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及处理

英美文学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及处理

一 英美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分析

每个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都会受到当地生活习俗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也会体现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的民族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而这些文化虽然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但是差异也无法避免,所以,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汉语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由于受到地域、社会历史以及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了巨大的差距,这些 差距主要体现为文化相含、文化相斥和文化相缺三种形式。

1 文化相含

文化相含主要体现为本民族文化环境下某些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大于或者小于外民族文化环境中某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可能出现优势有时大于、有时小于的情况。比如在对亲属的称谓上,中华民族文化下对父亲和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孩子可以分为堂姐、堂兄、表姐、表兄等,但是这些内容在英语文化中用一个“cousin”就可以涵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视亲情和血缘,而英语国家的亲属关系则比较松散。面对这种现象,译者在英美文学翻译对个别词汇的翻译只能以语境为根据来进行判断。

2 文化相斥

文化相斥是指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的语言表现所代表的深层意义具有差异或者存在矛盾的情况,文化相斥主要是因为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生态环境背景和思维方式所引起的。如将“猫(cat)”作为例子,在《乱世佳人》中有着这样一句话为:“And I suppose she'll tell all the boys,the old cat.”这里的cat一般是英语文化中对心地恶毒、喜欢说些闲言碎语的女人所作出的比喻,而在汉语文化中的cat所比喻下的人一般都比较可爱、伶俐,带有亲昵的感情。如果将这句话进行直译则是:“我猜她会告诉所有男人的,这只老猫。”这种翻译更加忠于原文,但是在陈译本的翻译中,这句话通过归化方法的运用被翻译为:“我料想她会告诉所有的男人的,这个老恶婆婆。”虽然这种翻译效果难以避免地丧失了一些英语文化特色,但是却适应了读者习惯接受的表达方式。

3 文化相缺

每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中都存在一些具有特色的内容,而这些独特的内容对于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而言就是一种文化空白,也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文化相缺现象的产生。在《乱世佳人》中有很多文化相缺现象的体现,如宗教文化和希腊文化等,这些东西对于不熟悉他们的中国读者来说就是一片文化空白,如《乱世佳人》中的瑞特将自己比作Ishmael:“At least,he had friends who took him in,whereas I was Ishmael.”Ishmael作为《圣经》中出现的人物并不被大多数中国读者所熟悉,针对这种情况,陈译本对这句话采取了直译的形式并进行了加注,陈译本中的Ishmael译为“以实玛利”,并在标注中对“以实玛利”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这种做法对帮助中国读者对这句话做出理解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 英美文化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

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英美文学翻译既是进行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又是进行文化转换的过程。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具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给翻译工作制造了很大的阻碍,而探寻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并较好地处理这些文化差异应当是翻译者在翻译工作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当前翻译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翻译策略可以分为异化法与归化法两大类。简单来说,异化法指的是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接受作者的文化与语言习惯并引导作者对这些文化和语言习惯做出了解和认知;归化法就是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外民族作品按照本民族文化和语言习惯进行翻译。从文学翻译的功能和目的来看,在文学翻译中运用异化法是对文化差异进行处理的最佳方法与策略,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对源语文化进行传播并对目标语文化进行丰富。异化法下翻译的英美文学作品能够保持着英美的异域风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这些文学作品的写作特点以及民族特色。鲁迅先生曾经在归化法和异化法选择的问题上这样说道:“世界上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神离合,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美文学翻译中的异化法能够在让读者了解异国风情和异国语言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人民的互相了解,对推动文化的交流以及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异化翻译策略的这一优势符合当前世界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和广泛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异化法翻译的英美文学作品保留了英美民族文化以及民族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而这些东西能够有效地调动起中国读者阅读译作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读者通过阅读译作来探寻作品原著中的新鲜感和异域性的心理需求,而如果使用归化法翻译文学作品,这些异国独特的文化因素就会被剔除,读者的这种需求也自然得不到满足。在认识到英美文学翻译工作使用异化法的优势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在翻译工作中要避免走极端,如果在翻译工作中面对的翻译对象与本民族文化以及语言表达习惯存在过大差异,甚至读者很难吸收和接受这种文化和语言表达习惯,那么翻译者就必须通过归化法的运用将作品中体现出的内涵尽量用目标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传达出来,否则,这种翻译将是徒劳无功的。

总之,在英美文学翻译中,处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方法体现为归化法和异化法两种,异化法的使用在源语文化传播和目标语文化丰富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随着全球文化交流需求的加强,异化法在英美文学翻译中的意义也会更加凸显。但是,为了实现英美文学作品能够真正有效地发挥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目的,必须以我国读者对作品的了解和喜爱为前提,所以在英美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有必要将归化法作为翻译工作的补充,从而做到在保持英美文学作品自身风姿的基础上,保证译本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三 《乱世佳人》译本中对文化差异的处理

