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探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沧桑,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文化中的美学意向、道德自律都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多现实的契合点。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比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蕴含了很多关于人生追求、国家观念、社会责任的精神内涵,具有贴近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契合民族共同体利益,呼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精神的特点,对树立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水平。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其中很多思想内涵可以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比如儒家思想的仁,老子的行不言之教等,对于当下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方针,各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深化。但是纵观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仍旧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就业导向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面临尴尬境地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解决就业难问题,高校普遍将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的就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提升上,第二课堂教育也更多强调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学生本人也自然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了选修第二专业、考取各级各类资格证书、参加企业实习实践等活动,导致师生双方都无暇顾及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工作面临思想重视,行动欠缺的尴尬境地。

2、多元文化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欠缺吸引力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新媒体崛起所带来的信息交互和裂变,让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表达空间更宽广,但同时也面临着价值虚无和割裂传统的危险。而当前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普遍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教育内容偏于政治性和说教性,教育方式单一,无法适应塑造和维系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认同的需要。

3、速成思维引导下,传统文化的教育信心动摇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时代的到来,不止带来了信息冲击,也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氛围中,凡事求速成的风气不止在青年群体中弥漫,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但是,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短期效果并不明显,追求文化速成势必导致工作欠缺系统性,一旦短期达不到预定效果,便会极大的打击教育工作者的施教信心和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加之目前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专业人才稀缺,没有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骨干,使本就难见成效的传统文化教育变得更为困难。

三、基于目标驱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模式探索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该调查揭示出目标对个体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和驱动作用。本文将目标对个体成长的这种导向和驱动作用称为目标驱动力,该驱动力作用于个体时表现为过程中的指引和过程后的激励,即明确的目标指引行动方向,使行动更具针对性,个体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逐渐向既定目标靠近,而既定目标的完成又反过来激励个体信心的提升,使个体更加勇于制定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从而推动下一个目标驱动循环的开始。目标驱动的各个阶段,需要外力给予干预,以确保循环有效持续的进行(图1)。

1、将传统文化教育融于学生成长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就业竞争刺激下,大学生更多的关注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在设置就业目标方面也更为关注,就业目标对个体成长的驱动力也更为明显,因此,高校应该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学生个人就业目标中。高校可以通过课程启蒙,兴趣辅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学习对个体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进而自觉的将传统文化融入个人就业目标中,激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力。

2、多维文化空间协同辅导,提升教育吸引力

目标确定到合格阶段,既需要学生个体的自我努力,也需要高校给予外力干预,确保目标驱动的良性运转。

首先,巩固课堂文化空间建设,提升传统文化理论修养。一方面,丰富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基础上,通过开设选修、必修等课程,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改革传统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以更具视听体验效果的授课方式,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此外任课教师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引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透彻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学习理解,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内化为自己日常言行的规范,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其次,丰富校园文化空间建设,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育人氛围。校园文化不止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品位,更是传播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帮助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递文化知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开展活动时应将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借由主题活动,实践服务,参观调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此外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的思想内涵,以各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最后,占领网络文化空间,以新技术推进传统文化发展。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一个新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空间传播迅速,覆盖面广,交互性强的特点,积极探索网络文化空间建设。比如开通传统文化专栏,定期发布传统文化小常识,交流传统文化学习体会等。在构筑网络文化空间时需注意,第一,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及时过滤、删除有害信息,营造清明的网络环境。第二,要注重发掘学生中的网络领袖,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网络队伍。第三,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传统文化传播体系。

需要注意,三個文化空间的建设应该是相互统一,互为补充的,每个空间内部的教育内容设置和活动方式选择要紧密契合学生的成长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更为广泛的传统文化弘扬体系。

3、夯实队伍建设,以高文化底蕴思政队伍做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校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其工作素养和文化底蕴。首先要转变思维,杜绝急功近利思想,坚定传统文化教育信心,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其次要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立足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最后,坚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工作方针,将学生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化被动灌输为主动的学习体验,不断提升教育工作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   中华   高校   优秀   文化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个体   传统   目标   模式   文化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