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军事航天技术发展动向及对未来作战的影响

1 军事航天技术发展动向

按照作用的不同,军事航天技术包括进入空间装备技术、利用空间装备技术和控制空间装备技术。进入空间装备技术和利用空间装备技术已广泛应用与军事领域,且性能不断提升,控制空间装备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以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

1.1 进入空间装备技术向系列化、快速化方向发展

系列化、组合化成为火箭发展的重点方向,将有效提升其多任务适应能力。未来的运载火箭将通过不同发动机的组合,实现运载火箭的通用化,运载能力的系列化。美国提出的改进型一次性运载火箭(EELV)将形成包括小型、中型、重型在内的具有不同运载能力的一次性运载火箭系列,可执行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发射任务。美国在EELV 计划下研制的宇宙神-5运载火箭有3个系列,10 余种型号,可提供4~13 吨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

快速、机动发射成为火箭发展的重要方向,将有效提升空间系统的快速重构与恢复能力。当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研发新一代快速、机动、廉价、可靠的小型运载工具,进一步缩短发射准备周期,降低发射成本。美国在力量运用与从本土发射计划中提出,快速响应火箭应能在24小时内将有效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2011 年,DARPA 启动空射辅助空间进出(ALASA)快速响应空中发射运载火箭项目,目标是在接到卫星发射通知后一天内完成发射,并通过将整个发射流程转为自动化降低成本。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备受重视,将有效降低进入空间成本并提高快速响应能力。2010 年4 月,美国空军制定出下一代可复用助推器系统架构,提出发展两种构型的可复用助推器。可复用助推器的寿命可达100 次,发动机寿命10 次。2011 年12 月,美空军授出3 份合同,在可重复使用助推级系统飞行与地面试验计划中进行系统设计、制造和试验,使完全可重复使用第一级推进系统技术成熟化[2]。2011 年,欧洲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发展计划,过渡试验飞行器完成关键设计。

1.2 利用空间装备技术向高精度、高时效性、大容量、抗干扰方向发展

侦察卫星向高分辨率、全天候、全天时方向发展。成像侦察卫星在从静态成像向动目标探测拓展,从单纯执行侦察任务向侦察与监视任务兼顾过渡。提高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成为成像侦察卫星永恒的目标。此外,未来的侦察卫星还将加强各种遥感器的综合利用,或是在一颗卫星上搭载几种遥感器,或是将几种单一类型的遥感卫星组成卫星星座系统,增强卫星的综合侦察能力。

预警卫星向提高预警时效和加强探测、识别、跟踪能力方向发展。当前,美国正在发展天基红外系统(SBIRS)以替代现役的国防支援计划(DSP)卫星。相比DSP,SBIRS 能使导弹发射告警信息传递给地面部队的时间由40~50 秒减少到10~20 秒,使来袭导弹发射点定位精度由5 千米提高到1 千米,显著缩短对所观测地区目标的反应时间,扩展跟踪范围和提高卫星预警的时效和精度。2011 年5 月,SBIRS 的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导弹预警卫星成功发射,6 月传回首张红外图像,预计18 个月后正式承担导弹预警任务。俄罗斯正在研制新一代集中空间系统(EKS)预警卫星,将使俄罗斯具备全天时监视、跟踪美国及欧洲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术导弹发射的能力。

通信卫星向高数据率、大容量和抗干扰方向发展。近年来,美国相继发展了宽带全球卫星通信(WGS)卫星、先进极高频(AEHF)和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等军用通信卫星,使卫星通信最高数据传输率从伊拉克战争时的3.2 吉比特/秒提高到10 15 吉比特/秒。2012 年1 月,美国第四颗宽带全球卫星通信成功发射,其通信容量高达3.6Gbps[4],是现役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星座的30 倍。2011 年10 月,美国第三代受保护军事通信卫星系统先进极高频-1 进入预定轨道并开始在轨测试,将替代现役军事星(Milstar)系统。先进极高频卫星采用相控阵天线、星上处理、星间链路和先进的扩展数据率波形,不仅大幅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容量,而且可以实现跨频通信。2012 年2 月,美国新一代窄带战术卫星通信系统移动用户目标系统的首颗卫星成功发射[6],可提供16 倍于现役特高频后继(UFO)卫星的语音、视频和数据通信能力。未来,美国计划发展的转型卫星通信(TSAT)系统将使美国的卫星通信数据传输速率达到20 40 吉比特/秒。

