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沥青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修复新技术

论文关键词:沥青路面 裂缝 修复新技术

论文摘要:以管养的南洛线和许南线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原因及修复为例,介绍了路面养护技术的应用,对沥青路面裂缝修复的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提高公路沥青路面的养护水平,保证路面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发挥公路与效益,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服务为重要内容。在整个公路养护工作中,路面养护是公路养护工作的中心环节。沥青路面的养护必须加强计划及施工,根据计划做好进度管理,人员组织,沥青路面的养护应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养护技术管理。

裂缝类破损是沥青路面的主导性损坏方式,对沥青路面裂缝的修补是沥青路面养护的经常性工作。公路担负着繁重的流。通常情况下一旦出现裂缝不允许长时间中断交通或压缩通行断面来进行修补,有针对性地研究裂缝修补的新方法是有积极意义的。

目前中国沥青路面裂缝的修补技术还比较落后。一般是采用乳化沥青进行灌缝封填。根据施工经验.乳化沥青及热沥青均很难灌入缝内,而且沥青与裂缝粘结不牢,沥青受热易挤出,既影响外观,又不能起到封水的作用。近几年,有的裂缝采用专用的开缝机扩缝后,用与旧沥青混合料相容性较好、粘结强度较高、低温不发脆的填缝材料灌缝。优点是对裂缝处治较为彻底,但需要专门的扩缝,造价较高。据省内使用经验,高温时膨胀易挤出及外观仍然较差成为推广的主要障碍。

目前高速公路应用较多的主要是采用沿裂缝开槽以新混合料填补压实的方法。另外,坑槽的维修是挖除坑凼及周边松散料再填入新混合料压实整平:车辙的维修是将出现车辙的面层切削或铣刨清除再重铺沥青面层。实际上这些处理方法都存在着明显的新旧沥青混合料交界面,会带来沿路面接缝处路面破损问题,而且由于工作面小,修补后的路面强度、压实度、平整度都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关键是该部位是路面结构中最薄弱的地方,最容易发生破坏。目前,国内外已开发出许多沥青路面养护维修的新材料、新工艺,为了使这些新材料、新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就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沥青路面裂缝的分类

按照国际上的一般认识,沥青路面裂缝大体上有以下一些类型。

1.横向裂缝主要包括温缩裂缝及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

由于路面收缩的主轴是纵向的,因此,低温产生的裂缝大多是横向的,而且几乎是6m—10m的等距离间隔。裂缝的出现往往就是沥青路面损坏的开始。随着低温循环的影响,裂缝将会进一步的扩展,导致路面工作状况恶化。

2.纵向裂缝及网裂分为自上而下的表面裂缝和自下而上的疲劳裂缝。

3.块状裂缝。

4.边缘裂缝。

5.沉降或沉陷裂缝。

6.构造物接头裂缝。

各类裂缝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由于成因的不同裂缝在路面结构的垂向深度相差较大,很多专著已有详细论述,

同时也在防治措施方面做了很多研究。

二、工程概况及施工要点

我段管养的南洛线和许南线出现最多的就是网裂,Z760线K0—K18是武警修的一条路,由于路面沥青厚度小于设计厚度,所以导致路面出现网裂。我段最近正在采用路面封缝材料对上述两路段的裂缝进行了封缝处,经过反复试验效果较为明显。施工配置除安全设施外,仅需1个工人,加热设备靠1台煤气罐即可。施工要点如下

1.清洁缝边路面的灰尘、脏物和松散的沙子。

2.根据缝宽确定截取封缝带宽度,准备好封缝带。

3.用喷灯或喷枪将封缝带加热,沿裂缝位置将封缝带紧贴于缝口,加热的温度以其表面变得油滑即可。

4.为了克服封缝带与原路面的色差影响观瞻效果。可在封缝带未完全冷却时在其上面撒一些细砂、细泥或粉煤灰。 6.施工现场应做好交通管制,确保施工安全。

三、结语

1.南洛线和许南线本身均是一条质量优良的公路.主要质量指标均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目前路面出现一些裂缝,由于裂缝涉及路面结构层及路基的垂向深度较大。有的路段还因为路基的沉降固结未彻底完成造成的纵向裂缝,常规的处理方法造价高、对交通影响大且不彻底,用封缝带进行封缝处理确保雨水不下渗。效果较为明显。

2.采用封缝带进行路面裂缝材料进行性养护,延长了路面使用寿命,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采用封缝带进行沥青路面裂缝处理,提高了营运公路的服务水平,减少了养护对交通的干扰,尤其是养护便捷简单,对养护管理决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论文   工学论文   材料工程学   裂缝   面层   沥青路面   纵向   沥青   新工艺   低温   新材料   路面   新技术   公路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