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之间:杨昌济的伦理世界及其对西方的认知

中西之间:杨昌济的伦理世界及其对西方的认知

伦理学一词来源于西方,源出http://wWw.LWlm.Com

希腊文ετησs,其涵义指风俗 、习惯 、性格等意思。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赋予其伦理的含义。由此,伦理学(Ethics)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探讨什么是道德上的善与恶、是与非,正当与错误,因此学术界又将之称为道德哲学。“伦理学问题关涉道德(Moral),关涉风尚(Sittliche),关涉有道德‘价值’,关涉被视为人的行为‘准则’(Richtschnur)和规范(Norm)的东西;最后,或者用一个最古老最朴实的字眼:善”。 一、伦理思想溯源

杨昌济出身于书香世家,受父亲的影响下,杨昌济从小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教育,他年仅七岁就入书馆发蒙,并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包括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著作。期间,杨昌济还深受曾国藩之濡染,涉猎《曾文正公全集》并有所获。

必须指出的是,杨昌济出生于1871年,距离太平天国失败(1864年)仅仅7年。晚清政府此时正步履维艰,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先生所处之时代,以国内论,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封建王朝行将崩溃之日,以世界论,是帝国资本主义挟其新兴势力,从西至东,猖狂侵略之时”。值此,中国近代进步知识分子不惜艰难困苦,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杨昌济“独居深念,默察世变,方计划己身之如何处世,国家之如何图存,而定一己救人之方针,努力躬行实践,方能无愧于所学”,潜身思考“以民为主,如何可以救民”的道理。

迫于时局的压力和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杨昌济吸收了王船山的经世思想和民族大义的政治主张,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王船山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民族主义思想演变成为抵抗外国侵略、富国强民的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因此,在杨昌济那里,“力行”指的是改造和变革人类社会、治国济世的伟大实践,“学问”指的是政治才能、政治修养和品质,把个人道德实践与社会政治实践结合起来,鼓励人们要积极投身于伟大社会变革中去。正是从这样的思想出发,杨昌济后来在日记中对曾国藩极尽赞美之能事:“曾文正谓经济之学,当以能树人能立法为主。余谓改良社会之物质生活,能为百年大计者,乃是真人才”。他对曾国藩每日视察营墙、亲自点卯查营、丈量战壕的务实作风称道不已,敬佩至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清政府积极推行、办学堂、派留学生等“新政”,令各省设立专款奖励留学。杨昌济就是在当时留日高潮中较早“公费”出国求学的人员之一。在谈到出国动机时他说:“余自弱冠,即有志于教育。值世局大变,万国交通,国内人士,争倡变法自强之议,采用东西洋各国成法,创兴学校,以图教育之普及。余以为处此时势,非有世界之智识,不足以任指导社会之责,于是出洋求学。”本着“求世界之智识”以“指导社会之责”的目的,杨昌济开始了他长达10余年的海外求学生涯。求学期间,他系统地研究了西方的哲学史、伦理学史以及当时流行的各种哲学流派及其思想,包括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英国哲学、法国哲学、德国哲学等,其中,对于伦理学中的各种主义,包括禁欲主义、快乐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利他主义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地考察和探讨。通过学习,他全面接受了西方的伦理思想,并在留洋归国后,潜心著述,撰写了《各种伦理主义之略述及概评》一文,专门对中外各种伦理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研究。

如前所述,杨昌济不仅深受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而且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他将中西各种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层次、多角度地对比和研究,并对中西伦理思想进行了一番批判和改造,逐步形成了自己中西结合的伦理思想。后来的历史证明,杨昌济的伦理思想流风所及,流播深远,后来问学于他的毛泽东、蔡和森、萧三等人都不约而同地受到了他的伦理思想的濡染。

二、杨昌济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阐说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濡染较深,杨昌济从立志、修身、齐家、为学等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进行了阐释:

