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欣赏与人的内在和谐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音乐欣赏;内在和谐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每个人的内在和谐为基础。它对每一个公民在素质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欣赏不仅能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从而构筑人的内在和谐,并达到其最终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善的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共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一次重大调整,必将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句话表明。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成员的诚信友爱,社会制度的公平合理,社会气氛的充满活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谐社会首先是由许多和谐的团体组成。和谐的团体则由许多和谐的个体组成,所以.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安定还要有人的内在和谐作基础。本文试图从音乐与人的内在和谐的关系出发,探讨如何用音乐来构筑人的内在和谐。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一人的内在和谐

古往今来,东西方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都把人的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作为个人修养的一种境界。儒家和道家特别注重个人心性的修养,而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毕达格拉斯学派以及希腊化时期的伊壁鸠鲁学派也强调个人内心的和谐。

(一)儒、道的心性修养

儒家以“人”为本位,侧重从“人”的视角来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和道德价值看得比生命价值更重要。当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发生冲突、不可调和之际,宁可“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舍身取义”(《孟子·告子》),以成就和实现其道德价值。在儒家眼里,正是人格和道德价值赋予了人的生命以独特而崇高的意义。儒家主张人内在的善性和外在的纲常之礼的结合,用纲常之礼开掘和显现人的本性,进而向圣人的完善境界提升。

孔子人文观的核心是“仁”。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孔子极力推崇以君子为象征的人格理想,并设计了达到理想人格的途径。其中一条重要的路径是“为仁由己”。要求由自我的自由选择起主导作用,并由自我发挥主体能动性,凡人都有可能成就仁德。

孟子提倡弘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操,崇尚死而后已、无所畏惧的任道精神。孟子所倡导的道德选择表现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善的价值之极致。表现了人为人格尊严而牺牲的殉道精神。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见解,认为只要个体能够自觉地实行仁义礼智,不管君子圣人,还是凡夫俗子,都在理想人格境界中。不过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练过程,从而养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道家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从“自然”的眼光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和回归自然,力求人的一切作为都必须合乎自然的本来面貌和变化规律。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要遵循“自然无为,道法自然”,其人格范本就是赤子和婴儿。老子对“赤婴”自然天性的推崇,到了庄子那里就演绎出“真人”的境界。

(二)古希腊哲学家所指的内心和谐

在古希腊的毕达格拉斯学派看来,任何人都是由灵魂和肉体构成的,灵魂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身体的最高境界——健康也是和谐。作为毕达哥拉斯学派弟子的阿尔克迈翁就曾指出:“健康取决于热和冷、干和湿、苦和甘等性质在体内的均等分布,它们之中有一方占优势就会引起疾病”。对于灵魂而言,最重要的在于通过不断的净化,摆脱灵魂中的杂质及肉体的束缚,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灵魂的和谐。达到和谐境界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从事数学、音乐、天文及社会人生的研究,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从事科学、哲学和人生的研究。都是为净化灵魂服务的。都是为达到灵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手段。因此,灵魂和谐构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全部思想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总之,心灵的内在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构建基础。如果人们的内心烦恼不平衡,它就会伺机表现、发泄出来,在相互交往中争执甚至冲突就不可避免。自觉达到内心和谐的人越多,人与人和谐的面越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之目标就会实现。所以,季羡林先生在接受温家宝总理看望时说:“我们讲和谐,不仅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二、音乐欣赏是通向人的内在和谐的一条途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外开放纵深推进、群众生活显著改善、人民活力充分释放同步。我国民众的心态也进入了一个转折期。一方面,人们的价值取向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趋进。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转化,人们更强调自己的利益。渴望自己事业成功、升官发财;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事随心愿,自然会出现不平衡的心态。

