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族鄂貌图诗歌分析其思想的矛盾性

清代满族第一位用汉文书写的诗人鄂貌图,其诗歌反映出思想的矛盾性:征战带给他无数荣誉,在凯歌频传的兴奋中,他却不时否定战争的意义;这种悖论导致他思乡之情欲深,归隐之志愈加坚定;他学习汉族文学文化,达到手不释卷,昼夜攻读的程度,却又融入了自己的身份经历和民族情感,使自己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感染和激励着无数将士浴血奋战,披荆斩棘。

一、鄂貌图研究概述

有关鄂貌图的研究论文,有雷晓彤《北海留遗籍,文章辟草莱论清代第一位满族诗人鄂貌图》,张佳生《八旗满洲第一位诗人鄂貌图考论》,关纪新《藉海扬帆清代满族文学汉文书写之肇端》。关纪新认为:鄂貌图的诗文,是清代满族文学汉文书写之肇端,而不是满族文学的肇端,因为在鄂貌图之前,就有一些用满文创作的满族文学。

有关鄂貌图的研究著作,有张佳生《清代满族诗词十论》,董文成主编《清代满族文学史论》等。

张佳生《清代满族诗词十论》突出鄂貌图在满族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位置,他掀开了清代满文文人诗歌创作的第一页。他诗歌的主要内容:军旅、思乡,描写离乡愁情,因为清军入关,随军南下,长年于军中,清初的军事行动他几乎都参加过。他的诗情感真挚,从一个侧而表现了八旗将士在长期的南征北战中的思乡之苦。圈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鄂貌图为满洲入关第一诗人。王士祯、施闰章、钱谦益等人也给他以高度评价。王士祯据易录》:满洲文学之开,实自公始。

董文成主编《清代满族文学史论》:他率先以汉族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作为诗歌创作原则的做法,也为后世满族诗人起到了导向示范的作用,成为清代满族诗歌的发展主流。鄂貌图是最早从文学角度反映满汉文化关系的人物。鄂貌图不仅能创作诗歌,而且其作品能符合种种要求,受到汉族名士的称赞,这就足以说明他所达到的水平,反映出满族对汉文化积极吸收的态度。所以鄂貌图作为诗人出现的意义,就不仅仅表现在文学方而了。还论述了鄂貌图诗歌的主要内容:抒发民族自豪感如《黄河》。详细分析《过石屏州》以诗纪史,反映清朝进军云南后的胜利局势,表达了清初时期满族人向内地进军,并取得了节节胜利时的振奋情绪。这个时期正是清朝上升发展的时期,他们的目标是统一全国而且正在实现,作为常年随军征战并亲身体会到胜利喜悦的诗人,此类诗就成了他抒发民族自豪感的一种手段。详细分析《楚泽凯旋和王郡守韵》,表现了军事上的胜利和精神上的昂扬奋发。

二、鄂貌图生平介绍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二对鄂貌图的生平叙述比较详尽。其他诸书,如《奉天通志》、《清诗纪事初编》、《国朝诗人征略》、《八旗艺文编目》等书,皆未出此范围。然而以下诸书资料来源,均出自高琦《栖云阁文集》中的《内翰林秘书院学士鄂公墓志铭》、张玉书《张文贞文集》中的《鄂公墓志》和徐元长《特授光禄大夫内秘书院学士兼礼部左侍郎加一级鄂公传》。其中,高琦所作传最早且最为翔实,张佳生《八旗满洲第一位诗人鄂貌图考论》对高琦所作传进行了分析,对鄂貌图的生平进行了细致地考述,对了解鄂貌图的经历、情感和创作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高琦传中记述:辛巳(1641),公举乡试第一人,入内院翻译会典;甲申(1644)启从顺治帝,定鼎燕京,任内翰林院秘书院侍读,翻译诗、礼二经及通鉴诸书;随和硕豫亲王由撞关入击李自成,定陕洛;丙戌(1646),随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入闽,绥定海疆,招抚郑芝龙;丁亥(1647),随和硕豫亲王(按:高琦传记为和硕郑亲王)南征川湖,取抚辰沉十二土司,暨生苗撩,辛卯(1651)进翰林宏文院学士;辛卯秋,充顺天考试官,主满洲、蒙古乡试;癸巳(1653),进内秘书院学士,随和硕安亲王出塞,征服喀尔喀部落;甲午(1654),七闽复叛(按:高琦传作八闽),随郑亲王世子出师,既至,黄梧率其众降,公按泉,修筑十四城而还;丁酉(1657),特授资政大夫,又特授光禄大夫,加一级;戊戌(1658),改中和殿学士兼礼部左侍郎,加一级,同年随多罗信郡王南征,定云贵,定沉江,剿抚蛮部;辛丑(1661),改内秘书院学士,加一级。同年秋,班师,道感寒疾,卒于天津之杨村,享年四十八。

