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军事广播改革的历史方位与路径想象

历史经验是军事广播创新发展的依据和值得传承的宝贵财富。我国军事广播与人民广播事业同步,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算起,已走过77年光荣历程。战争年代的广播军事宣传是为夺取战争胜利服务的,除及时发布中央军委的重要指令和战事动态外,还担负着为前线鼓舞士气、瓦解敌军,以及教育群众等重任。从那时起,这些功能和作用确立了军事广播在人民广播事业乃至整个中国新闻事业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军事广播逐渐转变为围绕国家建设和安全服务,其地位不但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加强。在过去的近40年里,中国军事广播进行了多次转型,从部队媒体转变为社会媒体,走向以类型化、专业化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在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军事广播面临着又一次转型升级。在人民军队建军90周年的伟大时刻,回望军事广播走过的辉煌历程,一组组铿锵的足迹显露出来,清晰昭示着未来变革的方向与路径。

一、在新型全球化挑战中拓宽军事广播传播的新视野

广播的广,指广播是工业文明时代覆盖范围最大的传播工具。诞生于炮火中的中国军事广播,从未因技术条件简陋就偏安一隅。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开播第二年便开通日语广播,面向沦陷区播音。抗美援朝时期,中央电台专门派出记者到朝鲜前线进行采访。1958年,结合国内形势,中央电台军事节目确立了立足部队、面向全国进行军事宣传的方针。从1986年始,中央电台军事节目定位转变为宣传人民军队,传播军事知识,进行国防教育。2003年以后,发布权威军事新闻,关注世界军情动态,传播现代国防理念成为军事节目的新理念。广播军事宣传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实践证明,坚持以放眼全球的开放性视野办广播,是中央电台军事节目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影响了国际经济和产业分工的格局,数字化、服务贸易和创新经济已经重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竞争格局,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趋向多元平衡。在全球体系中,任何主权国家若要实现国家利益都必须以开放和融入全球体系作为基本的政策取向。正是在此种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在新型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性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力量走向世界,军事力量也必然走出去。中国军队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迈出国门,履行国际义务,展示大国形象,维护国家利益。当然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中传媒资本的全球流通、文化多样化下意识形态的全球输出以及社会信息化下军事信息资源的全球传播等诸多现实问题。在以数字化为重要特征的新型全球化浪潮中,军事广播直面更丰富的报道内容、更多元的传播渠道,以及更激烈的全球性注意力竞争。我国军事广播也已处于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之中。从世界范围看,军事广播始终与国际传播紧密相连。当前,基于短波频率的传统国际广播已走向衰落,例如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等广播媒体均已取消汉语播音。美国之音转型为国际多媒体广播电台,通过互联网、手机和社交媒体提供新闻、资讯和文化节目。然而,短波广播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国际政治和军事传播的停止,而是迈入了互联网时代。在军事广播方面,世界主要大国的军队如美军、英军等均拥有自营广播机构,如美军广播网(AFN)、英国三军广播(BFBS)等。其中美军广播网的母公司美国军队广播电视部统揽美军全球传播业务,定位为世界性多媒体及服务组织(world-class multimedia and service organization)。通过不断引入资本与新技术,世界主要军事广播机构已完成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在无国界的虚拟世界里不断增强话语权和干预力。同时,经济全球化为国际传媒资本的全球流通提供了广阔开放的市场,在各国联系更紧密、利益交织更复杂的传播环境中,中国军事广播亟需从国家防务安全乃至国家总体安全的视角重建内容传播体系。

一是更注重以全球化视野观照国内军事新闻传播。面对新型全球化浪潮,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必须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全球视野,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环境,从更开阔的视角审视中国国防的地位与作用。近年来,中央电台军事节目始终坚持聚焦国防军队改革和強军兴军实践,突出关注军事力量对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作用。201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中央电台推出《难忘二战岁月 共同历史记忆》特别报道,站在中苏两国共同纪念的国际视角,真实再现两国同仇敌忾的二战岁月,使一组纪念性报道被赋予了深邃的主题和与众不同的新意,播出后好评如潮。可见,一个现实策略是在全球化的经济与文化语境中报道中国军队,同时体现出国际化的报道水准和报道风格,以及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视野对重要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阐释和评论。