其一,立志。杨昌济深受曾国藩的影响,其所著《论语类抄》中开篇第一章就是“立志”,“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生坠地后,即为五大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切之身,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有万不可逃之责任。若所属之国家濒子危亡,则尽责更难,负责更重,非有超世之识,盖世之气,不足以当此难局;非有百年远大之规画,百折不回之毅力,不能于社会有所建树。曾子弘毅二言,诚吾辈所当服膺也。”杨昌济尤其强调“立志”的重要意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王船山谓豪杰而不圣贤者有之矣,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论语》中如此等语言,可以见圣人之精神矣。道德教育,在于锻炼意志。人有强固之意志,始熊实现高尚之理想,养成善良之习惯,造就纯正之品性。意志之强者,对于己身,则能抑制情欲之横在,对于社会,则能抵抗权势之压迫。道德者,克己之连续,人生者,不断之竞争。有不可夺之志,则为无不成矣。”

立志者何?杨昌济认为应该立圣人之志,以身殉道,“古来殉道者,宁死而其志不可夺,反对之者,但能残虐其身体,不能羁束其灵魂。其志事虽暂挫于一时,而前仆后继,世界卒大受其影响。匹夫不可夺志,圣人之言可以兴矣”。显然,这里的道与古人说的君臣之道、三纲五常之道有本质区别,是“为社会谋利益”之道。

其二,修身。杨昌济在继承曾国藩思想的基础上将修身之道阐发为五字:“一曰恕,犯而不校,躬有厚而薄责于人;二曰介,不尽人之忠,不竭人之欢;三曰敬,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四曰浑(亦可曰下),沉默寡言,不议论人长短,不轻意发表意见;五曰诚,言而有信,无宿诺,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此五字可配仁义礼智信五字。”杨氏的修身之道契合中国传统文人的道德观。

“让”是杨昌济修身之道的主要内容。

临事让三分,而把住自己之七分,不把住则不能自立,且纵不义。偏于厚,亦君子之过也。至于人之言虽有百千,不闻可也;入之计虽有百干,不知可也。妄念多感触见闻,因记忆已往之事;一而二,二而三,逐念迁徒,不知其所终,不知其所起。今日方静坐,忽起妄念,既而觉之,逆推其所自,乃知其起念之申,由于闻声,然巳历过六七个念头矣。甚矣!人心之神速也。念念截断,时时纯一。教让。此一事宜申重开导,立论最宜和婉动人。能移子弟性情使笃厚,是第一等教法,教之本也,讲解经书,其用也,文艺末也。大怒动气,多言伤气,妄想耗气。妄念皆感触见闻,忽然而起,念又生念,忽然而迁,历十数重。人心之活,直是把捉不住。

其三,齐家。杨昌http://wWw.LWlm.Com

济一生困苦,幼年丧父,中青年时期就一人挑起一家生活的重担,既要赡养母亲,又要侍奉患有烟癖的兄长,还要供养自家妻子儿女。苦难的人生经历把杨昌济磨练成为一个“自守”、“奉人”、“修为”、“静身”的人,在生活伦理观上以克己奉人为原则,主张珍惜时间和生命,勤奋劳动,努力创造物质财富,坚决反对不劳而获,提倡节俭的生活态度,“视听言动,饮食衣服,思虑诵读,一切皆从俭约,使精神之用常有余地。慈忿窒砍,皆俭之事也”。俭以外,杨昌济还倡导“洁”,“家中之最不整洁者,莫如以此房之物杂之彼房,以成数之物分之数处。箱柜之中衣杂,书柜之上书杂,房屋之中椅桌杂,桌椅之上诸器杂,地坪之中农器杂、柴草杂,而家乃非家矣。欲除此弊,须立规条,令器各止其所,各聚其方,人各守其事,各用其物,庶耳目不淆,而手足省力。此亦于极小事求有恒工夫,看似琐细,而于勤敬静俭土夫均有大益。”

