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风格视域下分析对外汉语唐诗教学设计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代表,其扩展了诗歌题材,使诗歌内容更丰富,真正做到百花齐放,为后世作出榜样。唐代为中国诗歌盛世,名家辈出、精品如林。唐诗语言风格简洁凝练,以少总多,以情寓景、借景生情、情景结合,主客相辅,来抒发诗人内心感受,表达诗人志向和理想,即抒情与言志。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又名《渭城曲》或《阳关三叠》,是盛唐不可多得的诗句。诗之奇在于:巧妙借助时空转换,营造耐人寻味惜别氛围,达到震撼心灵的的艺术感染力,意境悠远。这是首送朋友去守护边疆的诗。公元七三七年,河西节度使崔大逸胜土蕃,玄宗命王维以鉴察御史身份出塞宣慰,沿途写下《使至塞上》等名篇。《阳关三叠》是王维晚年之作,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景物风光,描绘景色看似平常,却意象鲜明。三、四句表达对友人深挚情谊。但一些教材中对后两句作出了这样解释:朋友,再干了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 但这样解释明显带主观随意性,没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妙处。首先,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使本诗显的似乎了无新意,与王维在这一时期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不相符,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它的寓意,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送友人守护边疆,面对战争残酷无情,曾经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触犯诗谶;从诗本身意义分析,朋友并非一定要等出了阳关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看不到诗人吗?事实上,即便友人到了边疆,同样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是什么?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叙事题材倒叙并结合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思绪跟随肩负使命的朋友一起奔赴边疆,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而我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不在人世。历史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便与世长辞!因此,诗中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阳关,而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千辛万苦,完成任务归来时离开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时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进行了时空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领土。诗人看来,只有将来朋友能走出阳关,方才真正表明是平安回转。王维正是高超地籍助于时空转换手法,将国家安危、战争残酷、朋友情谊、人生苦短紧紧揉合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王维这种语法技巧对后世诗人极具启示意义,正是渭城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所在。可見,唐诗总体语言风格有三方面,如下:

3.1简洁明了,意蕴深沉

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拢共二十八字,对如何举杯话别等统统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出了阳关,再见就不知何时了。诗人像富有创造力的摄影师,摄下最富表现力镜头。宴席已经进行很长时间,酒过三巡,殷勤告别话语已重复多次,朋友上路时刻终于到来,主客双方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不仅有依依惜别情谊,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一分情谊,且有意无意延宕分手时间,好让对方再稍留片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虽有千言万语但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虽然只是一刹那,却是蕴含意蕴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3.2情景相依,恰到好处

唐诗符合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与思维方式。中国人说话做事委婉含蓄,欲言又止,写作中更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就是根据所处环境,所依景物,触景生情,委婉间接表达内心情感。不难看出,诗仙李白豪爽任侠,洒脱不羁,当被贬离长安,游至秋浦时,愤懑之情溢于胸,没有直接开骂,而是借景抒发心中抑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这是《秋浦歌》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能三千丈?读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心中愁闷白发生,而发长达三千丈,该有多深重的愁思。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为什么愁,为什么白发三千丈,所指对象似乎根本没有出现,你管诗人愁什么,反正就告诉你,其时诗人心情大大不好,至于为何不好猜去吧。

3.3言志与抒情的统一

诗言志,诗言情。中国古典诗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但均言于志,感于心,发于情,睹物有感,触景生情,在抒发情感同时蕴蓄心中志趣,也正是诗人志趣作为推动力致使其拥有了万丈豪情,悠然的闲情,离别时的离情,嫉俗的愤懑之情等。唐诗是中国诗歌言志与抒情高度统一的典型代表。仅举晚唐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一篇诗作为例,从中不难看出唐诗在其时并非奢侈品,公卿王侯、凡夫士子皆能用诗表达自身志向抒发其时其地的情感,如下: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作题目浅显易懂,就是告诉大家,黄巢落第了。实际上以菊花自喻抒发感情:落第不是黄巢没本事,是时候未到,时机一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让长安也识得我黄巢。其志向也在诗作中表露无疑: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充满大气,杀气,宣告了其要改变现状的愿望。不仅带给人强烈视觉冲击也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心中那熊熊燃烧的火焰。言志与抒情的高度统一在其诗作中得到体现。

结语:

《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西汉,中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毛诗序》又加以申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掌握唐诗总体的言语风格,有助于在对外汉语唐诗教学中教学质量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汉语   唐诗   阳关   视域   长安   诗作   情谊   友人   诗人   白发   诗歌   言语   对外汉语   风格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