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大学英语教学间的联系

浅析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大学英语教学间的联系

1.认知语言学

1.1认知语言学背景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 诞生于80 年代初, 80 年代末趋于成熟。1989 年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在德国召开,参加人数75 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分别在美国,比利时和荷兰举行,参加人数成倍地增加。1990 年,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成立,协会刊物《认知语言学》杂志创刊。这些都反映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了,语言学家认识到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可使我们更深刻地分析许多语言现象,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主要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人脑中的概念内容,或根据语言分析来推测人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与传统语言学不同,在认知语言学框架里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线语义、概念与认知密不可分,意义不仅仅是事物客观的语义特征,还包括人观察事物的角度及其主观认识、大脑形成的心理意象等。There is a cottage now and then through the valley.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看,上述这句话多少会令人难以理解。农舍不可能如同副词短语“now and then”所描述的那样成为时而出现又时而消失的东西。另外,我们也根本找不到“through”所表达的类似穿行移动的东西。该句的合理性完全取决于概念化过程中采用的观察视角。我们可以想象有一个默默无语的观察者坐着火车从峡谷穿过,时而注视着窗外的情景。其实,这里描述的是映入观察者眼帘(即火车车窗)的场景。只有这样的观察视角才能为句中副词的用法提供解释。可见,认知语言学十分关注现实经验的作用和人对经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特有方式及其如何在语言结构中加以兑现的。而人的认知的涉入常常使得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影响和作用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1.3认知语言学的三个语言观和五个研究主题

1.3.1语言的经验观(experientialist view) 1.3.2语言的突显观(prominence view)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的意义与该词语在说话人的大脑里被激活(activate) 的概念是对等的。意义包含了各种知识系统,信息和视觉影像。意义最重要的方面是人的解释,它是指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描述想象情境的某些方面,即人们认为哪些成分是突显的。人们对参照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语义突显决定的。在语言中存在两种类型的突显: 一种是侧面(profiling) ;另一种是图形/ 背景不对称(figure/ground asymmet ry) 。前者主要是解释名词和动词等句法范畴;后者主要用于解释语法关系。

1.3.3语言的框架和注意观( frame and attentional view)

Fillmore 等认为框架是词语对概念进行编码时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Talmy 提出了事件框架(event - frame) ,它指的是一组同时可被唤起或相互唤起的概念成分和关系。他认为,在事件框架分析模式中有两个认知过程:一个是突出事件框架中某部分的认知过程,称为注意窗(window of attention) ,二是忽略事件框架中某些部分的认知过程,称为注意脱漏(gapping)。

1.3.4认知语言学的五个基本研究主题 2.语用学

2.1语用学概念及其背景: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2.2语用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3.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的联系

3.1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同属功能主义学派 当今语言学流派大致可分为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和形式主义(formalism)两大阵营。语用学属于功能主义学派是不争的事实,Levinson(1983: 41)在其经典著作Pragmatics中提到,“最近对语用学的兴趣的一个重要动机是可以对语言事实进行功能性的分析……这种参照外部因素的分析模式被称为功能主义”。而认知语言学家代表人物的理论“共同点的核心似乎是它们都基本上持功能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典型地反映在其他认知语言学运动的理论中”(Nutys 1993)。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同属于功能主义学派,这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宏观理论基础。

3.2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都研究语言使用 3.3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的区别。 4.认知语言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4.1认知语言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联系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阅读首先是读者用眼睛扫描文本的文字符号,然后传递给大脑。大脑在感知了输入信息后,便对它们进行分析加工,以解码语义。认知语言学认为,人已有的知识构成一个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即知识体系(an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它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多个范畴系统、区分不同范畴的规则和使各个范畴间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各个范畴系统所包含的内容是人们感知世界的基础,每一个范畴系统至少有一套规则来规定一个事物或事件是否可归入该范畴。心理学家Sir Frederic Barlett把这些由不同范畴的知识构成的系统称为“图式”。Barlett在他的《记忆》一书中指出:“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Langacker认为图式建立在所有成员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其中各个成员是不分层次的,一个图式可以涵盖该图式的所有成员。如“到餐馆吃饭”的图式包括“顾客进入餐馆”、“点菜”、“吃饭”、“买单”、“离开”等组成部分。在阅读过程中,当大脑感知了外部信息后,贮存在它记忆库中的图式便被激活。如果被激活的图式(schema)与感知的信息相吻合,图式知识(schematic knowledge)就会被表征出来,对被感知的信息进行解释,读者也就读懂了这些信息。

再例如读者读了下面的文字“At the age 51 Dr. Coleman, a college president, was determined to take advantage of his sabbatical leave an escape from university life for a few months. What he needed was a variety of experiences in the world of work. He especially wanted to learn about people who do hard physical labor.”他就会用他大脑中有关sabbatical的图式和字面意义来推断这段话的意义。sabbatical的名词形式Sabbath意为“犹太教徒及某些基督徒在星期六过的安息日或主日”,每七天一次(读者原有知识)。而在这里Coleman博士要利用sabbatical leave暂时告别学校生活,做几个月的体力劳动,体验重体力劳动者的生活(字面意义),说明这是一种学校里休的较长的公休假,其间隔不可能是七天,有可能为七年(推断)。因此,有关sabbatical leave语义的推断不但使读者理解了语篇,而且还丰富了他大脑中有关sabbatical的图式。这一推断过程就是字面信息和读者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发生作用,文本信息激活读者大脑中的相关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图式,二者结合并重构,建立起关联语篇的相关概念,从而解读语义的过程。由此可见,在解码文本信息的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有关知识被激活,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他不断用已有的知识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二者相互作用,重新建构新的信息,直至读者完成对文本的解码。所以,阅读理解从认知意义上讲是读者重新建构。作者通过语言意欲表达思想的解码过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4.2认知语言学原理与语用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探讨大脑在阅读理解中的认知过程,在于把它的基本原理运用到阅读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首先,阅读理解的核心是对意义的理解,而对意义的正确理解又离不开广博的知识积累。在外语阅读理解中,教师更应重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有关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空缺。Rumellhart认为:读者对输入材料中信息的理解建立在他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能及时激活这些知识。否则,输入信息就激活不了应激活的图式,理解也就无从谈起。的确,如果学生缺乏对那些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表达方式的了解,就无法建构起有效的文化认知图式,从而形成语境推理,达到解读目的。如在《大学英语》第三册“Why Do I Teach”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这句话是一个隐喻句。《圣经》上讲,上帝在地上抓了一把泥土,捏了个人,然后对着他的鼻子吹了口气,人从此就开始了生命。Clay这个词就来自这个典故。在这句话中它比喻相对于人的精神而言的人的躯体。这句话的含义为:父母给了学生生命,而教师则把学生培养成人。试想,如果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就很难产生相关的联想,理解它的意思。再比如在讲解《大学英语》第三册“Big Bucks the Easy Way”一课时,教师就有必要告诉学生东西方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存在的文化差异。如果学生不了解这种差异,就不明白为什么课文中的父亲要教育他那两个读大学的儿子:至今还伸手向父母要钱,是有失体面的;他为什么建议他们尝试打工挣些零用钱。目前,中国很多家庭条件过得去的学生家长并不主张孩子在读书期间打工,惟恐影响孩子的学业。所以,教师在开始新课前就要给学生设计几个诸如此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语言学   认知   图式   语义   英语教学   意义   概念   读者   语言   知识   大学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