张佳生在该文中得出如下结论:鄂貌图,字麟阁,号遇羲,章佳氏,隶正黄旗满洲,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十月初二日。先世居长白山鄂莫和索洛地方。曾祖瓜喇,迁辉发。祖岱布禄,再迁叶赫南张尼和乐地方,入正黄旗满洲。清崇德三年(1638)考中秀才,任一等笔帖式,崇德六年(1641)举乡试第一,中举人,任职内秘书院。顺治元年( 1644)入关,官内秘书院侍读。顺治十年(1653),官内秘书院学士。顺治十五年(1658)官中和殿学士兼礼部左侍郎。顺治十八年(1661)复任内秘书院学士,加一级。入关之后,随军攻陕洛,江南,平两浙,收川湖,征喀尔喀蒙古,讨闽海,定云贵,于军旅间十余年,有文武才。著有诗集《北海集》、《续集》各一卷,是开满洲文学之先河的代表人物,在满族乃至八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雷晓彤《北海留遗籍,文章辟草莱论清代第一位满族诗人鄂貌图》对鄂貌图的仕途和理想之间的矛盾有较为详细的分析。同他曾经受到皇太极的特别礼遇,一生想以儒术治理天下,而他的理想与清初连年征战的现实中注定是个永远难以实现的悲剧。背负着沉重的内心矛盾,不可避免地为了实现终难实现的理想而背井离乡,尝尽一生的思乡之愁。

三、鄂貌图诗歌主要特点

鄂貌图的诗歌主要集中在《北海集》一卷和《北海续集》一卷中,而这些作品并非完貌,多有散仇因数在行间,散失者多,所存惟《北海诗集》梓行于世,后检筒中,复得遗稿一册,不敢湮弃,因编为续集。图《北海集》按以下诗体进行排列,五律78首、七律42首、五绝(附五古)15首(其中五绝10首,五古5首)、七绝54首《北海续集》的编排方式,五律33首、七律11首、五绝7首、七绝16首《北海集》和《北海续集》共收录鄂貌图诗歌256首。附收词作2首,分别为:《如梦令》。

铁保是这样评价鄂貌图的:北海留遗籍,文章辟草莱。功名马上得,声教日边开。朝野瞻新治,台衡起异才。书生号麟阁,词赋鄙邹枚。

法式善关于评价鄂貌图《北海集》的诗《壬戌奉校八旗人诗集意有所属辄为题咏不专论诗也得诗五十首》之第十二首:桂籍占辽东,平莺马上功。身行遍天下,句健出军中。山色搏前落,刀光梦里空。不闻唐一代,褒鄂赋诗工。

