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语言文化教学之流行文化中的汉语教学思考与实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需要教会外籍学生语言,或者单纯的交际文化,更是希望他们可以对国际上所谓汉学,即中国传统文化、高雅文化、当代文化能产生兴趣,并有所涉猎。而当今大中学生对他们的祖国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都兴趣缺乏,热衷的都是当下的流行文化。面对这样的群体,想直接进行中国国学的传播显然是困难重重,不仅会遇到之前所说的兴趣点问题,同时也可能会发生因留学生活带来的偏见和民族中心主义等情感因素而彻底拒绝接受的情况。所以笔者就用了两个学期的时间,尝试了以流行文化电影、动画、电视连续剧等形式,来让学生们对中国历史进行研究报告,同时希望加大深度提高他们的汉语言水平。

深层语言文化教学法A 3D Approach to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是我校外语教学逐步从情景教学法结构功能法教学过程交际法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开放式主题教学法的基础上最新的教学理论。这里的"D"是Dimension的缩写。第一层是着重于准确使用所教词汇、语法的教学操练。第二层是把语言作为工具进行有效的文化交际。第三层是各种语言技能的运用。包括(1)通过使用外语的考试。(2)具有社会性文化性意识。(3)留学。(4)科学、数学、商业、法律等专有目的。

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即所谓的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汉语作为第二门语言的学习当中。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到底应有怎样的关系?是文化为主,语言为辅?还是语言为主,文化为辅?还是文化和语言相辅相成?各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会因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学校,面对的受众不一,而有各自的答案。而以深层语言文化教学法为背景的思考之下,我们的目标就应是文化和语言的相辅相成。

作为一个对外汉语教师要面对的文化大致有知识文化、交际文化、传统文化、当代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流行文化。其中一般意义上来说,最不值一提的似乎是(大众)流行文化。知识、交际、传统、当代、高雅文化可以被划分为主流文化反映主流价值观念的文化,其生产者是政府或政府支持、资助的机构。政府在文化生产和传播中扮演着生产者、引导者、监督者(审查者)和资助者的角色。这些才是社会层面的主流。相对的(大众)流行文化这种文化的生产者不是政府或政府资助的机构,而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商家,因为他们不会去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甚至还会带有对政治权威的解构色彩。其中大众文化中的众特指普通的大多数社会成员,流行文化受众主要是指13 25岁的青少年人群,所以流行文化是包含在在大众文化之内的。(考虑到本文所讨论的对象都是高中生,接下来将只使用流行文化。)这个社会意识形态上的非主流却恰恰是学校里所不能忽视的文化组成部分。在校教师在课后时间多少遇到过学生想和老师分享一下他们最近所关心的事,诸如:某部电影的上映、某首歌曲非常火、昨日的某颁奖典礼等等。如果教师没法给学生肯定的答复,那么学生势必对教师是会有一定的失望情绪。这种失望就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效率。反之,则会提高教师魅力,自然也就更能抓住学生的心。

同时,又是基于对外教学的情况下,中国的主流文化会遇到外籍学生祖国层面知识、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的碰撞,极容易发生文化冲击。一般避免这个的做法是作为教师要了解双方主要文化差别,并要意识到文化无优劣好坏之分,同时能主动与异文化学生交流,尊重对方文化身份,再公正对待双方文化差异。这是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都需要遵守,并花时间研究思考达成的目标。

再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为大中学生(13-25岁)这个群体,即是先前所讨论到的流行文化受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那么一种方案就是选择电影、动画、电视剧这些相对流行的文化传播手段。选择其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样既让学生看到的是流行文化,但是其部分核心思想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容易引起文化冲击。在这种融合状态下的教学,学生理应欣然接受。当然还有一点特别要注意的是流行文化毕竟是基于其产生的根本源头是受市场机制控制以盈利为目的的,或明或暗,或直言或诱导着世俗化、物质主义、享乐主义,这样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取向。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仔细梳理所选择的对象,一旦发现,必去其糟粕。

实践案例一

零起点汉语班,每周十节汉语课。

学生年龄16 18岁。

《新实用汉语课本》第十课就出现了《梁祝》。

在wiki上搜索梁祝,切换到学生母语来做阅读。

活用便携式翻译软件(手机、平板)由学生发表感想。

学生A:为什么她想读书?我不知道她的心理。喜欢梁山伯,但是不能在一起生活,他们两个很可怜。

学生B:祝英台同意跟马先生结婚,但是我想她对梁山伯有依恋,我想这个时代没办法。

学生C:和罗密欧和朱丽叶一样的爱情故事。

学生D:当时想结婚的时候,一定要有父母的同意,自由结婚的现代是无法相信。

思考:作为产出的感想在汉语言本身固然有各种语法错误,但是由于是母语阅读,对于文化意识的思考,不会局限于现有语言水平。

实践案例二

课型为翻译。

一星期两节课,为期两个月(半学期)。

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汉语最少已有一年基础,又无升学压力。)

内容为,第一学期选《王者天下》,历史事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

第二学期选《三国志》,黄巾起义至赤壁之战。

有关视频都是学生课后欣赏,课上由教师选择视频或文本内容进行翻译教学,同时每次过一个月的时候会有相关专题介绍。

课程要求是看完要求的动画、电影、电视,评价标准为2 4人组形式完成专题研究报告(双语),并进行对面向全班的发表(汉语)。

第一学期选《王者天下》中出现的历史真实人物。

第二学期选赤壁之战。

从作业来看,第一学期的报告里主流对象是嬴政、吕不韦、蒙恬、李牧等,特别是选嬴政的学生都把秦始皇诸如修长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写在了报告里。而其他人物也都查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也不是很清楚的情况。

第二次的赤壁之战,确保让学生知道小说《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的区别。而作业的报告,可能是选题的同类各种资料豐富,还出现了自画的作战路线图、曹操、刘备画像等洋溢着热情的作业。

学生总结里这样写道:首先,我想到的是这个年代有很多很多的战争。所以我觉得在这个年代生活的人们比较可怜。在赤壁之战里,我觉得刘备、孙权联合军很聪明。这个年代的人实力也是一定要的。但是,会动脑子的的人也需要。这次我们一起去查这个东西,可以更了解这个战争。我们对历史更有兴趣了

思考:学生发挥着他们思辨的能力,以他们的文化背景去看着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而以此为趣,以此为乐。正应了《论语》里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要给学生恰当的切入点,他们的反馈总是会超出教师预期。这超出的预期,可能是来自于:

1.要让外籍学生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外汉教师就要首先对学生的文化感兴趣。尊重是相等的,尊重他们的文化才会赢得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2.通过教师主动要求学生观看影视作品,进而带动学生间的流行话题,又让学生以高兴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异文化的兴趣。还是要给学生一些不一样的教学渠道才能刺激到现在的学生,可说是与时俱进,投其所好。

3.流行文化本身是有优劣之分,这就需要教师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4.流行文化就算都是精华也未必都适合对外汉语课堂,如能中西合并,效果更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语言文化   语言   汉语   文化   作业   教学法   大众   中国   主流   教师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