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浅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浅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浅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自然及人文景观的旅游资源。中国特有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批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观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旅游业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其中旅游资料是重要的宣传手段之一。因此,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我们要尽量融合这种差异,追求两种语言之间最贴切的对等,让旅游者感受异域文化的独特色彩和韵味。旅游翻译是一种涉及文化、语言和思维的极为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内容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是旅游翻译准确与否的关键。本文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而实现旅游文本的交际目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翻译;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策略

一、引言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其它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这是一个良机,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增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真正地走向世界。那么,如何既让外国游客更好地对我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有所了解,又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中国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诗词典故,景点传说等,就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文化差异给汉英旅游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要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一“目的论”为指导,来探讨汉英旅游翻译的原则,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而准确、生动、形象地译介旅游资料,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文本翻译的内容包罗万象,跨文化交际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旅游翻译中进行跨文化译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实际意义。优秀的旅游译本能让祖国大好河山由静态变为动态,使悠远流长的历史故事沁入外国读者的心田,唤醒外国游客对中国名胜古迹的深切向往,从而激发他们不辞万里的旅游行为。然而,目前在汉英旅游文本翻译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文军和高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外国游客理解英译旅游文本的情况作了调查,发现汉语旅游文本英译出现的错误有拼写、遗漏、语法、中式英语、用词不当、累赘、文化误解等若干类型。因此,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亟待有效的研究和探索。根据美国着名翻译家尤金,奈达的理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翻译是一项高层次的综合思维活动,译者不仅应使两种语言对接成功,更要使两种文化的内涵对接成功。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综合。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中华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人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亦如是”的道理。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中特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在这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使西方哲学保持物我分离,二元对立,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直面物体本质特点,再现事物原貌。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因此,中文旅游资料中极为主观,有关感受的描写,在英译时可以倾向于选择细节。

三、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

(一)由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汉英翻译的不对应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这些词汇我们称之为“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or culture-bound words)。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象“阴阳”、“五行”、“气功”、“八卦”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象“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也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勉强将“饺子”翻译成“dumpling”,此词指英美人常食用的一种水果馅或肉馅的食品,与中国的饺子并不相同,意思要宽泛得多。再如文化上的缺失,“粽子”可以解释成“s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 (eaten during the DragonBoat Festival)”,但是,外国朋友如果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传递过去。又如“秦始皇”仅仅译成“Qin Shihuang”,可能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如果适当补充历史背景,增译为“Qin Shihuang,thefirst emperor in the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theyear B.C. 221”,就更容易被外国游客所理解。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类词汇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正如王佐良(19

8

9)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

;

(二)译者对旅游文本中的背景知识理解欠缺造成的误解

例如,杭州的导游翻译在向国外游客介绍风景名胜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翻译风景地名的问题。杭州有名的风景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翻译时稍一不慎,便会产生错误。如人们往往将虎跑泉的“跑”字念成“pao”,结果虎跑泉的英译成了“Tiger Running Spring”。其实,“跑”是多音字:一个念pao(即跑步的“跑”),另一个念pao(意为兽用爪扒土)。虎跑泉的“跑”应念作“paO”。相传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有位法名性空的高僧云游至今日的虎跑寺,想栖禅于此,但一直苦于无水,准备迁走。夜里忽然梦见神仙相告:“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次日清晨,性空果见有二虎“跑地作泉”,泉水涌出。于是,他就建寺居住,并把此泉起名为“虎跑泉”。因此,虎跑泉可直译为“Tiger-clawed Spring”。

外国游客在中国除了游览和娱乐之外,还少不了吃。中华民族的“食文化”博大精深,仅就菜式的取名而言就颇为多姿多彩。例如,有一道菜式叫“金华玉树鸡”。古语“华”和“花”相通,如果照字面翻译,那便是“Chicken cooked with golden flower and jade tree”。可是,菜中既无花,更无树,这样的翻译肯定会令人听后摸不着头脑。原来,浙江金华以产火腿而着名。青菜形似玉树,这道典型的菜肴不过是“火腿青菜鸡”罢了,向外宾介绍,可译为“Sliced chicken and ham with greens”。

四、旅游文本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

旅游文本翻译的日的是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传递相关信息。从目的论理论出发,译者在翻译中可以根据译文预期的交际功能,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和感应力以及交际需要等,来决定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手法,不必因拘泥于与原文对等而影响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因此,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可采用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四种:

(一)增添

增添是指为了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某些字、词、名而增加一些相关资料,对旅游资料中的一些人名、地名、朝代、历史事件以及典故等做出背景资料的增加和说明。

