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学专业生传统文化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美术学专业生传统文化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新世纪中国美术已面对着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与学术命题,这意味着新时期美术进入世界当代多元文化格局中对于民族艺术的自觉和民族艺术当代性以及民族艺术在世界文化格局中自主意识的构建。在这种大的文化环境下中国的美术教育应着力探索和研究中国开放的文化心态中对民族文虎精神的坚守与开拓。怎样认知与开拓传统文化是对高校带有师范性质的美术学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一个尤为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美术学;传统文化;缺失

中国传统绘画历经数千年已形成为独具鲜明民族特征的绘画体系。回顾历代卓越的艺术成就,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美术之所以在世界美术范畴中独树一帜,是因其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绘画语言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最充分和最集中的表现。从先秦时代到清代末期,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积累了极其珍贵的资源和经验,并不断发展完善,从而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绘画美学思想体系。然而,近代新文化运动,特别是“西学东渐”让中国人的文化意识逐渐转向了西方,中国传统文化对美术的作用也曾受到质疑。当前,在多元文化形式的冲击下,我们的美术教育仍然受到绘画风格转型、中国传统绘画意识淡化等一些问题的困扰,审美价值取向逐步出现偏差。新一代绘画者和有着继承优秀传统责任感的带有高校师范性质的美术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境况让人堪忧。通过对当前部分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实际调查发现,在美术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有关传统文化培养的问题。本文作如下分析和研讨。

一、以技法课程为例看美术学专业生传统文化培养上的缺失表现

1.轻学养,重技能。

美术学专业生大都将来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职业特性决定他们要学养与技能并重。所谓学养,即艺术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张璨作画主张是对艺术内在学养的最早阐释。绘画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单讲究技法,而且更重修养,要对画论、画史等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所谓“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绘画者的文化品格和艺术素质是作画的关键。然而今天的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绘画实践类课程占有较大比重,每类繁多的实践课程容易使学生沉迷于技巧训练或对绘画工具、材料性能进行新的分离组合,粗浅的追求绘画创作中出现的新肌理、新形式。当然学生对新形式的关注带有创新性的意识、有积极的一面,但一味创新只能把绘画推向假、大、空的方向。如:某些学生在国画基础课中出现抛开现成的笔墨、宣纸作为绘画工具,而运用一些脱离国画特质的材料进行作画;脱离绘画内容只想追求一种近似古人创造的干湿、墨韵磅礴的大写意气韵笔墨形式等等现象。这种现象恰恰说明部分学生过于看重技能而忽略学养修为。真正让作品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都是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作基础的,要如同前人只有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博采众长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艺术成就。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有先继承,才能谈创新。只有打下坚固的传统根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才能将优秀的中国艺术精髓传承下去。

2.轻画理,重表象。

画理即绘画的道理,是绘画内在规律的表现。从某种意义讲它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内在体现。然而,西方油画进入中国百年来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以当代多元文化形式的快速生成与发展,浮躁心理充斥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演变成快餐方式。于是,“外来的艺术形式给我们压抑太久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很快就形成欣赏群体并根植发展起来”。学生们更多地被西方绘画的多样造型方式、色彩和富有想象的艺术主张所吸引,对传统文化所体现的幽淡,儒雅的艺术气质已没有了顶礼膜拜的心态,对传统中国绘画的欣赏也逐渐漠视。坦然说,西方这种富于视觉化的绘画特征是具有温文尔雅绘画特点的中国画所不能及的。但是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其艺术本质却是偏重于精神性的文化内涵,这一特性决定学生要了解或欣赏中国绘画必需具备两个前提:较高的学养和闲适的心态。此特性与当下的社会环境快节奏明显不相适应。于是从绘画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结果上,都明显表现出因侧重追求画面视觉效果而忽视绘画的本质特征——精神性的文化内涵的倾向。这不仅是高校学生的绘画弊端,同时也是当今许多从事艺术创作者的一种病态。