其四,为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强国。

吾国自败于日本之后,情见势绌,国人乃一挫其妄自尊大之见,而皇皇然谋所以自存。倡议变法者,咸归罪于科举制度之束缚思想,斫丧人才,以为治举业者疲精力于制艺、律赋、试贴、楷书之中,无暇更治实用之学,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故万事堕坏于冥昧之中,驯至四海困穷,一筹莫展。此无学之为害,彰明较著,虽有辩者,莫能为讳也。今者科举之废已久,如问国内之人,有学者较前多乎,抑铰前少乎?以言新学,游学海外者虽多,余亦其中之一人,固末敢侈言多才也。以言旧学,则更有风流歇绝之惧。拥有亚尔独一无二之大版图,人数号称四万万,而有学之如此其少,岂非其可忧惧之现象耶?夫士大夫不悦学,此闵马父(又称闵子马,春秋时鲁大夫)之所以叹周也。孟子曰:“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根据当时的现实,杨昌济提出首要学习的应该是科学。不过,杨昌济与康南海的重视物质科学(如理科、工科、农科、医科)不同,特别重视社会科学,即重义理之学,“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 清之末造,奖励西洋学生之学理科、工科、农科、医科者,而轻视西洋学者之习文科、法科者,前者补给官费,后者则否,盖亦崇尚物质科学之意。而不知前数科者固为重要,文科、法科其影响则更有大焉者,但患所派之非人,非此二科遂无研究之必要也。个人必有主义,国家必有时代精神。哲学者,社会进化之原动力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哲学思想,欲改造现在之时代为较为进步之时代,必先改造其哲学思想。吾国近来之变革虽甚为急激,而为国民之根本思想者,其实尚未有何等之变化。正如海面波涛汹涌,而海中之水依然平静。欲唤起国民之自觉,不得不有待于哲学之昌明。

三、杨昌济对西方伦理思想的认知

杨昌济以中学为体,在《各种伦理主义之略述及概评》一文中对西方伦理学思想进行批判:

其一,批判“禁欲主义”。禁欲主义早在希腊古代伦理思想中就已经存在。从古希腊的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到犬儒学派、斯多葛派、柏拉图以及新柏拉图学派都积极倡导禁欲主义。

杨昌济因早期受到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影响,在理和欲的关系问题上,也曾提出过“思量从欲苦,循理便是福”的主张。戊戌变法以后,由于他较多地受到王夫之、谭嗣同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后期接受西方伦理思想的洗礼后,他不再把理、欲绝对地割裂开来,相反,却更多地强调理和欲的一致和统一。在《各种伦理主义略述及概评》一文中,他对这种禁欲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他指出,在伦理学上及哲学上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禁欲主义,是把人欲当作罪恶的根源和原罪,认为只有抑制或消灭了欲望,人才会有道德,才会有善。人生之目的,就在于摆脱情欲和其它欲望的束缚,循理而行。控制和驾御嗜欲,是人生最主要的任务。人们要善于以仁义礼智之心,控制耳目口体之欲。在杨昌济看来,禁欲主义完全割裂了理性和感情的联系与统一,是违反人性本原的。他认为,禁欲主义对理性价值的承认,并以之控制感情的妄动,无可厚非。同时他也承认,禁欲主义“以理性抑压感情,决不为欲望若快乐之所动,此乃极反于人性之自然者也”。压制感情,毫不为欲望所感动,就是极端地违反了人性的本来面目,所以禁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违反人性、排斥人性的理论,是不可取的。

其二,批判“快乐主义”。快乐主义起源于古代希腊以亚里斯提卜为代表的昔尼克学派,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伊壁鸿鲁学派,是当时快乐主义的学派代表。快乐主义者认为:人应顺应感情的自然流露,以得最大的快乐,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理性的制约会给人带来痛苦,因而理性是多余的。人应该避苦求乐,达到人生的幸福。