杨钟羲《雪桥诗话》卷二第18则:章佳麟阁学士鄂貌图,通谱作鄂漠克图。一字遇尧,崇德丙子举人。累官礼部参政、宏文院学士。幼而贫,尝翼、马通读书,尤好为诗。哉内初定,命将出师,多在军中。施愚山序其《北海集》云:公喜经术,手不释卷,诗斐然温厚,一泽于正雅《过石屏州》云:林中看雨过,波上觉春来《九日滇府南楼》云:山峻环滇海,云低压瘴流《泊岳州》云:何处通京国,回帆下岳州。日应从楚出,水合向吴流。城郭兼天净,鱼龙动地浮。因思少陵句,渺渺使人愁《秋思》云:毛镜里惊衰鬓,万里天边看破裘《楚泽凯还和王郡守韵》云:战绩共歌周召虎,经生犹识汉京赢《黄河》云:极目黄河日影开,高风拍岸急流催。谁将万折长驱水,渡马东南作赋来。子赛图,由御史宫至阁读学。《熙朝雅颂集》共收录鄂貌图诗13首,杨钟羲选取其中的6首,收到了《雪桥诗话》中。由此可见,一方而《雪桥诗话》的材料来源,跟避居沪上著书,手中材料较少所限;另一方而,杨钟羲著《雪桥诗话》,目的就是保存八旗文学文献,而他对《熙朝雅颂集》的全而征引,也说明并达到他的目的。

第一,沉郁悲壮中的愁情。《北海集》开头以秋命名的组诗七首,分别为:《秋蝉》、《秋露》、《秋月》、《秋水》、《秋萤》、《秋菊》、《秋雁》,尤以《秋月》最为伤感:凉宵看桂魄,客思满天涯。圆缺何曾异?凄清乃共暖。梦回惊古戍,影静怯悲茄。莫听关山曲,萧疏己华。感叹年华己逝,君问归期未有组客思满天涯的满字,月亮也载不动如此之多的思念。即使月儿圆了,又跟月儿缺,有何区别呢?还不是一样的凄清乃共暖。多少次梦中惊醒,做着归乡的美梦,原来还是在遥远的征战之地;人影摇动,实在不忍心再去听胡茄的低吟悲鸣。总乙莫听关山曲,离人欲断魂,一个莫字,道出了多少无奈,多少伤感,多少心酸。

五绝《秋雨》,善于运用形容词,收到一字千金之效。夜雨河声满,风翻斗帐凉,一个满,让人不禁联想起一夜秋雨,风声满耳,雨声满耳,河水上涨的声音满耳,秋声满耳,用形容容积或多少的满,来形容声音,通感的恰当运用使秋意更加浓有民风翻斗帐凉,一阵风吹来,翻起斗帐,也使旅人感到透骨的凉意袭来。秋意渐浓客思归日晚,早己九秋霜,因为客思,才让秋意浓墨重彩地蔓延开来。

思乡之愁,愁中之悲壮,无可奈何的感叹。他所经历的事物,他笔下的景物,无不被心中的思乡之愁和呼唤停比战争的呐喊笼罩着。思念家乡的诗作,有《晏坐》感时悲往事,续梦怯清宵,《署夜》邯郸犹在梦,支枕几回惊,《闹夜》朱颜聊可借,浊酿傲寒更,《赠客忆乡》故国春草满,客署晚云凉,《赠同寅忆乡》承恩青琐近,苦忆昔游日《九日》插英怜别席,落帽感愁乡,《建宁元日拜》于役仍多愧,磋跄又一年。其中《武得归心似箭》,最能体验作者的思乡,一刻也不能停留的急迫跃然纸羁客久边城,归怀与箭争,追风轻骑过,带月晓装行,欲与箭比快慢,欲与风比速度,昼夜兼程,对故乡的思念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通过归乡之迅速,突出了久别故乡的深切思念。又如《滇中再遇中秋》,殷勤牛女后,频倚玉栏杆,从题目可看出在云南一地,作者最其码己两遇中秋,思乡的苦闷通过频倚二字微妙地传达出来。