二是更关注周边安全环境和

中国军事力量走出去议题。军事广播的关注点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战争时期,军事广播专属军事领域,播送对象为敌我双方,节目宗旨是为打赢战争服务;和平建设时期,强调服务官兵,宣扬典型,鼓舞斗志,听众也由军内扩展到社会。当前我国周边地缘战略相对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安全形势严峻。从国内受众需求看,在环球同此凉热的当下,任何地区发生的安全事件都可能存在中国落点,需要中国回应。第一军情系列新媒体平台创办一年即赢得百万受众,靠的正是从全球视野观察、分析、解读和阐释新闻事件。在中国军事力量走出去过程中,维和、护航、撤侨、反恐、联演联训等非战争军事行动频繁,外出访问、国际军事合作、国际军贸等日趋活跃,上述议题已成为国家电台军事报道的热点、焦点,以及内容创新增长点。

三是更强调在国际分工与协作中拓展军事广播海外发声渠道。军事广播在变革思维和扩展视野的同时,还需在信息生产与传播过程中拓展合作空间。由一带一路主导的新型全球化强调合作、包容、互惠、共赢,为沿线国家媒体机构加强协作提供了契机。中央电台制作的广播特写《生死抉择16秒》曾入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大奖,并获得国际同行一致赞誉。这说明尽管存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但中国军事新闻在国际广播竞争中并非没有生存空间,可以尝试与国际专业军事媒体或有影响的国际广播行业机构加强合作,努力在国际知名互联网平台中占据一席之地。通过联合采访、直播连线、互供素材、互设链接等方式,扩大军事节目影响,利用社交媒体的强互动属性,实现与国际受众直接对话,广泛触达。

二、在资源全流通环境中探寻军事广播传播的新策略

从当前军事广播面临的国内生存环境来看,竞争与挑战既来自新媒体,也来自行业内其他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中,不少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开始跨界进入音频内容生产领域,网络原生音频、自媒体更是不胜枚举。国内主要网络音频聚合平台如喜马拉雅FM、蜻蜓.fm、阿基米德FM等均涵盖大量军事类内容。蜻蜓.fm设有专门的军事战略类目,其中纳入中央和地方媒体数十档军事类音频节目,常态化更新的除中央电台的《国防时空》《晚高峰观军情》外,还有《防务360》(上海电台)、《军情观察》(江苏电台)、《东南军情》(东南卫视)、《军事天地》(扬子晚报微电台)等。依托数字通信技术,人类正在克服时空环境的限制,各领域信息逐步实现自由流通。传统的省市级电台仅为区域广播,但时下已逐渐获得全国性影响,例如开播不久的《军情观察》节目在蜻蜓.fm已累计获得1.1亿人次的点击量。