杨昌济对快乐主义学派片面追求快乐的思想不能苟同,他认为人生最高的快乐乃是要树立高尚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唱快乐主义者,谓吾人一切行为之目的在于快乐,其实不然。吾人非毕生专欲求快乐者,乃求满足快乐以上之要求者也。吾人行为之目的,常在于行为之遂行(即活动)而不在快乐。”

一人之快乐,非必为他人之快乐,一人之苦痛,非必为他人之苦痛,故不能以快乐为道德的理想,不能以之为批评行为之标准。且感情之性质功摇不定,以快乐为目的而行动,则反不能得之。欲得快乐,不在于专心求之,而在于营快乐所由而生正当之活动,若此活动进行无滞,则快乐自然随之。若以快乐为目的,时时置之心中,则使人燥急以当事,不能履行一定之程序,遂至得与初所期望反对之结果,欲快乐而不得,反至以苦痛终,如此者谓之快乐主义之逆理。且快乐乃不待教而人思获之者,倘偶误一步,反足使人犯法律上并道德上之罪恶。 杨昌济辩证地看待格林之学说,他说:

人必有欲望,始有生活。人生者,欲望充足之进行也。若欲无欲望、无活动,则于生时不可期,惟于死时始可望。依道德之法则,调整统御种种之欲望,于是乎有道德。从来之伦理主义,其心理学的根据概不坚固。快乐主义以感情为自我,克己主义以理性为自我,皆视吾人自我之一面为其全体。然此主义,以自我为欲望之全系统,感情理性悉包含之,以全自我调和的活动为道德的生活之要件,能脱快乐主义之弊,又不陷于克己主义之弊,较为得其中正。

其四,对近世伦理学说的阐释。杨昌济将近世伦理学说分为三种:自然主义,绝对主义,人本主义。

杨昌济对人本主义的评价较高:

以人言人,自当立人之道。天地不与圣人同忧,圣人亦不与天地同不忧,故曰立命,曰造命。人为天地所生,而反以为功于天地,故尽人事者人之责任也。赫胥黎《天演论》谓人治常与天行抗,庭园修饰,声治之功也。草木荒芜,天行之状也。人治稍懈,则天行逞其势力,故人生者不断之竞争也。 同时,http://wWw.LWlm.Com

杨昌济对自然主义和绝对主义所引发的不良后果进行了批评,认为其如“好打麻雀牌,乃中国人一大弊害”,由此可能形成势利之思想、一夫多妻之思想、残忍之思想以及神怪之思想。就残忍之思想言之,“中国人本残忍不可名状,如衙门之用刑讯是也,而小说中亦多描此种惨酷情形,若以为施之恶人可快人意者。殊不知酷刑不可用;虽恶人亦人也,有罪服刑,足以蔽其辜矣,何可令之求死不得,大伤天地之和哉?即此足征中国人之好杀”;至于神怪之思想,儒家传统知识分子向来不语怪力乱神,杨昌济亦然,“中国人迷信本多,而小说亦往往铺叙神道之权力;好人落难多为神人救护,作者妄言,读者妄信,自欺欺人,即此足征中国人之好诞。子不语怪力乱神,说者谓为圣贤;对于小说家之态度,此种恶俗思想当扫荡而廓清之;其有关于国民之品性非浅鲜也”。 四、对杨昌济伦理思想的评价

杨昌济的伦理思想开启湖湘文化新一代学风,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考究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建立在民族主义基础上的伦理思想。杨昌济的伦理思想蕴含丰富的民族主义情感,其民族主义思想来源于王船山、谭嗣同的爱国主义思想。王船山主张民族至上,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说的民族指的是汉民族,他对满族入主中国是不满的,大肆宣扬大汉族主义。杨昌济根据新的时代变化,赞扬了王船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发展了其内容。他说:“王船山一生卓绝之处,在于主张民族主义,以汉族之受制于外来之民族为深耻极痛。此是船山之大节,吾辈所当知也。”然而,杨昌济认识到王船山狭隘民族主义的局限性,认为中华民族是由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组成的统一整体,各民族之间应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今者五族一家,船山所持狭义乏民族主义异不复如前日之重要(然对于复辟说则甚为重要)。然所谓外来民族如英、法、俄、德、美、日者,其压迫之甚,远过于汉族前日之所曾经验。故吾辈不得以五族一家,遂无须乎民族主义也……私心揣测,谓日人不怀好意,颇有继满洲人人主中国之思想。然中国之民族思想,已渐发达,非复前日之易与矣。

