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的语言学研究综述

笑的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对笑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重点从跨文化交际、幽默理论、会话分析三个语言学方向陈述对笑所作的研究状况。跨文化中的笑传达文化的讯息;西方三大传统幽默理论体现了对笑的不同理解;会话分析中探讨笑在互动交际中的规律特点。尽管众多学者对相关理论及其应用的探索不断深入,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研究中仍存在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笑;跨文化交际;幽默理论;会话分析

笑口常开是祝福语中的常见语句,笑容可掬也是平易近人的常见标准,作为人类与他人交流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笑是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就掌握的沟通技巧。对笑的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百科全书的作家普林尼所著作的《博物志》,随后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笑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各学科相互协作,不断发展完善,笑论也已成为了一门具有独立地位的学科,以下列举语言学中三个主要理论对笑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研究现状

关于人类的笑的问题,国内外许多文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都曾经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过种种观点,但对这一表达感情的人类行为的研究十分复杂,同时也具有多学科性。笑既是一种声音行为,也是一种视觉行为。尽管很多人都强调了笑的重要特性,但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可以对笑的各方面进行完整阐述。不可否认,笑在语言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研究角度

1、跨文化交际 研究发现:在交际中通过语言交际所传递的信息仅占35%,而通过非语言交际所传递的信息高达65%(肖芳英,2010)。笑是人面部表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活动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熏陶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对笑的解释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即使在同一场合、同一语境,从对笑的理解中也可以透露出各自国家所崇尚的文化氛围。例如,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认为微笑是一种热情的表征,所以美国人喜欢笑逐颜开。而法国人对微笑比较谨慎,他们只有在有明显的理由时才会笑。而日本人在谈判过程中基本上不笑,只有在最后签约时才面露微笑。对日本人来说,在谈判桌上随意微笑是不严肃的表现,甚至是恶意的嘲笑(曹佩升,2007)。

中西方人对笑有自己的理解,不能要求所有人按照自己的交际习惯来制约他人,否则容易导致误解。两千年来,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子观念,因此在某些场合中国人常用笑声来维系各方的感情,维护各方的面子,这种行为却易于造成外国人的反感。例如在有人摔跤的时候,中国人会发笑,而外国人认为这种笑是没有同情心或是对不受欢迎的人的幸灾乐祸。其实,在中国人眼中这种笑有着消除尴尬的作用,而当事人也往往自嘲地笑笑或开句玩笑来缓冲尴尬。当然,如果当事人受了重伤,那就另当别论了,人们通常会上前相助,而不会一笑置之(戴凡,2003:173)。

2、幽默理论

虽然世界上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但是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功能上笑都是全世界通用的。从古时起,“人为什么会发笑”就成为了幽默研究的中心问题。到目前为止,许多学者仍把笑与幽默相结合起来考虑,认为笑是幽默的公开表达形式。不同学科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和切入点研究幽默,探索笑的问题。在西方大致有三种主要的理论框架,即社会行为角度的“优越/蔑视论”(Superiority/Disparagement)、心理分析角度的“释放论”(Relief/Release Theory)、心理认知角度的“不和谐论”和“乖讹一消解论”(IncongruiIvTheory)(蔡辉、尹星,2005)。 释放论具有明确的生理学或心理生理学含义。从这种理论的角度出发,笑可以排遣压力,消除紧张、压抑的情绪。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1905年发表了著作《笑话及其与意识的关系》,从此释放论为人所熟知。他认为笑有效地利用了原本会被用作容忍和压抑思想活动的能量,这种能量被舒缓或者释放,从而产生了愉悦感(西蒙·克里奇利,2007:11)。19世纪英国学者斯宾塞在生理学的基础上参照心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笑论“过剩精力超溢说”。他的主要观点都收录他所著的《笑的生理学》一书中。释放论强调幽默和笑有助于放松心情,松弛神经,产生愉}兑,给发笑者带来快感。

