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内容提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入手,分析了将大学生就业纳入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性,剖析了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及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指出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大学生就业和谐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摘 要 题】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发展

【英文摘要】 This papers analyzes the necessity to integrate graduates employmen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expoun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and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in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points out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end it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trategies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和谐社会/就业形势/政策建议

graduates employment/harmonious society/employment situation/strategies and proposals

【正 文】

党的十六届四中会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不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一个理论探索过程。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使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一、大学生就业纳入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将大学生就业纳入社会和谐发展范畴,是由二者的本质和内涵决定的。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产物。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产品,首先应该是一个自身和谐发展的人体,即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能够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同时,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是个体的工作需求和社会工作岗位供给之间的供需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大学生就业作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因此,从本质上讲,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大学生的自身和谐发展与充分就业是完全一致的,大学生的自身和谐发展和充分就业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2.大学生就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工程,其最终输出的产品——大学毕业生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去学习、去实践,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出发,有助于教育事业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有用武之地的合格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又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大学生就业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工程,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生就业工作非常依赖于校园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又会极大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从校园文化概念本身来看,它属于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因此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而且由于文化本身的特性,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政府、学校、用人单位通力协作的综合工程,其本身的协调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并不是说没有矛盾,没有问题,而是说构成社会的各要素处于富有生面和活力的状态中,会互相包容、协调动作、良性转化。大学生就业工作所涉及的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用人单位无一不是构成社会的要素,大学生就业工作要得以健康和谐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离不开学校教职员工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离不开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支持和配合。而且,也只有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协调好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使毕业生顺利、充分的就业,宝贵的人力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社会才能和谐、有序的进步和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及就业难的成因剖析

(一)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严峻

当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中,青年占了七成,青年已成为我国失业人群的主体。面对我国青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农村存在大量的富余青年劳动力;二是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1.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知识的价值,更明确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实现腾飞的钥匙。人们争先恐后地利用各种途径“充电”,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于是,出现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强烈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顺应了社会发展,促进了全民素质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束缚我国发展的沉重人口负担,使之逐步成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这有利于我国实现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目标。

2.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资源的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就业同其他劳动力一样应当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那些不适应产业结构要求的大学毕业生必然很难马上对口找到工作,同时对那些已经获得就业岗位的毕业生来讲,由于不能适应新的专业技术要求,还必然被从工作岗位上“剥离”出来,需要重新寻找工作。这两种情况被称为“非自愿失业”,再从大学毕业生选择市场的角度看,一些毕业生认为就业岗位不适应“自我实现”的要求,以及认为报酬低或感觉就定岗位与文凭“价值”不相符,也会放弃马上就业而选择“自愿失业”。还有,社会时行经济结构调整,而大学毕业生就学于3年或4年前,所学专业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又必然产生“摩擦失业”。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销对路,人才市场是检验的标准。但是,由于高校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当时社会上所需要的专业,一个培养周期后是否仍然需要只能是一种预测。这就形成了招生的“超前性”与社会需求“滞后性”的矛盾。近几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需要大量的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专门人才,许多高校瞄准这一市场,纷纷进行专业改造、增设新的专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由于大家一哄而上,又导致了这类专业人才的供过于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   和谐社会   大学毕业生   当代大学生   矛盾   需求   和谐   高校   我国   大学生   社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