《北海集》的《泊岳州》因思少陵句,渺渺使人愁,而对波涛浩渺的洞庭湖,不禁想起了杜甫《秋兴八首》中的诗句,杜甫名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旧应从楚出,水合向东流,滔滔不尽的长江水,日夜不停地向东奔流,正如连年的征战与杀戮,距离故乡的脚步越来越远,诗人禁不住忧伤地发问:何处通京国?故国梦遥,唯有继续前标回帆下岳州。而长江的雄浑景象不但没能安慰羁旅愁情,反而强化了这种挥之不去的体验城廓兼天净,鱼龙动地浮。《北海续集》的《登岳阳楼》:青天杳无际,极目正悠悠。急浪排征舶,孤云落郡楼。南分入楚国,东转会吴沟。羡此空明里,鱼龙日夜游。将一望无际的洞庭写愁情弥漫,但愁情中却不乏豪迈的气概,急浪突出了大江的雄浑孤云又衬托了诗人的愁。颈联的动词,分和转,写出了洞庭湖水奔流向前不可阻挡的气势。

《九日滇府南楼》重点分析,让人不禁想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思》重点分析,二毛镜里惊衰发,万里天边看敝裘,很像杜甫的诗句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飘蓬风露疲鞍马,回首盘江东北流。对比这两首诗,鄂貌图与杜甫抒发情感的不同,前者主要是思乡、反对战争,后者将一生的潦倒悲凉呈现笔端《秋咏》五首也是学杜的典范之作,因为融入了鄂貌图本人的情感,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作者身在云南,他将此地代表性的景物一一呈现在读者而前,景物皆含有作者独特的情感。其一,为组诗奠定了乐观的基调,闻道比肩多雨露,轻裘骏马正翩翩。其二云生碧瓦翘丹凤,浪绕青孤振白鸥,一个翘字,一个振字,这两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传达出积极乐观的心态。其三,而对云南的碧鸡关口和昆水平桥,转而低吟徘千,惭愧涓埃无一报,磋跄迟暮苦吟低。其四,一个人艰难行走在螺山,北望天涯,乡关路遥高秋频洒乡关泪,逆旅空看幕府花,而逆旅之人的心事,又有谁能够明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尸百年心事成灰烬,明月中宵冷绛纱,心底的落寞久久缠绕着诗人敏感的心灵。其五,战伐梦中惊伏枕,渔樵物外动思家,一边是战场的嘶杀,久久回荡在耳边,一边是渔歌樵雯的闲适,强烈的对比冲击着诗人的神经。

《秋日有怀》换一种笔法,写征战塞北,对江南吴地的思念秋风万里炎荒地,梦想算妒吴下肥,可依然却是迢返乡关鸣雁至,萧条日夜壮心违。身在异乡,想起江南的妒鱼,想必现在正是品味的好时节吧;家乡的大雁飞来报信,一年很快又要过去,日日夜夜的征战换来的却并不是最终的理想,他想以儒术报国,却生不逢时,而对清初的现实,必须用剑来完成自己的理想。然而,这并不是作者的本意,这种矛盾使得作者的一生都生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中。

《闻笛》二首,将思乡之情层层推进,到达一个无以复加的顶峰,其二,声声最入离人听,不道离人正忆归。笛声本来就吹奏出思乡的调子,刺激着离人原来脆弱的心灵,谁道离人正想着归乡这件事,而笛声与离人的思乡产生强烈的共鸣,思乡之情欲演欲烈,将现实中无法满足的巨大反差无情地抛还给离人。

《秋思》、《寄友》、《赠客忆乡》、《秋风》等诗篇,也多次表示自己的归隐情队妒可无忆,翘首愿多违,通过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强烈的归隐之情。

鄂貌图善于在历史上寻找知己和共鸣,如《登钓台渴严先生祠》千载羊裘暖,谁裁薛荔衣。

第二,客观上反映了清朝建立初期,连年的征战,带给渴望用儒术统治天下的像鄂貌图这样的士人的无限苦闷和终生难以排遣的抑郁。

《姑苏雨泊》三首,通过作者深夜雨中停船姑苏的描写,道出了昔日江南繁华之地的姑苏,战争过后,满目苍夷的悲惨景象。作者用今昔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此日的荒凉小市皆风鹤,高城尽戍楼、湖中有林屋,叹息尚横戈,尤其是风物依稀是,吴宫竟寂寥,山川也难以承载世事变迁的悲哀,岁月也经不起太长的等待,歌舞升平的吴宫竟然如此的寂寥,在此地空空守候。