例如“林边有一个洞,叫白龙洞。传说《白蛇传》的白娘子曾经在这里修炼。”译为“Near the forest is the WhiteDragon Cave which is said to be 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White, the 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Snake, cultivated herself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白娘子是何许人也?她为何在此修炼?若不加以说明,游客实难理解。 增添还可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常用于地名和景点名的翻译。例如“第三个殿是永佑殿,原是雍正皇帝为皇子时的起居之所”译为“The third mainhallis called Yongyoudian, or the Hall of Etemal Ble 浅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浅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浅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ssing. Itused to be the bedroom of Emperor Yongzheng when he wasstill a prince.”音译让游客了解该地名的汉语发音,意译则形象生动,加深了游客对该地名含义及来源的理解。

在采用增添这种策略时译者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所补充的内容必须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措辞也应简练,切不可喧宾夺主。

(二)删减

在旅游文本中大量隽句的反复引用使得原文更为流畅和充满感情,但如果直接翻译为英语,则难免有多余之嫌。因为在对风景的描述中,大量的描绘没有实际上的意义,仅仅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节奏或增加感情等,这时我们就要运用删减这一翻译策略,对中文文本进行合理加工,把原文翻译成简明清新的英语。

例如“(黄山)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凌空倒挂,似雄鹰展翅;或虬根盘结,如蛟龙人海……”译为“Pines on the mountain cling to the rocksurface instead of taking roots in soil. The ancient pines infantastic shapes rise high into the sky, or hung upside down.”原文的描述用词讲究,给中文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译文删减了原文的排比句式和四字词语的叠用,选词朴实直接。少了渲染,却是忠于原文,读者易于接受,事半功倍。

再如阳朔兴坪的一段导游文本“这些山峰,连同山上绿竹翠柳,岸边的村民农舍,时而化入天际,真是‘果然佳胜在兴坪’。”译为“These hills and the green bamboos andwillows and farmhouses merge with their reflections in theriver and lead visitors to a dreamy world.”中文文本的最后一句“真是‘果然佳胜在兴坪”,是对前面描绘的烘托,而译成英语则显多余,因前几句已细腻地描绘了兴坪的佳境,译成“dreamy world”则能起到引人人胜的作用,且英语翻译读起来自然、流畅。

(三)改写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多采用演绎推理;而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多采用归纳推理。在展开一个话题时,汉语往往迂回曲折,先分说,再总括,多用掉尾句;而英语则开门见山,先总括,再分说,多用松散句。翻译时有必要对原文的结构加以修改,使其与西方读者或游客的习惯相吻合。

例如“在四川西部,有一处美妙的去处。它背倚岷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语婉转,流水潺潺。这就是松潘县的黄龙。”译为“One of Sichuan’s finestscenic spots is Huanglong (Yellow Dragon), which lies in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 Xuebao, the main peak of theMinshan Mountain. Its lush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flowers, buhbling streams, and songbirds, are rich inhistor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natural beauty.”译文用两个句子改写了原文,并且将“松潘县的黄龙”放在了句首,这样更符合英语的写作方式,也更符合西方游客的思维习惯。

另一种改写是关于历史古迹的资料,常会出现古代纪年、古地名、古官职,应改写为公历、现地名、现职务,否则会令外国游客迷惑不解。例如“战国初年,诸侯割据,各霸一方”,这句话中有古年代、古官职各一个,可以改写成“At the beginning of penod of Warring States (475BC-221BC), the dukes and princes crowned山emselves kingsand carved up the country.”

(四)解释

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加以解释。例如“这是定陵,是朱翊钧和皇后孝端和孝靖的寝陵。”若译为“This is Dingling,山e tomh of Zhu Yijun and hisempresses,Xiaoduan and xiaojing.”外国游客恐怕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若加上解释,译为“This is the tomh ofthe thirteenth emperor of Ming Dynasty、Vhere he was buriedwith his two empresses.”这样游客一听就十分明白。

再如我国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以泼水的方式祈求快乐祥和。若只译作“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外国游客只能体会到相互泼水的意思,对于节日的由来、意义不甚了解。如果译成“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a big festivalfor the Dai nationality to wish everone happiness bysplashing water to one another.”对于特殊的民族风情稍加解释,这样外国游客理解中国风俗文化就会更深刻全面。

五、结语

萨姆瓦等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此陈述交际的定义:“一种双边的、影响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信息源)有意地将信息编码并通过一定的渠道传递给意向所指的另一方(接受者),以期唤起特定的反应或行为。”因此,不管我们采取何种策略来处理旅游翻译中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有跨文化意识,克服中西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翻译障碍,实现源语文本的交际功能,达到旅游翻译的最终目的。译者可以发挥译语优势,灵活变通,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使外国读者和游客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好的享受,从而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论文   英语论文   外语翻译   旅游   英语   译文   中国   原文   差异   文本   游客   外国   语言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