陈译本的《乱世佳人》中对文化差异的处理主要体现在对生态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等差异的处理方面,本部分将对陈译本的《乱世佳人》在以上生态文化以及语言文化两种文化差异方面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生态文化是指某个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中所形成的特色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会使不同的民族在对待同一种现象或者事物时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联想。如在对待猫头鹰的态度上,中国文化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物,而英语文化体系下的猫头鹰却可以当做智慧的化身。陈译本的《乱世佳人》为了在传达异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让读者接受和理解作品,对生态文化差异的处理运用了直译、直译加注、意义、替换和省略几种处理手法。

1 直译:“But hideous rumors fled uo and down the quiet streets like darting bat.”在陈译本中被译作“然而可怕的传闻还是像东冲西撞的蝙蝠一样在静悄悄的街上到处乱飞。”蝙蝠在中华文化中具有象征吉祥的意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象征着恐怖和神秘,虽然如此,因为原著已经对气氛进行了渲染,所以通过直译,作者也可以感受到此处的“蝙蝠”所传达的意义。

2 直译加注:“Something,someone has made you realize that the unfortunate Mr.Wilkes is too largea mouthful of Dead Sea fruit for even you to chew.”这句话中的“Dead Sea fruit”被译为“死海果子”,同时译者对死海果子做出标注。这个词是英语中的习语,与中国文化中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相似,译者通过直译加注的方法可以将原著中的文化内涵忠实地向中国读者进行传达,同时又消除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障碍。

3 意译:上文中提到的将“cat”翻译成“老恶婆”的翻译方法就是意译的直接体现,译者直接将原文中“cat”所代表的含义翻译过来,虽然原文中的比喻被隐去,但是却更加有助于读者对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做出理解。

4 替换:“elephants roost in tree”,在陈译本中被翻译为“西天出太阳”。如果进行直译的话,那么这句话应该是“大象栖息在树上”,虽然与“西天出太阳”所代表的意思一样是不可思议、无法实现,但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个比喻却难免生涩,对于这种通过直译难以被读者接受的句子使用替换的方法来表达原文内涵,能够避免读者的误解和迷惑。

美文学翻译的过程也是将一部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用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英美文学翻译中对语言文化差异的处理直接关系着作品翻译的成败。陈译本的《乱世佳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处理可以从人名翻译、地名翻译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人的名字是社会成员的标记和符号,名字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同时也具有着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通过名字可以对一个民族的宗教、历史、习俗、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伦理观等多方面的民族文化信息作出侧面反映。陈译本的《乱世佳人》在对人名翻译方面所使用的方法是音译,虽然在音译的过程中对中国取名方面的习惯和文化作出了考虑,如在女性姓名上使用了妮、丽等,在男性姓名上使用了礼、德、特等,但是全部音译的翻译方法也难免形成了文化亏损,影响了名字内涵的传达,如原著中的Honey Wilkes,陈译本中翻译为“霍妮·韦尔克斯”,虽然陈译本为了作出文化补偿而通过加注的方式指出了Honey的原意为“蜜”,此处代表嘴甜和热情,但是却是去了原著中原有的趣味,由此可见,在进行人名翻译的过程中不应墨守成规而采用一律音译的方式,虽然音译为最基本的人名翻译方法,但是当姓名中有着独特的内涵并且容易被读者接受和理解,最好采用意译的作法或者做到音译和意译的结合;每个民族的地名都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宗教信仰和民俗等,地名本身所有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应当被重视。在地名的翻译中,陈译本的翻译方法仍旧是音译,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词语也十分贴切原著中的发音,并且有意避开了容易引发错误联想的中国地名标示词,这种手段虽然并不容易被不熟悉英美文化的读者所接受,但是却可以让读者根据作品内容对地名做出判断,而不至于使读者通过翻译过来的地名产生认知上的混乱和失误,这对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与理解英美文化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翻译地名的过程中,音译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在音译过程中,要精良地不使用能够引起读者联想的词汇。

通过对陈译本《乱世佳人》中生态文化差异和语言文化差异处理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陈译本在对待文化差异处理的问题上,使用了异化归化结合而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在传达出作品原著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充分地考虑到了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但是在一些如人名翻译方面的文化差异处理中仍旧需要作出一些改进。

四 结语

总之,不同民族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在英美文学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主要体现为归化和异化两类,在文化翻译工作中,要根据文化差异的具体情况以及当前读者对外民族文化的接受程度来对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进行选择,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结合能够对英美文学翻译质量起到明显的提高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西方文化   文化差异   中东   乱世佳人   译本   文学   民族文化   读者   民族   语言   方法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