导航卫星向高精度、抗干扰和长寿命的方向发展。未来,导航定位卫星的寿命将显著增强,具备较强的抗干扰、抗打击能力,军用定位、定时精度将达到米级和纳秒级,服务范围覆盖全球地面、空中以及部分空间区域。美国正在发展的GPS Ⅲ卫星寿命达30 年,信号发射功率较GPSⅡ卫星提高100 倍,信号增强20 分贝,抗干扰能力显著增强,其导航水平定位精度可达到20 50 厘米,垂直精度可达到1 米。俄罗斯的格罗纳斯-K 卫星的水平定位精度5 米,设计寿命10 年~12 年。

1.3 控制空间装备技术向天地结合、软硬结合、综合化方向发展

空间态势感知装备技术向天地结合、高精度、高时效方向发展。主要国家在继续完善地基空间态势感知系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天基空间态势感知系统,提高空间态势感知的精度和时效性。2011 年2 月,美国DARPA 的空间监视望远镜(SST)开始试运行,经过校准后移交空军,实现对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目标宽视场跟踪,显著提升现有地基空间态势感知能力。2010 年9 月,美国天基空间监视系统(SBSS)首颗卫星成功发射。2011 年3 月,其控制权移交第一空间运行中队,具备初始运行能力。SBSS 正式建成后由5 颗卫星组成,可以保证任意时刻都有1 颗卫星能完整地观测到整个地球同步轨道。SBSS 可精确跟踪空间驻留目标以及大于10 厘米的空间碎片,形成空间目标数据库,将使美国对空间目标编目的更新周期由现在的7 天缩短为2 天。

进攻性空间对抗装备技术向软硬结合方向发展。硬杀伤反卫能对目标卫星产生不可恢复的破坏,使用效果好、但后续影响大,将主要作为战略威慑手段使用;软杀伤反卫武器使用效果可控,将在局部冲突和小规模作战中广泛使用。近年来,硬杀伤反卫技术和软杀伤反卫技术都快速发展,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2008年,美国成功进行动能反卫演示验证试验,其动能反卫初步具备实战能力。美国软杀伤反卫武器已公开装备部队。2004 年,美国公开部署了三套用于干扰卫星通信的反卫星通信系统(CCS),具备Ku 频段以下反卫星能力;之后,又部署了两套能力更强的第二代系统,干扰频段扩展到毫米波Ka 频段。

防御性空间对抗装备技术向综合化、主被动结合方向发展。综合天基、地基手段的空间攻击探测系统取得重要进展。2011 年7 月,美国开始建设快速攻击识别、探测与报告系统(RAIDRS)的首个基地,计划到2013 年建成全部5 个基地。RAIDRS 是一个由地基传感器、信息处理系统、报告体系组成的全球网络,用以探测、识别空间系统受到的攻击,判断攻击性质,进行干扰源定位,为部队采取相应措施提供决策支持。抗定向能软硬杀伤、机动规避和隐身、微小型化和星簇化等多种手段进一步集成,形成主被动结合、多个防护层次的综合化空间攻击防护体系。美国的锁眼-12 卫星安装抗激光软摧毁的眼睑系统,能够实施被动防护。长曲棍球卫星具有较强的机动变轨能力,能够进行主动防护。空间攻击恢复向应急响应、在轨服务、冗余抗毁方向发展。2011 年6 月,美国成功发射作战响应空间(ORS)计划中的战术星-4 试验卫星和作战响应空间-1(ORS-1)卫星,验证了应急响应能力。2007年进行的轨道快车实验,验证了在轨服务能力。当前,美国正在推进凤凰(Phoenix),发展对地球静止轨道非合作目标的检测、饶飞、捕获、维修和变轨等多项关键技术,形成对卫星的在轨捕获和操控能力。

