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专业多层次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探索与研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早在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四是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围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这一重要目标,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企业实践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如大连理工大学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成立了创新学院,开展技能培训;北京大学鼓励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包括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创新竞赛和研究课程等;上海交通大学实施了本科生研究计划PRP,立足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省属地方普通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主战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培养定位决定了我们一方面不能照搬985和211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与高校扩招,地方大多数企业对大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要求又与日俱增。因此,探索一条适应我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辽宁省示范专业),结合创新要素的渐进式发展与因材施教,提出了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建设构想并初步付诸实践,希望能为地方本科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一些借鉴。

一、创新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校材料专业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同时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创新观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建设及其协同机制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有些甚至是当前省内乃至全国同类高校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创新平台建设脱离学生自身情况,创新统领一切

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创新能力培养要面对所有学生。因此,很多高校的创新教育、创新活动,无论难易,均号召本校大学生全体参加。不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似乎只要创新就行,没有创新就不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看不到人类创新的复杂化、多元化。这样的创新人才培养将导致没有专业特色,部分学生将失去创新兴趣,在就业时也缺乏竞争力。

(二)创新平台建设简单化,缺乏系统性研究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求多层次的创新平台或途径与之相适应。目前高校在创新平台的建设中普遍存在以学术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的发展趋势,似乎只有这样高大上的创新才算把大学生培养成创新人才了。有些学校甚至将硕士生、博士生的工作交给本科生做,以谋求在各类创新竞赛中获奖,这使得创新活动功利性明显,更不是地方本科高等学校所应提倡的。

(三)创新平台建设形式化,相应激励机制尚需建立健全

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获得的成果相对应。很多高校建立了一些创新平台,也组织了一些创新活动,但缺乏相应的激励与考评机制。大学生用于创新活动的精力较多,必然会影响其理论课的成绩,如果在考试、评奖中得不到体现,将会严重扼杀其创新积极性。这样的创新平台流于形式,必不能持久。

(四)创新平台建设的模块化,与课堂教学相脱节

创新是理论的延伸,也促进着新理论的诞生。多数高校将创新能力作为除理论课之外的一个模块,对课堂教学和创新平台之间的关系缺乏研究,失却了将创新导向深入或者将理论导向创新的机会。二者相辅相成,协同促进的机制与关系尚未建立起来。针对地方本科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创新平台建设应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元化改革,弄清各个层次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完善和健全创新活动激励保障机制;并形成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局面。

二、创新平台改革与实践

(一)创新平台的顶层设计与规划

紧密围绕地方本科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构建创新平台。以培养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标准设置创新平台。通过对地方用人市场调研和组织专家研讨,根据市场对材料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要求,对各层次创新平台进行了设计和优化,明确各层次承担的创新能力培养要素和内容,结合各层次受众特点,完成了创新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创新平台各层次包括:各类专业实验 (设计、实习等),实验室开放项目,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竞赛),各类大学生创新团队项目(竞赛),各类教师(学生)企业合作项目,各类教师科研课题。

(二)优化各类实验(设计、实习)的教学内容,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本部分针对于全体本科生,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结合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特点,构建起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按照基础提高创新分层次、模块化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改造实验实训模块、实习实践模块和设计应用模块为主,各模块由低到高,有机衔接。花大力气深化实践教学考评改革,以便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的养分和前导。

(三)深入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培育大学生创新意识

本部分针对于全体本科生,特别是开放我校为依托单位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材料类实验室开放项目题目,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与论证,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学生可以承担实验室开放项目,也可以参与某个项目。同时,加强了项目申报质量,并实施过程监控,保证高质量地完成项目,着力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本部分考核与激励以获得创新学分为主。

(四)大力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本部分针对于大部分本科生,组织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材料专业大创项目申报、调研以及研究工作;积极开展以挑战杯等为主的各类、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竞赛。培养大学生对某一创新选题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探索导师制条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下的新特点、新内容。