《客思》写出了连年征战身心俱疲的状态,领联才经海上筹戎略,又入滇南操弦。才经和又入,把持续不断地随军征战,一览无余地交代给读者;颈联铜柱铁桥俱扼险,苍山白石尽飞烟,是对首联最好的诊释磊落风尘二十年,功名空使蟠然。那么,几十年来,为之献身的事业,究竟带给鄂貌图什么样的成就呢?想必读者在空使二字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凯旋河北九日作》,在凯旋的归途中,仍不免潜然泪下,原因何在呢?时值重阳,卧病犹怀丛菊兴,扶摹真望白衣传,三载未归,勉强饮酒迎接一下重阳,强将薄醉酬佳赏,三载征人落雁前。船儿徐徐前行,风吹轻轻吹动帽儿,萧疏的头发随风飘扬,谁又能说,凯旋的是战争,还是心情?凯旋的是统治,还是沧影《武林楼中》道出了极目远望滔滔长江、倚栏极望欲休兵的渴望,西湖风景纵好,怎奈戎马天涯,满目杀气使得西湖也承载不起如此之多的杀戮吹笛临风一片情,如此情意深长之人,罢战的愿望在笛声中如怨如泣《游大德寺》,通过对比,将身在战争刀佩冷与恰逢僧话夕阳前进行对比,冰冷的刀剑,暗示着战争的残酷,适逢暖暖的夕阳中,与僧人对话,令人慨叹现实的美好。而战争与和平或许只有一念之遥,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愿望通过这一场而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他的人生轨迹和他所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一直处于悖离的状态《晓寒》喊出了渴望罢兵的呼声衰谢喜逢春在眼,升平实望世销兵。全诗为:暮云飞雨晓寒晴,愁病萧条万里情。衰谢喜逢春在眼,升平实望世销兵。垂杨自向风前舞,碧草仍将槛外生。最是鸣坞偏解意,枕边故国情。

归隐之志贯穿着鄂貌图征战的始终,在外人看来,他辉煌的戎马生涯,正是他越来越想疏离的所在《次陶靖节归田韵》,是这种心态最好的诠释:闲庭环五柳,缝络在琴书。作赋归来后,开搏只自如。风尘惭鞍掌,松菊羡幽居。何日南征罢,浇花傍故庐。他渴望早日结束南征,回到故居,松菊相伴,琴书萦怀,庭绕五柳,浇花作赋。鄂貌图的归隐,是罢战的宣言,是一生奋斗却理想难酬的悲哀。这种归隐,不同于隐居终身的布衣之志,马长海早就看透了现实,他不愿侧身其间,只好在雷溪寄托着自己的壮志。正如洪承畴所为《北海集》叙:先生从龙胜流,浏览古今,所过山川,对景抒目,赠答故,托志言怀,具风人之深致。第三,自信豪放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晚际登舟》表现了捷报频传的喜悦饶歌齐奏凯,争识帝恩威,歌颂了皇帝的政策,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虽然每次凯旋都要历尽艰辛,夜冷入征衣,把连年征战的苦写进征衣中,一个入字,形象地传达出四处安家、居无定所的苦难,虽然也想像能告别征战谢傅闲游屐,严陵隐钓矶,像谢灵运、严陵一样悠游自得,却终究无法被征战的任务取代,同时,昂扬的时代精神再次点燃他建功立业的渴望。胜利的喜悦激发着征战的豪情,歌颂着国家的崛起,如《福州班师》,共戴天威赫,微臣露己传。《攻克沉江》,虎旅如神算,撩兵解甲迟,一个迟字,也将速战速决的胜利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尽威余德,招携此孑遗,把清朝大一统的国威呈现在世人而前。

以北方人豪爽的性格来看待每一次的分别,如《留别潘转憾朔风燕地劲,潮信浙江稀》,以北方凛冽的北风来对比潮信浙江稀,他劝慰友人莫怅丝丝发,千万不要过多的惆怅鱼盐地自肥。离别而能如许洒脱,可以看出鄂貌图豪放的民族性格《仲秋锡山同洪鹭公夜席联韵》,江南与塞北,适意总陶然,那份会心适意的陶然之乐,让人不禁想起与君一醉一陶然的佳境,鄂貌图的乐观由此可见一斑。

