论(如《徐霞客游记》、《孟子》);有实用之文(如各类表记等),亦有情致雅文(如文人的小品散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充分展示出我国文言文作品的典藏丰富,多姿多彩,特别是先秦的诸子文章,异彩纷呈,独具一格,更是古代文言文大观园中的一枝奇葩,几乎是其整体的浓缩代表。如此丰富多样的格式,为现代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无比、积淀深厚的根基,也是学生从中汲取营养的无尽宝库。从表现手法上,有以对话的方式揭示真理的(如《论语》),有以讲故事说明道理的(如《列子》),有结构完整的论述(如《孟子》),有文理兼修的(如《岳阳楼记》),其完备自是不必再言。这些作品不管是单一精粹还是多样繁复的表达技法,都给当代学生的现代文学习写作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让他们从中获取写作的一些最基本的技法。

3 追本溯源,让学生亲身感知语言的演变,具有发展的眼光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的实词和虚词有很多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最常见的虚词“之”的词义,有“往、到”(辍耕之垄上),代词“我”(君将哀而生之乎),助词“的”(三里之城)等十多个义项。实词“怜”有“同情”、“爱”等义。而这些词最初的含义是单一的,只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多义起来。但有时如“亲戚”本是“父母亲属”的合称,今却为“亲属”之义。在对于文言文这些字词义的探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汉语的语言演变过程,不管是词义广泛的多义化,还是偶或的单一性,都说明汉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便有了先秦诸子散文、秦汉赋文、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等的不同风格。我们便必须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审读,亦应用在现代文的学习中。

4 惑而辨之,启发学生学会思考,要有求疑精神,明辨事理

对于读书古人早就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现代人(学生)学习文言文亦应有此态度。我们常要求学生要好读书、读好书,要带着问题去读,这样才能学的更深更广,但关键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问题何来,没有疑问,这并不是说他们已经读懂了读通了。看来,读书的首要一点还是要善问。那么怎样才会有疑问呢?这就要求学生时时能将自己的所学融汇贯通成为自己的东西,并能与外部保持交流,广泛地联系当下的生活,一旦读起书来,便能生发联想,只要能勤于思考,就逐渐增强了质疑的能力。有了疑问,就要思考,要明辨之。明辨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性的,明辨的是真伪,自然要彻底弄明白,毫不含糊;二是思想性的,明辨的是高下,有时却不一定非要争出优劣,联系实际,是讨论,可以多元化。

文言文的学习其实并非一件难事,只要能广泛的联系当前的社会生活,与当下语境结合起来,就会有所收益。中国自“五四”以降,白话文兴盛,文言文式微,几千年的汉语发展的链条似乎猛然间断裂了。但是,细究白话文的语言法理,却并非飞来之石,横空出世,它依然与文言文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脱胎于文言文,明清的小说便是例证。而时下,以国人对于传统国学文化的热捧,国学家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期待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文言文它潜藏着的巨大财富,以及它将对白话文产生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当下语境下对文言文的学习意义也是深远的,套用时下的话,叫“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汉语   语境   列子   孟子   实词   白话文   词义   文言文   时下   语言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