3.轻笔趣、重匠型。

“画道之中,笔墨最为上",“文人之画不在蹊径,而在笔墨”,古人这些观点可说明笔墨意趣在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地位。而传统绘画中水墨写意画是集笔墨意趣大成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工具材料、制作程序以及技法语言上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特有的性质。也正因为笔墨的存在,才能使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有着迥然不同的审美趣味。当然,随着东西文化交融,西方艺术家在近代已体味到这一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绘画表现方法的妙处并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实践中。可以说,就当代绘画而言笔墨意趣是任何一种绘画形式的成功作品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如今,大多数学生在接受正规艺术教育时,是以素描、色彩等西方绘画方式入门的。大学一二年级依然是以“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为宗旨来指引专业学习的,课程设置也基本以素描、色彩等造型基础课程为主。当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创作知识时,脑子里出现的都是考究的造型、规矩的透视等等条规,而对笔墨的认识及运用、笔墨的内在文化精神却知之甚少。部分学生认为扎实的造型及细腻笔法才是绘画的一切,更有人甚至认为讲究笔墨精神是一种空洞的绘画方式,全然没有意识到笔墨精神在绘画中的核心作用。对传统绘画内涵理解得不够,往往导致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考虑最多的是人物造型的准确度、组织画面是否合乎常规等死问题,而不是把绘画的笔墨、意境、画面的趣味作为绘画创作的的重点来对待。

二、美术学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成因

1.回顾历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内学校都倡导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导学生。所谓的科学就是摈弃古老传统的教学方式。特别对于传统文化,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建议青年人“要少——或者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教师的教学方式完全吸收西方的教育模式。直至解放后,“前苏联的教学模式”成为大部分教师的理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代教育模式仍然以西方教学模式为主,传统教学方式为辅,给学生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对传统

文化的忽视,进而对传统文化的缺失。

2.对于名利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理是导致传统文化缺失的又一诱因。受后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画的绘画内容加入了大量现代的绘画元素。如:大胆用色;绘画内容不经过任何的掩饰等。这样的作品不但能在传统的中国画中出类拔萃,而且最能吸引中国画初学者的眼球。在他们的眼中,只要抓住这些现代的绘画元素,简直可以等同于找到光明的捷径,而不必再花太多的气力去学习传统。于是,走捷径、随大流、市场化,就成为引领部分“年轻画家"的绘画趋向。

3.从美术学课程内容及设置的现状看,由于过去一直沿袭前苏联教学体系,至今仍是以严格的科学程序训练学生摹写事物精确的能力,因而在课程及内容的整体学时上淡化了对传统文化的培养。正是基于此因限制了学生艺术品格和艺术修养的构建。现在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绘画创作明显带有功利、速成、偏重技术性等特征则是最好的例证。从师资情况看,执教美术专业的教师一般毕业于各艺术院校,虽有着过硬的专业基础和绘画技能,但相对缺少系统的教育理论,不太明确师范生的培养目的;在教学的课堂上,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也只局限于绘面技能水平的高低。对于传统文化的涉猎,学识修养培养只在口头上强调,而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付出努力。缺少绘画学养,必然影响到绘画的创作,这也是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直接原因。

三、针对以上现状及原因拟出解决对策

2005年国家教育部对高校美术学专业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对于新时期美术教育目标的转变,为体现“多才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我们可以采取整合相应的课程设置、调整专业教学思路等一系列措施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精选有关传统文化的专业必修课程及完善选修课。为了变被动的教学为主动的教学,教师应先从思想上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传统技法的学习,强调要学好现时代背景的美术,首先必须打好传统文化基础,其次才是美术技能;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上,应增加中国画教学课时,特别应开设《中国画欣赏》、《中国诗词欣赏》等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学修养的课程。另外,开设“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相关课程的选修对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3.巧用实践性教学环节。随着新时期美术教学的转变,实践性教学环节优显重要。可以在这一基础上精心调整实践环节,将部分传统文化培养的相关课程分离到实践性环节,即避免占用过多的必修课时间,又能保证实践性环节中传统文化进一步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中加强传统文化意识,发扬中国绘画优秀的传统。同时,教师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纳入到各方向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

四、结语

经济是影响文化的首要因素,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友人争相学习、研读的对象。“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相继开设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样的环境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状态。国人了解传统、继承传统,才能在自身有限的能力下,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美术专业师生应多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交流活动,或深入学习辉煌的中国文化艺术典籍,从而对传统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更多的自信心。这对于解决传统文化缺失问题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2] 曹玉林《当代中国画体格转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3] 《美术教育展望》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帅民风 张艺兵《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与思考——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论文集》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2.

[5] 曹意强 范景中《20世纪中国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   美术   学养   专业   成因   笔墨   缺失   中国   传统   艺术   文化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