一直以来,军情动态作为官方严格把控的信息,释放窗口单一,受众获取渠道受限。如今,随着军队透明度提高、网民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各类军事信息更易获得,广电新媒体的军事频道、军事门户网站、军事资讯移动客户端、军迷专业内容生产团队及军迷网络社群等平台均有对于军事信息的多维度解读、多媒体呈现,极大拓宽和改变了受众的信息获取范围和体验。例如:中国空军进行反导演习、中印军人对峙、中国火箭军试射新型导弹等热点敏感事件已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各类音频节目。有学者认为,共享着的信息资源将很难再有意识形态上的壁垒或者行政上的限制,任何国家媒体对于军事信息资源的垄断和控制都将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①傳统军事广播特别是中央电台军事节目在信息资源上的垄断优势被挤压。而从人力资源上看,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带动了自媒体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部分拥有技术和专业优势的传统广电人才正逐渐向待遇更高、环境更优、前景更广的新兴媒体流动。军事传播方面,国内知名军事专家、军事评论员已不再是国家电台的独有资源。那么,军事广播是否还拥有独家优势呢?从历史经验来看,军事广播始终以立足部队作为广播新闻的来源与报道的角度。1951年5月1日,中央电台开播的军事专题节目《部队节目》,在半个多世纪时间中,历经多次大调整,从《解放军生活》《人民子弟兵》《军事生活》,直到现在的《国防时空》,节目外延逐渐扩大,内容也向普通听众靠近,但其核心竞争力始终源于立足部队的独特优势。所谓核心竞争力,是那些能使整个媒体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力。位处强军实践中的军营和部队正是军事广播独家新闻的策源地和发生地,也是今天仍然值得深耕的独特资源。在更为开放和共享的互联网环境中,如何开发和利用好上述资源便成为需要探索的新课题。

一是扬独家优势,彰显立足部队的特色。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总政治部出于部队教育以及向全国人民宣传人民军队的需要,由军队选配编辑人员在中央电台提供的专门时段开展广播工作。从此,在我国新闻从业人员队伍中,有了一支专门从事军事广播报道的记者和编辑队伍,他们分布在国家电台和各大军区。正是依靠专业的采编队伍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传统军事广播以独家可靠的信息来源和准确的舆论导向,积累了厚重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从广播媒体发展规律来看,拥有专业团队与可供深挖的独家信源将有利于军事广播走类型化、垂直化发展之路。在新媒体环境中,如能进一步精准把握用户定位,努力聚合目标人群,立足部队的独家优势将被有效放大。

二是强强联手,加速军事媒体协作融合。从广播媒体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将演化为声音服务与体验的提供者,与传统的内容传播不同,其更强调全方位、全地域、全场景的声音服务,但这种转型需要架设在深厚的资源基础之上。当前,中国军事媒体方阵已经形成,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缺乏有机联系和有效协作,未能建立资源共享和独家资源合作开发的机制,由此也制约了声音服务的嵌入。随着媒体融合步伐不断深入,当代媒体形态进入巨媒体(macro media)与微媒体(micro media)交织共舞的阶段。巨媒体在资源整合与平台拓展方面独具优势,微媒体则更易于进行社交化传播,形成个性化的粉丝群落。如能强强联手,打通巨微界限,变方阵为矩阵,军事资源利用效益将会倍增。

三是军转民民参军,盘活用好社会资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传播行为由播放型传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为主流的第一媒介时代跨入到第二媒介时代,即实现一种双向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在这种全新的建构中,信息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共创机制的确立使传统广播一改我播你听的模式,转而迎来生产主体泛化和非专业内容勃兴的新时代。军事广播媒体应主动加强和市场化媒体特别是网络自媒体的协作联动,通过军转民民参军的方式充分整合资源。同时利用市场化媒体平台覆盖面广的优势,融合自身采编力量与具有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特点的自媒体群,孵化专业权威、鲜活多样的原创性内容,在重大问题和关键事件中彰显舆论引导力。

三、在视听全媒体格局中探索军事广播传播的新路径

世界传媒巨头默多克(Rupert Murdoch)曾说,大众传播领域始终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其中变革是唯一确定的因素。正是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国防时空》成为全国听众评选出的最喜爱的节目,连续多年荣获中央电台十佳栏目,并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新闻名专栏奖。数十年来,军事广播人始终紧随媒体发展趋势和中央电台改革步伐,以强烈的开拓精神和进取欲望,不断突破固定的逻辑定势,创新节目形态和传播方式,进行积极而有价值的探索。