对于当时的世界时势,杨昌济看得很清楚,认为外强我弱,中华民族处于危机时刻,当前面临的主要敌人应该是英、法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主张以“合群为务”,共同抗击外侮。

其二,中西结合的伦理思想。杨昌济的伦理思想以中学为体,鼓吹立志、修身、齐家、为学,并对当时西方流行的伦理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扬弃。杨昌济极力提倡卢梭的契约思想,他认为:“契约非以破坏人生固有之平等及自由,实欲对于自肉体之不平等而生之不平均,建立道德上及法律上之平等也”。杨昌济指出:

契约之意曰:组成社会之各个人,同有权利,同从法则,既不侵害他人之权利,亦不使他人侵害自己之权利,故服从法律非屈服也。契约实各个人之保护者也,不过变生来固有自然之自由,为法律上之自由而已。未为契约以前,所谓自由之权者,乃对子无论何物,皆有权利之意。虽然如此,则亦可谓对于无论何物皆无权利。何则?他人对于一毋之物皆有权利,则己自不能有权利也。然以法律决定之权利、义务则决不如此。法律之命令、法律之束缚,决无屈服之意。法律之束缚所以为合理者,以其法律为受束缚之人所承认也,一切之人皆平等,皆自由。何以自由?因其依法律而分有平等之权也。国家必有主权者,而此主权者,即为人民自身政治上之权利,明基于自由意志之契约。

惟有“人人尊重自己之人格,又尊重他人之人格,始能有真平等、真自由,重人格而不重幸福,乃有道德之威严。此乃伦理学上正大之学说也”。

其三,志趣高雅、客观务实的伦理修养。杨昌济倡导的伦理思想并非仅仅局限于个人情感、认知的培养,而是以培养和提高个人的伦理修养作为起点,在此基础上服务于挽救国家民族之危亡。杨昌济提倡“真善”,他指出:

道德者,出于吾人内界之要求,详言之,则出于描写比现实更优之情态、而欲达到之之要求也。吾人行为之目的,乃善也,真善(即道德的善)非充足动物的有机体之需要之谓,真善非快乐。快乐乃一时的,不足为吾人究竟之目的。为究竟之目的者,不可不为恒久的。如此之目的,谓之理想的自我之实现。此乃各人完全充实夭赋之能力之义也,此吾人所以非必平生常向快乐,而往往不辞苦痛也。人达于此境地,则得自已充足而感快乐”。他主张“依道德之法则,调整统御种种之欲望,于是乎有道德。

他认为,要达到善,在于自我实现人生之价值,唯有如此,方才体现自我道德的实现。

其四,立足现实、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杨昌济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伦理思想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熟稔中国传统文化,上承程朱理学、王夫之的辩证思想、曾国藩的心性之学,下启毛泽东、蔡和森等一代新青年胸怀天下之壮志。他把“立志”和“修身”看成为成就大业的基本条件,强调“立志”和“修身”的重要性,视之为成就事业的根本立足点与基础。他倡导“知行合一”,讲究经世致用,注重道德外化。他对中西伦理思想进行深层的比较和批判式的研究,将中西方伦理思想进行整合和改造,既立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又积极地对西方伦理思想进行披沙拣金式地扬弃,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次有益的补充。因此,可以这样说,杨昌济的伦理思想介于中西之间,既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的底蕴,同时又深得西方伦理思想之精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西方文化   伦理   禁欲主义   目的   伦理学   民族主义   中西   认知   道德   主义   思想   人生   快乐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