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医文化传播的几点思考

现阶段,我国中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与其他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相比,虽然起步时间较晚,但是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实际生存发展空间相对较为广泛,对中医文化的国际性传播与学科本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从中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实际发展看,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对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产生了相应的负面影响。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和中医教育机构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中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加以改革,为中医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创造条件。

一、中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瓶颈

中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在设立之初就得到了高度重视,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其进一步发展造成了相应的限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教育无法顺利凸显自身特色

对我国现代社会的中医汉语国际教育来说,自身特色凸显障碍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国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并不注重对自身教育特色的挖掘,与其他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存在的差异较小,对其深化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1]。

(二)师资水平偏低

现阶段,我国中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与其他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相比,虽然起步时间较晚,但是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实际生存发展空间相对较为广泛,对中医文化的国际性传播与学科本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从中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实际发展看,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对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产生了相应的负面影响。

(三)教育学制过于单一片面

一般情况下,中医院校在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时,不仅没有设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没有探索出相对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在学制设定时更是严重忽略了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制单一片面,无法满足众多留学生具有差异性的学习需求。

(四)课堂教学实践没有兼顾留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

由于中医院校汉语国际专业留学生的生源构成相对复杂,学生知识结构、自身汉语水平受其生活经验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为教学实践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中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很难同时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影响[2]。

(五)汉语国际教育学习周期较短

在常规模式下,中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周期通常是一年,所以课程安排上相对紧凑,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医和汉语基础性较差的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难度[3]。同时,在较短的学习周期内,汉语国际教育对中医传统文化的教学有所忽略,以至于留学生在进行汉语或中医专业知识学习时缺乏一定的文化基础,最终导致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学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义。

二、目前我国中医文化传播困境

(一)假中医现象频发和真中医失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大众对养生保健事业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强,一些假中医以宣传中医文化以及养生保健的名义到处欺骗无知的消费者,对中医社会和国际形象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中医领域的权威人士却在关键时刻产生了集体失语现象,不愿意参与到中医文化的正面传播推广事业中,对中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制约[4]。

(二)传播策略弱化

现阶段,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对重要矛盾:即过分强调中医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中医文化产博策略的探索。中医文化传播的策略、手段和运行机制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限制了中医文化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三)政府中医扶持政策扶持不足

在国家中医扶持政策上,虽然已经表现出了对中医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高度重视,但是扶助力度以及资金投入方面还有所缺失,直接导致中医文化传播的后备力量不足,无法得到主流媒体传播形式的认可和青睐[5]。

(四)中医文化的神秘化和大众化同时发展,制约了中医文化的传播

中医文化自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宣传上的障碍,直接导致我国社会大众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中医文化具备较为基本的认识,非常愿意接受相应的中医保健治疗。但是另一方面,在中医文化的深层次研究上,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医文化过于神秘,带有明显的神话性质,不具备科学性,不能够作为治病保健的主要手段。

(五)国内中医文化冷发展现象

现阶段,我国中医文化已经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社会群众的喜爱。但是中医文化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却产生了一定的困境,国内中医使用群体相对固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医文化的传播基础,也对其公众认同的合法性建设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三、中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医文化传播相结合发展策略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医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教学结构

中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一般周期性较短,更加侧重对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学生语言基础能力的训练。为此,中医院校必须合理调整中医专业和汉语专业的课程配比,最大限度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从中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可以看出,不同层次和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期望值有着明显的差异[6]。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往往更加关注汉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初级阶段以学生而对于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在课程设置中则应该以中医文化教学为主,将汉语专业教学穿插于中医文化教学之中,在保证中医专业教育的同时,适当开展传统文化概论、医古文等方面的文化教育课程,促进中医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

(二)科学调整中医汉语国际专业的教育计划

我国政府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应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并且可以胜任多种学习发展任务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由此可见,汉语国际教育应该将学生第二语言技能的提升以及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鉴于此,中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应该重点突出中医文化教学的个性特征,在保证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中医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能力,为学生对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打下基础[7]。所以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中,中医院校应该增加中医文化教育以及学生跨文化交际教育的课程设置比例,重点关注汉语专业与中医文化专业在教学中的交叉点,提升教学计划设置的科学合理性。此外,在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研究中,也应该注意表现汉语专业和中医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在充分调动教育资源的同时,为中医文化传播培养具备较高素质的知识复合型人才,促进中医文化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中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双语和多语教学

在中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双语和多语教学,促进中医文化教育与文化传播的进一步发展,是中医领域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中医文化传播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应该紧紧跟随国际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积极推进双语和多语教学的进程,真正实现在学校教育中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8]。首先,中医院校双语或多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在逐渐学习和发展中具备双语或多语教学的高素质执教能力,具备一定的海外教学经验,中医专业的知识储备也因该相对较高,为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和中医文化传播事业的发挥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中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该自觉加强对多种语言文化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多种交际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中医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

四、结语

中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医文化的传播是一项值得重点研究的内容,本文结合当前我国中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瓶颈以及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对中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以及中医文化传播策略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希望能够对我国中医文化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汉语   国际教育   中医   院校   留学生   我国   文化   学生   国际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