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语言学语言观.认知语言学语言观

生成语言学语言观.认知语言学语言观

摘 要:生成语言学将语言视为抽象符号的操作体系来进行描述,符号的意义以及所指无须考虑。认知语言学认为对语言的描述应符合认知科学的其他领域所提供的关于人的心智和大脑的认识。遵循不同的信条使得二者在对几乎所有的语言现象进行解释时都大相径庭。

关键词:生成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语言观 对比研究

一、语言学革命

语言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模式和学术流派,不同理论流派的研究侧重点、语言观、哲学观、方法论都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些理论和流派都对深化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做过积极的贡献。de Beaugrade(卢植,2006:11)提出语言学理论探索的根本问题有:

1.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处于什么位置?

2.语言的哪些方面应当着重研究?哪些方面较为次要?

3.语言学家推崇或摒弃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4.语言学家怎样收集语料?怎样参照其他原始资料对自己的语料做出评价?

5.怎样说明理论上的论点和抽象概念?

6.语言的基本单位与结构是什么?

7.“词”“词组”和“句子”等传统语法概念在现代语言学理论中有何地位?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巨著《句法结构》(1957年)的出版标志着一种“哥白尼式革命”的到来。生成语法学流派在其后的五十多年的研究历史,特别是其生物语言学研究的思想及由此驱动的认知科学、脑科学及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证明了这一预言的正确性。虽然如科学史上诸多的革命性理论所经历过的那样,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地遭到各式各样的批评和反对,然而,“乔姆斯基革命”的说法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而乔姆斯基语言学思想指导下的生成语法学派也成为国际语言学界所公认的主流语言学流派。

(一)语言学研究哲学理念的改变

从结构主义到生成语言学,首要的革命性改变是关于语言本质的哲学理论上的改变。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代表的传统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规约,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产物。布龙菲尔德在这种约定俗成的语言本质论基础上进而引进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观点,认为语言交际和语言学习实际上是刺激-反应的表现和结果。这一思想曾经占据了语言学研究的主导地位。而乔姆斯基革命则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哲学根基,成为现代认知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乔姆斯基革命的核心的改变是由对行为和文本、语料库等行为产品的关注转为对行为所赖以产生的内在机制的关注。而这种转变是认知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贡献因素,它代表了一种视角的转换。

这一视角转换的结果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约定俗成的语言观,不再满足于对语言事实的浅层次的描写,而是为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寻找答案。与布龙菲尔德等行为主义语言学习观不同,乔姆斯基的生物语言学观点认为,语言机制就像身体其他器官一样,它由遗传所决定,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发育和成熟。

(二)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改变

结构主义的研究传统由于以“白板论”为哲学基础,这就决定了其对“经验”和“数据”的格外重视。所谓“白板论”是指,人在出生时其大脑的思维如同一块白板,空空如也。人类心智的产生 是后天经验的结果。语言也是一样,完全依靠后天的学习而获得。与此相应,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主义研究传统更重视语言调查基础上的分类和归纳。因此,绝大多数的结构主义研究学者都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实际调查工作,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各自的语言学假说。

一般认为,与结构主义的研究传统不同的是,生成语言学的研究主要以演绎式的方法为主,因此有的生成语言学的文献可能全篇只讨论为数不多的一些例子。

应该承认,科学史实证明了恰当的理论假设往往是有效科学实验的先导。生成语言学的研究历史显示,其理论假设已经成功地引导人们发现了很多过去所未曾发现的现象和数据。乔姆斯基的理论所产生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其直接的结果之一就是使得人们对于语言的研究从过去过分注重数据的观察与积累转向对更深层次规律的总结和解释。(司富珍,2008:110 113)

二、语言学信条

(一)生成语言学信条

生成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句法自足。在概括句法规则时是否要涉及语义、交际功能和认知并不被视为一个需要等待实验验证的科学问题。相反,这种可能性从一开始就被排除了,至于为什么被排除则源自生成语言学所遵循的一个哲学信条,Lakoff称之为“乔姆斯基信条”,是将语言视为抽象符号的操作体系来进行描述,符号的意义以及所指无须考虑。因此,从一开始,诸如意义、交际功能和认知之类的概念就不可能进入生成语言学的各种规则。(蓝纯,2005:78)

(二)认知语言学信条

认知语言学所遵守的认知信条认为,语言学家对语言的描述应符合认知科学的其他领域所提供的关于人的心智和大脑的认识。遵循认知信条使得认知语言学在很大程度上迥异于以往语言学研究,这是因为任何关于语言的规则的概括都是针对范畴的,而范畴究竟是什么,本身就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Langacker认为,“认知语言学有两个根本的承诺:第一,概括的承诺: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第二,认知的承诺: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文旭,2004:61)

