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对网络语言的引导实践探索

汉语教学对网络语言的引导实践探索

语言是一种符号式的文化沉淀。人们在运用符号文化的过程中,也是如何理解世界形成共识的过程。语言作为人类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文化,也代表着人类运用符号能力越强,其社会发展时期的交往活动就越频繁。而语言形成的过程中与时代技术发展紧密相联的。现在,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 与互联网犹如电一样密不可分,因而,新的一种语言符号的产生也是再所难免,这是语言形成规律的一种必然。因此,汉语作为全世界运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如何在汉语教学中,正确使用网络语言,也成为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迫切话题。

1 汉语网络语言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网民人数的成倍的增长,汉语网络语言也是五花八门,在互联网即时传播中,网络语言也是呈几何式的不断推陈出新,成倍增长。现在,汉语网络语言比较流行的有:舌尖上的XX、杜甫很忙、甄嬛体、维修性拆除、最炫民族风、高富帅、白富美、亲、给力、偶、肿么了、卖萌、很萌、酷、屌丝、元方你怎么看、你摊上大事儿了、闪、晕,等等。其中:看不懂称“晕”;不满称“靠”;见面称“聚会”;有钱人称“VIP”;提意见称“拍砖”;支持称“顶”;不忠称“外遇”;追女孩称“泡妞”;吃称“撮”;羡慕称“流口水”;乐一乐称“happy”;跳舞称“蹦的”;东西称“东东”;别人请吃饭叫“饭局”;兴奋叫“high”;有本事叫“有料”;倒霉叫“衰”;单身女人叫“小资”;单身男人称“钻石王老五”;蟑螂叫“小强”;好看叫“养眼”;丑女叫“恐龙”;丑男叫“青蛙”;高手叫“大虾”;初级学者叫“菜鸟”;看帖叫“瞧瞧去”;不错叫“8错”;气死我了称“7456”;弟弟称“DD”;辣妹叫“LM”;漂亮妹妹称“PLMM”;等等。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大体有如下几种表现特征:一是音符寓意化;二是字母、数字符合、图形化;三是简法方便书写或口语化。有许多网络语言不泛生动有趣,并且广泛被人们所用。给力”也在网络传播中广泛得到应用。还有被当你想表达疑问的语气时,说怎么回事“可就太out了!”“肿么了”但朗朗上口还带有几分可爱调皮,换言之,实在是很“萌”。

其实,网络语言的产生,既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带来的新事物、新观念的社会背景,也源于网民们追求标新立异,以及网络交流所需要的迅速、简单等特征。对网民们这种追求新颖时尚的自由,应予以尊重。同时,对于低级趣味的网络语言自然也应当区别对待。

2 汉语网络语言的教学面临的问题

语言是人们在现实社会的提炼出来的表达产物。任何人都是以真实的社会为根基。对于大学生来说,青年人关心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件,也在网络中将此表达淋漓尽致表达出来。而网络传播的所具有的快速即时化,也在瞬息间都传播得更远或被更多人知晓。作为教师,一味的以教材书为内容,显然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条化,并且对大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学显得有些生硬,激不起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将生动直观的有着较好寓意的网络语言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也不失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创新。比如:“帅人不计小人过”;“长得跟闹着玩似的”;“智商余额不足”;“人是微缩的,心是猥琐的”;“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这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是你在五环,我也在五环!”;“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与人方便,不如与人方便面。”;“生命在于静止,你看王八都活多少年了?”;“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我是雷锋的传人,就叫我雷人吧”。这些语言无不透着幽默的语气,郎郎上口,给中国正宗语言缺失幽默感注入了一种润滑剂。教师教学中只要应用得当,不失一种语言科学的创新发展。

3 汉语教学对网络语言因势利导的建议

3.1 教学中让网络语言规范化

当前,许多网络语言甚至直接出现在孩子的作业、媒体的报道,甚至政府公文中,而在大学生中网络语言更是随口而出。如果随便把一些奇怪费解的语言文字引进来,不仅很多人不懂,而且也会影响现代汉语的纯洁性。由于网络信息终端已经被普通公众所掌握使用,人们对网络语言比对标准的现代汉语都熟悉,这种现象给我们加强语言规范、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规范。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会有新词新语涌现,只有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规范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新词新语,才会被吸收,纳入到语言体系中,进一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而那些不规范、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不符合社会需求的词语,只能是短期内在小范围内流传,转瞬即逝。面对网络时代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应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特点,及时制定新的规范和标准,对于新出现的失范现象及时加以规范和引导。充分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化的手段和平台,大力宣传倡导语言规范。千百年来,语言就是在这种发展——规范——发展中不断演进的。只有规范才能为语言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平台,才能拓宽交流沟通的渠道,才能促使语言健康发展。任何语言词汇莫不遵循这个规律。网络的语言词汇同样如此。教育工作者更应当负起历史的重任,对于网络语言区别对待。

3.2 语文教学中不应简单否定,好的网络语言加以采用

任何语言也只有在推陈出新中,才能保持其民族语言的鲜明特色。对于汉语网络也同样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正确运用网络语言,使之优秀的网络语言得到推广,对其糟粕的网络语言加以说明其害,将它剔除并给予否定。在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室的特定环境下使用的一种社会变体,不应简单否定。例如,“亲”的对话方式常见于淘宝的卖家与买家交流之中,由于说话方式亲切易懂,其交流方式迅速的蔓延到网民的日常交流之中,由“你”无情转为亲切温柔。但应当向学生说明,当他们在网络论坛留言或者在网络聊天室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些网络语言,一旦离开特殊的环境,就应当使用规范的全民语言。仅仅是禁用也许很难起到效果。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而是应该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首先应该提高学生对汉语的鉴赏力,培养他们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其次应当去知晓网络语言,在鱼龙混杂的语汇中教会学生甄别,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的网络语言,摈弃那些粗俗的语言。总之既不能矫枉过正,也不要听之任之。语文教学应当慎用外来字母化的网络语言,推行汉语网络语言的精华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汉语   新语   现代汉语   符号   语言   教师   大学生   社会   文化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