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雕塑的十大焦点问题

近10多年来,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雕热”在全国不断升温。各地建设城市雕塑的数量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在当今世界是罕见的。

尽管城雕热持续升温,但关于城市雕塑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在许多基本的问题上,目前并没有取得共识。现将目前城市雕塑广泛关注,引起了争论和产生了不同意见的10大焦点问题综述如下:

一、名称问题

比较多的意见认为“城市雕塑”这个说法本身就不严密,它只是一个约定速成的说法。

“城市”作为“雕塑”的定语,是什么意思呢?它只是属于城市空间?那么乡村和风景名胜地的户外雕塑算不算城市雕塑?

在一些重要的艺术词典中,是查不到“城市雕塑”条目的;在国外,也没有城市雕塑的说法,这个说法是中国的自创,它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广泛流行的。时间长了,被大家接受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从国外传进来一个词:“公共艺术”,国外没有城市雕塑的说法,我们所说的城市雕塑,他们通常称为“公共艺术”,所以许多人认为城市雕塑就是公共艺术,认为这两个名词可以互换。目前国内将这两个概念混用的情况比较普遍。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它不着眼作品的物质媒介和空间形态的概念,因为它可以拥有所有的艺术表现手段;它强调的是艺术的公共性、社会性和民主化;它的生产机制和消费方式与过去有了不同。

我们的城市雕塑有一部分在观念上与公共艺术是重合的,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作品可以称为公共艺术,但是这不等于可以将所有城市雕塑等同于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也不是统属关系。有人将城市雕塑也称为公共雕塑,将它看作公共艺术的一个部分,这种说法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公共艺术所强调的观念,许多城市雕塑并不具备。

还有些人主张用环境雕塑、景观雕塑的概念来替代城市雕塑的概念,这种说法强调了城市雕塑的环境属性,但是带来的问题是,有些城市雕塑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纪念性,不仅仅只是一个景观、环境的美化的问题。南京大屠杀纪念雕塑,就不能简单地说是个环境雕塑,或者景观雕塑。

还有一个说法,称城市雕塑为户外雕塑,这个说法比较中性。的确,绝大部分城市雕塑都放置在户外,但是,放置地点并不是城市雕塑的根本问题,随着建筑形式的日益多样和丰富,城市雕塑不一定都是放置在户外空间的。所以,用户内、户外来界定是不是城市雕塑,也存在问题。

由此看来,关于城市雕塑的称谓,众说纷纭,目前还不能给它一个大家都满意的名称,我们暂时还只能这么用。

二、管理体制问题

城市雕塑建设属于公共事物,但它又是比较特殊的公共事物,城市雕塑要不要管,怎么管?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

(一)用什么机构、什么办法来管?

国外比较常见的是采用是由社会各方人士组成公共艺术委员会,从事城市雕塑项目确立、作者挑选、作品审查等工作。

我国的城市雕塑管理机构经历了几个阶段: 1992年7月28日,文化部办公厅、建设部办公厅发文,同意“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更名为“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

2002年7月9日,建设部发出通知,原由文化部和建设部公共承担的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指导职能改由建设部承担。城乡规划司具体负责全国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指导工作。

在地方,有的设有相应的机构,或放在文化部门,或放在规划建设部门。也有许多地方没有设立相应的机构,许多工作无法推进和开展。

1993年9月14日文化部、建设部发布《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

问题是,目前城市雕塑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办法并没有真正形成对城市雕塑建设的约束力,其作用和作用方式还在探索中。

(二)行政管理还是行业管理?

如果城市雕塑属于政府的行政管理,那就应该得到行政许可的授权。从目前的情况看,城市雕塑的管理部门与政府有关,但是又没有得到具体的行政授权和得到相应法规的支持。

因此,一些雕塑界人士主张强化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以保证城市雕塑健康有序的发展。

从目前改善政府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政府的行政管理在很多领域将退出,在没有行政许可法授权的情况下,城市雕塑的管理很可能转变成为行业管理,通过行业自律,来管理城市雕塑。行业管理如何管,如何真正管好,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三)行业标准与规范

与城市规划、建筑行业相比较,这些行业有国家法规的支持,在资质、招投标、取费、质量标准、验收、责任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行业标准与规范。

城市雕塑目前没有形成行业标准与规范。例如,使用铸铜、不锈钢、石头作为材料进行城市雕塑的加工,它的材质品级要求和加工质量标准就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加工取费的依据和难易程度判定等等都还是各自为政,自定标准。

也有人认为城市雕塑作为艺术行业,比较特殊,个性比较强,不能像建筑那样可以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例如,城市雕塑设计的取费标准,就很难像建筑那样订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其中千差万别。

三、经费来源问题

目前城市雕塑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比较复杂,大致有如下几种:

政府的财政经费开支;

企业出资建设,或赞助建设;

民间渠道募集资金。

国外城市雕塑建设主要依靠艺术百分比计划。即通过立法,从全部建设经费中,抽取一定比例用于环境艺术和城市雕塑的建设。在国外也有人把公共艺术叫做“百分比艺术”。

国外城市雕塑建设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艺术基金会制度。

中国在这两项主要建设资金来源方式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如何改善建设资金的状况,使城市雕塑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呼吁学习国外的艺术百分比计划。

艺术百分比的尝试,在中国遇到了反对意见:根据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此举增加了投资者的资金负担,不利于吸引投资。所以目前还没有一个地方正式尝试这一方法。

四、数量和质量问题

强调城市雕塑的质量,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如何看待城市雕塑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仍然不同的侧重点。

一些专家在强调质量的前提下,注重城市雕塑普惠和普及,他们认为城市雕塑行业的发展,应该有量的保障。提出了城市雕塑人均占有率的概念。他们认为,与其花做10件小雕塑的经费,建一座大雕塑;不如用同样的经费做10件小的雕塑,以此普惠大众,普及艺术。

《上海城市雕塑总体规划》提出在2008年以前建5000座雕塑的目标。有舆论认为这个指标是不是过高,规划人员的解释是,现在上海市有2000多座雕塑,但是大家还是反映看不到雕塑。上海市共有区域(不包括县域)面积5299.29平方公里,算下来一平方公里连一座还不到,不能算多。

与这种看法不同的是,近年来许多专家一直在呼吁城市雕塑应控制数量,强调“少而精”和“宁缺勿滥”,上海、北京等有关城市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统计出这样的数字:在已建成的城市雕塑中,好的占10%,劣质的城市垃圾占10%,平庸的占80%。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这些专家提出,城市雕塑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质量。

也有专家提出了城市雕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现有城市空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城市雕塑是百年大计,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和建设的空间。如果我们现在把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规划、建设满了;我们的子孙干什么?城市雕塑行业的未来如何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   中国   建设部   城市雕塑   百分比   经费   雕塑   说法   国外   焦点   艺术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