“这两个承诺认为,语言反映了人类总体的认知机制和过程,而认知语言学研究要做的就是寻找制约语言各个系统的共同的认知机制和过程。这表明,人的认知机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大系统:语言内各层级的认知机制、语言内外的认知机制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任何语言活动的认知机理都不是单一性的、模块分割的、独立运行的,而是有着系统性、关联性和综合性的,这就需要用整体思维的方式和集成认识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综合,达到整体和统一的把握。”(徐盛桓、陈兰香,2009:23)

(三)信条之对比

为生成语言学所信奉的传统的范畴观认为范畴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界定;但认知科学的实证研究却证明,人类对范畴的认识并不是以充分条件为衡量标准,而是要看一个实体与某范畴的原型的接近程度;范畴与范畴之间并不存在明晰的界限,不同层次的范畴构成一个等级结构。

不同的范畴观决定了认知信条与乔姆斯基信条的分道扬镳。乔姆斯基信条从一开始就将认知、语义与交际功能排除在外,旨在提出一个纯粹的、以符号运作为基础的形式语法;而认知语言学则研究认知、语义和交际功能在句法规则中可能承担的角色。

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遵循不同的信条,这使得二者在对几乎所有的语言现象进行解释时都大相径庭。生成语言学所遵循的乔姆斯基信条事先限定了答案的形式:必须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普遍认知、意义、交际功能等在其中不起作用;而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信条不限定答案的形式,只是承诺将语言视为人类认知的一个内在成分进行科学研究。

三、语言学研究与语言观

(一)语言学研究的必要性

语言是人类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主观意识活动的结果,有人的意志、感情、愿望等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偶然性、突变性、不可预测性。但是,这里的不确定性、偶然性、突变性、不可预测性其实是人类对语言运作以及由此而涉及的脑神经活动认识不够的结果。不确定的事件、偶然的事件、突变的事件、不可预测的事件只是一定认识水平的产物,其实它们背后是现在还没有认识的或没有完全认识的复杂的、系统的、整体性的必然。研究就是要逐步地、不断地逼近揭示这样的必然。语言学之所以需要和可能,就是通过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的变革,改进研究方法,将具有不确定性、偶然性、突变性、不可预测性的语言运用尽可能作出系统的、整体性的、必然性的解释。(二)语言观

一个人对语言的总体认识就是他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怎样的,就会沿着这样的思路来思考,从而形成一种倾向性和定势,成为语言的研究方法。语言学理论或学派的建立,总是以某种语言观作为指导思想,而某一语言观往往也总是某种哲学观的反映。对语言性质的认识反映了某一语言观,也是某一哲学理论的具体反映。语言有很多性质,不同的语言学派往往强调了语言的不同性质。正基于此,不同学派有了不同的语言观。例如:生成语言学——语言心智观和生成观;认知语言学——体验认知观。(王寅,2005:61)

生成语言学的一个核心支柱,就是乔姆斯基对“语言”的看法——每个人都有一套与生俱来的“语言器官”。这套“语言器官”就如人人天生有一颗心、两只手、两条腿一样,都是进化的产物。它跟其他器官的主要差别在于它并不是一种有形状的“硬件”,而是一种无形的“软件”。(石毓智,2008)

乔姆斯基生物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机制就像身体其他器官一样,由遗传所决定,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发育和成熟。语言机制之于语言环境,就如植物之于土壤、空气和水分一样,没有适宜的环境,植物固然不能存活,但决定植物本质属性的却是植物由遗传所决定的那部分生物特性,而不是土壤、空气和水分。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完全不同于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特征是符号性,语言构式都是有意义的语言符号。语言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为交际服务。语言以用法为基础,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完全是形式的东西,不是一套规则系统,不能用生成和转换以及对形式描写的方法来对语言共性进行解释。语言形式是认知、语义、语用等形式之外的因素促动的结果。

四、三个基本问题

语言是一个由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三个层次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一点已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任何语言学理论都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1.语言知识是什么?

2.语言是怎样习得的?

3.语言是怎样使用的?

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虽然乔姆斯基的理论一直在变,但是有一些核心假设是自提出之日起就保持恒定的(李福印,2008:62):

1.语法是自治系统;

2.语法是生成语言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原则和规则,内嵌在语言官能中;

3.语言官能是人类特有的认知机制,由基因决定,是人脑中独立的一部分。

为回答以上三个基本问题,认知语言学提出了与生成语言学完全不同的三个基本假设:

(1)语言不是一个自主的认知器官;

(2)语法是概念化过程;

(3)语言知识产生于语言运用。

这三个基本假设可说是认知语言学对生成语言学的反动。

假设(1)是对语言是一个自主的认知器官的反动,宣告了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的根本差异。该假设认为,语言知识的表征与其他概念结构的表征没有什么差别,语言知识运用的认知能力在本质上与其他知识运用的认知能力没有两样。