当前,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带领人们走进了视听全媒体时代,技术演进成为军事广播改革的最直接动因。一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使得视听新媒体更易于满足受众的各类需求,进而削减了传统广播的听众规模。与此同时,移动音频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根据艾瑞数据的移动用户行为监测产品(mUserTracker)对在线音频类客户端的持续监测数据,2016年1 10月,移动音频的月度活跃设备数量稳步增长,10月份达到1亿台以上;2017年第一季度达到1.2至1.5亿台左右,接近半数的用户每天都会收听。②这就倒逼传统军事广播及时引入新传播技术,向新媒体平台扩展。另一方面,移动+社交+微播+用户生产内容(UGC)的新机制为军事广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央电台开发的央广新闻客户端、在两微建立的新媒体账号已成为国防军事信息传播的新渠道。视听全媒体格局中的军事广播面临更为复杂、多元的竞争格局。在各类军事网站、军事类微信公众号、微博、军事类视频(短视频)、军事资讯类客户端、网络直播等众多新传播方式并存的生态下,受众视听内容的可选项成倍增加。以蜻蜓.fm、喜马拉雅FM、荔枝FM等为代表的网络音频聚合平台的用户数量与原生音频内容迅速增长,塑造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电台的新音频环境。视听新媒体正处于风口之上,随着社会资本与内容创造者不断涌入,全新的节目模式和营销方式也将层出不穷。注意力有限但信息相对无限,军事广播唯有持续创新,方能赢得关注。

一是创新形态,打造重思想的音频媒体。传统观点强调广播更适合做资讯服务,但这不代表广播媒体就不可以解读新闻,也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不能做深度報道。③相反,在广播现场报道优势被移动互联网消解的今天,广播节目向早期以谈话节目为特色的形态回归成为必然趋势,对新闻的深度解析和求证也将取代单纯的即时资讯。研究认为,对同样的信息做出更优质的阐释与解读将成为未来媒介竞争的核心。对信息加以整合、对事件的深度调查求证、阐释类报道将成为后广播时代广播专业制作的主攻方向。④作为专业媒体机构的军事广播,既有能力也有义务以权威和全面的报道承担起求真去伪的责任,通过打造思想的媒体,将内容制作的重心从提供新闻转向对军情和防务信息进行解读与阐释。

二是创新营销,打造强连接的音频媒体。视听全媒体时代,仅靠单一的优秀栏目或获奖作品已无法长久赢得听众,军事广播还需要将自身打造为拥有聚拢效应的音频媒体,通过市场营销使用户建立对品牌和内容的黏性,进而获得竞争优势。早在1987年,中央电台的《杨参谋谈军事》节目就开创性地打造了一个虚拟主持人杨参谋,成为官兵和年轻听众热捧的品牌。以今天的眼光看,杨参谋是当时军迷中有不可估量影响的超级IP(知识产权),是值得开发和经营的独有和垄断性资源。IP的终极目的在于追求价值和文化认同。利用这种认同,可以构建粉丝圈子和军迷社群,将拥有共同爱好的用户连接起来。当前,CNR国防时空已初步形成了拥有80余万粉丝的新媒体品牌矩阵,走向社群传播大有可为。

三是创新体验,打造超专业的音频媒体。超专业意味着军事广播对用户使用体验的重视。要想把用户变成粉丝,就必须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思维,打造极致听觉体验。视听全媒体环境中的听众已不再是传统的我播你听模式下的听众,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何时何地用什么听什么。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支撑下,铺天盖地广而告之的信息传达,日益被精准推送、个性化定制所取代。⑤自媒体(We Media)联合移动大数据服务平台TalkingData发布的《2016年自媒体行业洞察报告》显示,军事类是内容热度排名第七的重要垂直领域。⑥垂直意味着提供独到内容和专业解析,也意味着更高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对于军事广播而言,未来仍需依托国家电台主频率打造类型化、细分化的品牌节目,基于央广网、央广客户端及各类互联网视听平台,为特定用户提供各具特色的专属音频服务,以意见领袖为核心,以粉丝社群为纽带,进一步推动内容生产的年轻化、窄众化和垂直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历史   军事   军情   路径   方位   当代   电台   音频   节目   中央   媒体   内容   国际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