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阈下我国社会体育的特征及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我国社会体育反映了中国五千余年文化积淀,不仅与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现代竞技体育文化有质的差别,而且与西方的社会体育相比,也有其鲜明的文化特征。 中国体育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目标是修身、养性,主张是内外俱练、神形兼顾、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统一的原则。中国体育文化更具有业余的性质,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都具有极强的适应性。[1]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速的国际文化背景下,从文化角度分析研究我国社会体育的文化特征,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体育的文化自信,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

1 自然养生积极的体育保健养生观念

将体育作为通达健康长寿的养生之道,极具中国特色。我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已经历史悠久,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基本形成了养生理论。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运动保健养生意识已深深影响达到广大群众的生活方式。例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一类的民间谚语即使并不一定完全科学,但很好说明了运动和保健养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研究表明,适度强度的体育运动可刺激和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而高强度运动却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2]一个精力充沛、精神矍铄、步履稳健的老者,其身体在公共场所接受公众目光的洗礼,真令个人自豪、他人羡慕。如果问其养生之道,老者在诸多密诀中,必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可缺少:锻炼身体。

2 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意识

恩格斯曾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问题时,不是把天人关系简单对立起来,而是在力求寻找二者内在联系的同时,把天人视作同源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就是这种和谐关系的精辟诠释。我国传统体育所表现出来的天人合一思想比比皆是。体育锻炼中,绿色的风景,清新的空气,旺盛的人气,使人们获得了一种超脱,一种陶醉,身心从生产性的劳动或担负责任的其它活动中解脱出来,人的生存本质得以彰显。我国社会体育亲近自然环境的文化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平衡有序的认识。这是一种绿色体育、生态体育,也是社会体育所表现出科学发展观。

3 自然消费 罢奢崇俭的消费理念

我国绝大多数的体育参与者,仍然会选择在公共的和自然的环境进行自然性的身体锻炼与消费。即便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也会以自然性体育消费为主,究其原因在于黜奢崇俭的传统生活方式深深地融入我国群众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在环境优美的室外空旷地进行体育锻炼,能激发活动者的愉悦,况且室外的空气和气氛要比健身房灯室内的空气和气氛好得多。因此,自然消费折射和浓缩了现代人体育心理和现代社会的体育生活化走向。

从另一角度而言,消费主义在开始在中国泛滥,体育消费市场在我国迅速成长。消费文化的休闲化、时尚化和符号化,已经渗透到社会体育的多个消费领域。在美国,每4万人拥有1家健身房,有4 000万人在跑步机上流汗。在香港每25 000人拥有一家健身房,每天有近30万人活跃在健身房里。[4]我国社会体育的自然消费观,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一种积极的、巨大的贡献。

4 自然组织 有利于社会和谐的草根群体

中国人比较含蓄和内向,一个老太太决然不会在大庭广众中扭秧歌,但多个老人集结在一起,就敢于在广场公园中扭起来,而且扭得十分投入和开心。常年累月的在一起进行身体锻炼,抚平了人间的许多隔膜,人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相互关心,相互倾诉心声,相互慰藉心灵。他们之间有的成了挚友,有的成了忘年之交,每天与老朋友聚集在公园广场一起锻炼,已成为许多中老年人的一种精神皈依。在中国城镇涌现了许多由草根体育群体和团队组织扩展而成的社会体育组织,显示了自然组织逐步规范化的趋势。

5 自然承传社会体育传播的重要方式

承传一词的意思是继承并使流传下去(《现代汉语词典》)。在漫长的农耕社会,我国体育是依靠家族和师徒相传、世代相袭而一路走来的。这是一种不依靠学校和教案的自然传承体制,它与社会体育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普及面较小、以及社会体育以提高体能和保健养生为宗旨的目的性相关联。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体育教育得以较快发展,群众体育发生了较大改变,青少年通过学校体育教学获得了西方体育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我国群众体育中,自然的传承形式依然占主体地位。究其原因:首先,群众体育的娱乐、休闲的属性,使得体育参加在获得并体会到体育的愉悦。其次,我国民间的太极拳、太极剑等体育活动仍然以自然传承为主要方式。最后,广场舞、滑板等因流行文化产生的体育项目基本上多以自然方式发展。

体育的自然承传,有利也有弊。其利为成本低廉而且便捷。其弊为:一是自然承传在技术上很难做到规范和统一,这是我国传统武术中各种门派和流派繁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自然承传这种农业社会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体育快速发展的要求。三是自然承传不能担当起我国传统体育走向世界的重任。虽然有上述弊端,自然承传不仅作为社会体育传播方式的文化特征而广泛存在,并且因其在现实中广泛存在而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趋利避害。

6 我国社会体育的文化自信

全球化趋势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巨大潮流。中国体育文化涌入这股潮流,又不疏离自己的文化本源,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首先,坚持主体性的文化意识。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一种文化形态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最持久动力,莫过于体现该文化的内在精神及其个性。[5]坚持主体性的文化意识就要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6]在发展社会体育文化时不忘记自我,不丢弃传统,要把我国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本体化的文化形态,赋予主体的地位,使我国社会体育具有自身的自律性、独特性、自觉性的文化属性,凸显我国社会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只有如此,打上中华文明烙印的中国社会体育文化才能健康发展,并促进世界体育文化生态多元化。

其次,保持开放的文化胸襟。以学习西方为主的体育现代化历程,使中国体育迅速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逐步融入到世界体育大家庭中,成为国际体育舞台上重要的一员。我国社会体育无论在形式上和文化上都已经摆脱了自身的历史包袱,达到与世界上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在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汲取了世界的优秀文化后,我国社会体育文化一定会在保持自己鲜明特色的同时,以璀璨夺目的形象和深刻邃密的内涵,屹立于世界社会体育之林。

最后,永葆鲜活的文化生命。我国社会体育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历史阶段中,基本上是自在的体育文化,是以传统、习惯、经验、情感等自在的因素构成的体育文化,是在身体活动中自在自发的体育文化形态,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历史意识也不是外在的、灌输的,与自觉或自为的体育文化相比,具有惰性和稳定性,更谈不上鲜活性。自觉的体育文化是通过承传、理论、系统化的规范,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和左右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因而能够永葆其鲜活性。在这方面,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体育科学工作者,应该担负更大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   我国   社会   体育   文化   天人   中国   自信   特征   意识   传统   自然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