综观以上三种理论,每种观点对某一类笑的心理特征有着自己特有的视角,但并不能囊括一切笑的类型。然而,这些理论在分析幽默产生的心理机制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与西方相比,汉语中的幽默研究同样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如《庄子》、《孟子》、《韩非子》,宋元明清也能找到幽默作品,如《笑林》、《笑录》等。通过粗略统计,目前国内学者对言语幽默进行了各个层面的探讨,如语音、语义、语用、认知、修辞和结构变异等,其中从语用角度研究者最多,并多从合作原则、预设、关联理论和语境等视角人手(如李燕飞,2004;蒋冰清,2009;徐庆利、王福祥,2002;朱燕,2006)。其次是从修辞方面研究,如双关、委婉、曲解、讽刺等(梁成功,1998;高胜林,2004)。而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言语幽默则很少。事实上,言语幽默的表征与解读,都是非常重要的认知课题(刘国辉,2006)。

3、会话分析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Conversational Analysis,CA)是语用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是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支,将自然发生的谈话经过详细转写作为该理论的分析语料,从而探索人们谈话的结构特征。社会学家H.Sacks、E.A.Sehegloff以及G.Jefferson等人都对会话分析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Sackset a1.,1974;Schegloff et a1.,1977;Jefferson,1979;Sacks,1992;Sehegloff,2007)。 笑是人们在谈话交流中经常使用的表情符号。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最早使用会话分析理论研究笑的是Gall Jefferson(1974,1979,1984)。笑的早期会话分析的语料主要使用录音的方式,因此主要局限于听觉上的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开始对字幕中打出的笑进行视觉上的探讨;之后又研究了人们是如何从开始发笑转为持续发笑。Jefferson(1974,1979,1984,2004)研究发现人们发笑并不是无迹可寻,而是有序列顺序,顺应谈话的轨迹产生的,并且揭示了众人哄笑是遵循一定规律的:由一个人带头先笑然后引起大家笑的共鸣;笑在交际互动中发挥一定的语用功能,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拒绝调笑者笑的邀请,例如遇到倾诉烦恼这样严肃话题的时候,就要减少出现笑声的可能;笑声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会话参与者关系亲密;女性比男性笑得更多;笑点一般位于对话过程中,发笑者用笑来表明自己在互动中的立场。 最近,国际著名刊物Journal of Pragmaties特地刊登专辑论文,对互动中的笑声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Glenn(2010)以面试中的考官对考生的面对面交谈为语料,发现其中的不对称现象,围绕面试过程中领导权的归属问题展开。通常情况下主考官先笑,然后引导面试者一起笑,这和之前医患之间的会话分析结果相同。Holt(2010)举例分析,得出结论:众人哄笑是有逻辑顺序的,随着话题的不断深入,笑就会适时出现。大家一起笑经常意味着要终止某个话题,当会话参与者拒绝一起笑的时候则是希望继续交流。Haakana(2010)研究使用的语料是其在芬兰收集的医患对话、商店里相遇的路人之间的对话以及日常电话录音的摘录,从中探求微笑和笑的关系。他指出笑具有阶段性,微笑是笑的前奏,微笑可以回应前一个话轮中的笑。Mark(2010)探讨发笑和语境的联系,通过对专业会SY.2z出现的笑声的分析,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笑声得到重组,而笑点所处的位置体现了在会话中的序列环境。Potter&Hepburn(2010)用实例证明交谈中插入笑声可以标示出说话者在交谈中的倾向。v·ge(2010)主要考察笑的语用功能,认为笑既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造成人们之间的隔阂,会话各方的等级制度由此建立。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笑在语言学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扩展视角,大范围地探索。目前更多地运用单一理论对笑进行探讨,而没有跨学科、跨理论地综合分析,因此我们有必要打破理论间的隔阂,将语言学理论相互结合、共同思考,促进学科间、理论间的交融。

并且,各国国情的不同导致不同语言包括非言语现象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研究的程度也有所差别。例如,国内外学界借助汉语语料对笑声进行会话分析的相关研究就较少。故此,我们应当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结合各种语料,在各领域不断深入开拓。

随着科技的发展,加上学者的互相配合,相信人们从语言学方向上会对笑这一现象有更加明确清晰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语言学   语料   生理学   笑声   学者   角度   理论   语言   幽默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