解决社会心态的失衡问题诚然需要在制度安排上不断完善,做到尽可能的公平与公正.但每个社会都会有问题,作为普通群众个人面对这些问题,并不能扭转局面,只有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境界,才能调试好自己的心态,做到内在的和谐。对今天被物欲所缠绕的人们来说,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精神境界,做到内在的和谐,少不了人生的历练、知识的领悟、艺术的熏陶,而音乐欣赏以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人生境界,豁达淡泊的人格魅力为宗旨,就是通达这种身心平衡的精神状态的一条途径,它是一剂难得的精神良药。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的心弦的艺术形式。因为音乐的声音形态与人类情感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具有某种“同构关系”。“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开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这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正是这二者之间能够沟通的桥梁。”在音乐欣赏中,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感情得以宣泄,心灵得以慰籍,身心得以平衡。

三、音乐促进人的内在和谐的表现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就是“和”。“和”的本意就是和谐.是指不同高度的笙管合鸣,虽然同时发出不同的声音但却显得很和谐。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话可以很好地说明“和”的含义,“正六律、和五声、达八音、养耳道也”。人的耳朵不愿意听单一的声音,一定要听几种不同的声音才能感到舒服。“和”的内涵有两个层次,其中之一便是“和谐”,即异物相杂,矛盾各方面既有主次之分,又相辅相成,相反相济,对立统一;其二是“平和”,无过无不及,即所谓“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使各种因素处于“和乐如一”的平和状态。音乐欣赏的终极目的就在于能为人创造一个精神家园。无论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孔子还是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东西方的早期大思想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音乐与音乐欣赏对人的发展的特殊意义和重要价值。孔子为培养弟子所设置的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音乐被放在了较重要的地位。他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述。就是把“乐”看作造就一个完善的人的最终环节。柏拉图认为“音乐欣赏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亚里士多德也指出“音乐确能改变灵魂的本质,既然它具有这种力量,我们就一定要利用它来培养下一代。”音乐对人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活在庸常凡俗的生活中被钝化的人的情感。心理学家荣格说;“情感萎缩,这是现代人的一个特点。”而要治疗这种“情感萎缩”则非音乐莫属。优美的音乐还能够滋润和抚慰人们的心灵,激烈的音乐能使人烦怨的情绪得到宣泄。使人们保持平和的心境。优美的旋律、均匀有力的律动、充满生机的节奏、丰满的和声、绚丽多彩的音色等,无一不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俗话说“乐而忘忧,歌可解愁”, 这正是音乐的特殊功能的写照。因此,音乐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种灵魂的净化剂,通过音乐欣赏,不仅能够将对音乐艺术的美的追求融入人的个性,引导人感悟美,还能在某些时候激发人的精神力量,调节人的精神面貌,净化人的心灵。

(二)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长其在音乐美的熏陶感染下,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娱乐和滋养,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使人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美是人的独特权利,是人的感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人的感性的一个绝对尺度。因为审美最忠实于一切被理性、被社会所压抑的感性个人,忠实于活生生的、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可预测的深度和无限可能性的个人。理性概括出来的本质永远无法穷尽感性现象,就像人无法用理智穷尽自己的情感一样。所以,审美是印证人之个体性、独特性的根本标志。而只有时时确证着自身的唯一性、神圣性和不可或缺性.才能真正实现人自身作为人的内在规定性。

(四)完善人格,构筑人的内在和谐。音乐欣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人性结构包括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性(文化性、理性)的方面,一是生命性(动物性、感性)的方面。这两个方面经常处于矛盾斗争的运动中.当其中某一方面长期处于受压抑、不能满足的境界的时候,整个人性结构处于不平衡状态,人性便呈现出某种缺陷。只有使人的心性和物性和谐,才能使人在与自然和他人的交流与融合中体味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音乐欣赏对这种协调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所以,音乐审美全面地发展了人的品格和能力,也就是说,全面地发展了人的个性。

总之,在人们被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充斥头脑的今天,强调音乐欣赏不仅会使人的感性得以回归,人的本性得以提升,而且还可以使人通达身心平衡、内在和谐的精神状态,使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共同构筑和谐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论文   声学论文   音乐论文   孟子   儒家   孔子   和谐   人格   境界   灵魂   自然   社会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