本部分主要做好以下环节:①重视各类大创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从指导教师选择、项目申报立项、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等多方面入手,形成较为完备的大创项目管理档案;②完善有效保障各类大创项目开展的软硬件条件;③定期举办大创项目成果展示与交流,激发低年级学生对创新训练的兴趣,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活动中来。本部分以大创项目完成结题和创新竞赛获奖为观测点,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并将其作为创新学分和学业加分的依据。

(五)积极组建各类大学生创新团队,拓展大学生创新视角

本部分针对于部分学生,积极鼓励组建以专业为特色的各类创新团队,开展各类旨在普及创新教育的学术沙龙、学生文化节、学术论坛等,让学生提高知识广度,扩大专业视野。面对当今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形式,能够提出更广泛的创新选题并努力实践。培养学生拓展创新领域,注重团队协作的理念和精神。本部分主要做好如下环节:①创新团队的组建,依据我校材料专业教师研究方向和当前研究热点选择创新团队研究方向,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师生双选加入,建立团队章程;②探索符合本校特点的创新团队运行机制和模式,完善创新团队的管理与评价。④组织校级材料领域本科生创新论坛(竞赛),积累经验。本部分以团队建设、团队活动为观测点,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其作为创新学分和学业加分的依据。

(六)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企业研发与科研课题,锤炼大学生创新能力

本部分针对少数学有余力的本科生,鼓励学生参与技术钻研与理论创新,将大学生在上述各层次创新平台中获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用于真刀真枪的企业实践与科技创新。推行导师与学生双选制度,对部分创新精英学生提供相应的培养平台。本部分主要做好如下环节:

①企业技改或研发课题的发布及参与机制。每年定期公布教师来源于企业的各类课题或项目,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申请加入,亦不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给本科生进行工程创新培训,介绍企业的技术革新与研发趋势;②探索参与项目学生的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实行导师为主的长期培养机制,并有一定的淘汰率;③教师科研课题的发布及参与机制。技术创新的终极是理论创新。由于科研课题的理论性更强,因此,仅鼓励极少数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个性化培养并积累经验。本部分以专利、论文等其他科技指标为观测点,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其作为创新学分和学业加分的依据。

三、取得成果

早在2010年3月,我校就启动了《辽宁工业大学关于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关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度的实施办法》、《辽宁工业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办法》、《辽宁工业大学关于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实施办法》、《辽宁工业大学关于本科生进入导师课题组的实施意见》。近五年来,我校材料专业按照学校要求,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定位,陆续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获得省级教改立项,并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每年材料专业开展各类实验室开放项目40余项,涉及本科生近300人;每年材料专业申报各类大创项目20余项,涉及本科生100多人;近50人次在包括挑战杯在内的各种竞赛中获奖;材料专业创新团队3个,涉及本科生150人;本科生进导师课题组成为部分学有余力或想进一步深造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通道,本科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呈逐年上升势头。

当然,在创新改革的实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创新实践经验不足、少数学生对创新和实践认识欠缺,导致学生兴趣不浓厚、团队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不同教学和科研平台衔接不紧凑等,致使材料专业学生创新和实践环节的实施仍存在一系列的函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我们注重于对创新经验缺乏教师的基础实践和实验平台的搭建,使这部分教师逐渐夯实基础实验和实践环节,为综合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对创新和实践认识欠缺的学生,培养兴趣是关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以及就业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在保证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实践能力对社会需求的重要;针对平台搭建和创新团队建设问题,我们更重视创新团队队伍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一体化的创新团队队伍建设,以老带新、新促老的模式,把老教师的经验和新教师的积极性有机结合,更好地完善创新体制建设,为材料学院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长足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实践结果表明:材料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改善,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适应地方本科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论文   工学论文   材料工程学   材料   专业   平台   多层次   本科生   我校   团队   教师   大学生   项目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