《悬剑柱上》带有满族特有的国俗,以剑报国的壮志时时激励着鄂貌图在数次征战中一路向前,报恩终未己,锈染血花缠,血染的风采中萦绕着民族的豪情。《教场驰射》展现了满族骑射国俗持满弓弯月,翻飞马跃莎,用比喻夸张地手法,形象地展现地驰射将士的意气风发,身手不凡;熊虎前驱奋,吹饶唱凯歌,自信满满的宣言感染了多少奋发的将土《谢世子赐鹿肉》,将打围带来的收获像家珍般告诉给读者,山味行厨出,承恩玉帐开,品味着打围带来的战利品,想着打围时,猎火映红天空的壮观场而,禁不住想着亲自打围回的热闹与喜悦。

以满族之眼,观江南风景,优美中带有几许豪迈,如《舟过富阳》日华翻锦石,风急动闲鸥,《桐江夜景》积翠浮天际,高风印水。《江边即景》迢递供革食,苍茫看阵旗,《军驻街州》龙旗迎晓日,画戟动初秋,《沉江土俗》,以北方民族之眼来观江南风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人熟桃榔味,山含瓢夔烟。分明霜雪日,却是艳阳天,一份抑制不住的惊喜,传达出北方民族的乐观心态《八洲芳草》,将沉东景物与自己的满族情感结合起来,山水无不含着诗人的思想花垂断岸多嘶马,草履长堤好系舟,在芳草茵茵之地,诗人却无法忘怀家乡的马,想着它们的声声嘶叫;香落秋风随独客,景铺春色映高楼,在明媚的春光中,却忽忆家乡的秋风,以及与秋风作伴的逆旅。这首诗将江南美景与家乡景物进行对比,再好的景色,也挡不住旅人的哀愁。

七绝《黄河》,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描摹了大河上下的民族精神。极目远眺,黄河日夜奔流,太阳因之而升腾。高风拍打着河岸,一阵阵急流催促着后浪涌向前浪。诗人忽发奇想,谁将万折长驱水,渡马东南作赋来。这一幅气势浩荡的景象,如同汉赋一般,奔涌而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显示了豪迈的民族精宇电《往返鄂州》,将十年后旧地重游,凯歌齐奏的喜悦展现在世人而前,今日凯歌重下马,晴川芳草再来游,满眼的晴川芳草夹杂着胜利的喜悦,一齐向诗人涌来。

《北海续集》中《过石屏州》,将早早结束战争的愿望抒发出来军声先到处,早靖碧云台,而必胜的信心充盈心中,林中看雨过,波上觉春来,跳动着的喜悦传达着春的讯息,豪迈的雄风回荡在胸中,令肃雄风远,山晴瑞霭回。

《楚泽凯旋和王郡守韵》,张佳生《清代满族诗词十论》中己有恰当的分析。

张玉书《北海集》序,赞颂了鄂貌图的卷阿之志,今天子休明,献敝之盛,则公之诗,当更有坍于卷阿既醉。

总之,满族第一位用汉书书写的诗人鄂貌图,正处于民族的上升期,但他的《北海集》和《北海续集》却充满了无法调和的矛盾,他渴望用儒家之术来统治天下,却又不得不而对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他不想离开家乡,却又不得不而对一次又一次的出征;他想过着归隐的生活,却因施展抱负、为国建功之志的激励,时时在官场和战场过着身不由己的生活。幸好,他的这些矛盾,在昂扬的民族精神号召下,得到暂时的缓解和融合,这又展现了鄂貌图诗歌中豪放乐观的一面,让读者感受到了清初蓬勃的上升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论文   文学论文   现当代文学   满族   满洲   诗歌   矛盾性   北海   江南   续集   清代   学士   诗人   思想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