假设(2)的基本观点是,概念结构不能简单地还原为真值条件与客观世界的对应。人类认知能力的主要特征是将经验概念化后表达出来。概念结构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识解的作用,如范畴结构、知识的组织结构、多义性、隐喻、词汇语义关系等。

假设(3)认为,语义、句法、形态、音系的范畴与结构是在具体的语言用法中逐渐形成的。

五、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对立的方面

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李福印,2008:65 66):

(一)两者对于语法本质的理解完全不同

生成语言学认为语法是高度抽象的原则和规则,其作用在于生成语言;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是象征性的,用来构建概念内容的结构,提供规约性的概念内容的象征关系。”换句话说,认知语言学利用语法来组织概念内容,赋予其特定的结构。

生成语言学认为:

1.对语法的描写要求代表语言结构一个独立方面的树形结构图,以表示各成分间的层次关系、线性顺序和通过各结点标签表示的范畴成员关系;

2.词项被插入结构树的底端,但词项本身既没有语义内容也没有音系内容,然后将语义解释规则和音系解释规则施加于词项所提供的内容并将树形结构关系加以考虑,最终得出语义表征和音系表征,但是短语结构规则和结构树本身既不是语义实体也不是音系实体;

3.由于语法范畴既没有语义特征也没有音系特征,词项的类属必须由句法特征来确定。

总结起来,这就是生成语言学的语法自主性原则。

Langacke(刘宇红,2004:7 8)认为,语法自主性原则存在“语言形式/可预见性悖论,也就是说语法自治原则混淆了两个问题:其一,(语言中)存在何种语言形式;其二,语言结构的形式是否具有可预见性。举例说明,leaves(树叶)这一复合语言单位属于语言形式,体现了名词单数变复数的过程中f→v的变化规律,但reefs则不遵守这一规律,即不具有可预见性。生成语法据此确立了语法自主性理论。这一理论的症结就是将语言形式与可预见性这一基础混为一谈,即妄想用完全可预见性来确立语言形式的合理性,在可预见性受挫时就退守句法自主性这一教条。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单位的形式不具有完全的可预见性,我们选用一种形式而不是另一种形式是有理据的或者有意义的,因为语言形式只是体现或象征我们识解概念内容的一种特定方式。也就是说,可预见性体现的只是人的主体性特征,和与句法自主性紧密相关的客观主义语义学是格格不入的。

(二)两者对于语言知识来源的理解完全不同

生成语言学认为语法内嵌在语言官能中,是天生的;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知识来源于语言使用,即语义学、句法学、词法学、音位学中的范畴和结构都是在我们对具体情境下具体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中逐步建立的。

(三)对语言知识来源理解不同,导致了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方法论上的对立

生成语言学是先假设了概括抽象的规则来支配语言的运用。因此,实际语言中无法用这些规则解释的现象(如习语、隐喻等)是反常的,并不属于语言的核心部分,不应在研究范围内。而认知语言学采用的是从下而上的归纳法,从对实际语言的研究中得出概括性的结论。例如,构式语法体系由对句法特征变化的细致分析得出每个结构的特点。在一些学者看来,这样的方法可以保证概括性的结论符合具体的语言运用,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得出的结论可以随时被证伪,合乎实证语言学的科学精神。

六、语言本质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的一种特殊的机制,或者是一种语言蓝图,语言学研究的目标就是揭示人类共同拥有的这一语言机制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以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思想为代表的生成语法及其相关理论对于语言本质的思考是从对语言知识的“柏拉图问题”的分析开始的。所谓“柏拉图问题”关心的是为什么人类在与外界只有个体的并且是短暂而有限的接触条件下却能懂得那么多。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建立在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之上且承担着交际功能的符号系统;生成语言学则把语言学视为一种天赋的、自主的形式装置。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一套实际存在的句子,而是一种生成句子规则的内在机制。当人们学会一种语言时,他学会的实际上是这种机制。从理论上说,这个有限的机制可以生成某一语言的无限的句子。这种机制的核心是普遍语法,它是以天赋的语言能力为基础的,有其心智结构上的自然基础。他强调语言学的目标就是要形式化地构造出语法的公理系统,以精确地描写人的语言能力。

认知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个非自主的系统。这一观点将语言置于人与环境、人与同类的交往这一大背景之下,认为在语言和人类的普遍认知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辩证的关系。语言不是大脑中的一个独立部分,而是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论是生成语言学还是认知语言学,都认为语言规则是有理据的,只是他们探索理据的方向和手段有所不同。生成语言学注重从人类的生物基础上寻找理据,把基本的语法规则归结为人类生物进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则主要从具体的认知能力出发,从人的生理条件、社会自然环境、交际活动中寻找语言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语言学   认知   语言   句法   语义   信条   范畴   语法   形式   结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