2 军事航天技术发展应用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2.1 进入空间装备技术的系列化、快速化发展,将显著提高进入空间的灵活性、经济性,满足未来作战对空间能力快速多变的需求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对空间能力的需求也在快速变化。进入空间装备技术的系列化、快速化发展,将显著提升进入空间的灵活性和经济性,满足未来作战对空间能力快速多变的需求。在作战前的准备阶段,利用进入空间装备可快速发射所需的空间系统,实现军事航天能力的快速重构,适应不同作战对军事航天能力的不同需求。在作战中,利用快速发射火箭,可对受损的空间系统进行快速补充,实现军事航天能力的快速恢复。

2.2 利用空间装备技术性能及安全性的提升,将显著增强空间信息支援能力,实现空间能力的战术应用军事航天在作战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与分发等为联合作战提供信息支援。高分辨率、全天候、全天时的侦察卫星技术,高预警时效与高探测、识别、跟踪精度的预警卫星技术,高速、大容量和抗干扰的通信卫星技术,高精度、抗干扰的导航卫星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强化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与分发和时空基准的信息优势,将发现-定位-跟踪-瞄准-打击-评估这一杀伤链无缝集成,实现在适当的时间与适当的地点,将适当的信息以适当的形式传递给适当的接受者,形成决策优势,为获得行动优势奠定基础,提升联合作战能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2.3 控制空间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推动空间武器化进程,催生新的作战空间和作战样式技术是武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控制空间装备技术的发展,将推动空间武器化进程,催生新的作战空间和作战样式。天基空间态势感知技术,新型地基空间态势感知技术的发展,将显著提升空间态势感知的精度和时效性,为空间对抗提供目标指示。动能反卫武器技术、高能激光反卫武器技术和空间电子战技术等空间进攻技术,以及空间攻击探测、防护和恢复等空间防御技术的发展,将使空间对抗成为可能。控制空间装备技术的发展,将使空间成为继陆海空之后的第四个战场,使空间对抗和天对地打击成为新的作战模式。

3 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军事航天已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体系,具备较高的技术性能,有效支撑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但还不能完全满足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进一步强化空间意识,加快空间对抗技术发展,提升维护空间安全能力,确保我国战略利益不断向空间拓展,是我国当前的迫切任务。

3.1 瞄准军事应用需求,加强军事航天技术与应用协调发展

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军事应用,以军事应用牵引技术发展,是航天大国军事发展航天技术的普遍规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军事航天技术已具有较好的基础,具有初步规模化应用的条件。另一方面,加强应用是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牵引军事航天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应统筹考虑技术发展与应用,在积极跟踪世界军事航天技术最新发展动向发展我国军事航天技术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我国军事航天应用,通过应用发现需求与差距,为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指引方向。

3.2 着眼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强前沿新兴军事航天技术探索

前沿新兴技术通过原理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颠覆性换代,能够实现性能上的跨越式提升,加强前沿新兴技术研究是技术落后国家赶超技术先进国家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军事航天的整体能力与军事航天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既要着眼于当前面临的瓶颈问题,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加大集智攻关,努力掌握一批具有全局性和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更要着眼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前沿新兴军事航天技术探索,力争在军事航天的新概念、新机理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实现军事航天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3.3 坚持军民融合,走中国特色的军事航天技术发展道路

航天技术具有鲜明的军民两用性,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走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民用航天力量,推动军事航天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的民用航天技术已具备较强的实力,储备了大量人才与技术,要将军事航天技术植根于民用航天发展之中,加快民用航天人才与技术向军事航天转移,着力提高民用航天力量为军事航天技术发展服务的能力。此外,还应注重通过民用航天活动,发展、验证军事航天技术,特别是控制空间装备技术,避免直接发展可能带来的政治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论文   工学论文   其他工学论文   作战   航天   军事   美国   动向   技术发展   能力   装备   快速   未来   系统   技术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