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伦三跳》中的中国形象建构探讨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sblin,18781957)是德国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于19121913年创作了取材于中国历史的长篇小说《王伦三跳KTTie Three Leaps of WangLwn),此后又应出版社要求经过两年修改,将两千多页的手稿压缩到六百页。1915年,这部在副标题上标注为中国小说的作品正式发表,其宏大的叙事、极富冲击力的文字、梦幻般的东方色彩使它一问世就轰动德国文坛,被盛赞为德国第一部表现主义小说和现代德语小说的开山之作(Falk,1970)。1916年,德布林凭借这部小说一举成名,获得德国文坛最重要的奖项冯塔纳文学奖。这部小说围绕中国社会所展开的精细而又富于异域风情的描写是如此成功,以致许多德国读者很长时间误以为这部中国小说真的来自中国。德布林的《王伦三跳》何以能有如此魅力?小说中所建构的中国形象有何特色?本文将以作品创作的基础20世纪初德国汉学界所提供的专业资料为人手点,对这部在中德文学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德语文学作品展开研究。

1.小说的历史框架与20世纪初德国汉学研究

《王伦三跳》以18世纪发生在山东的清水教起义为蓝本,讲述渔夫之子王伦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创立无为教,最终被清政府军队镇压的故事。主人公王伦起初游手好闲,是济南府一帮混混的首领,当他的一位好友苏阔因为受回民起义牵连而被捕入狱时,王伦机智地化装成前来视察的官员将他营救出来,但是苏阔回家后还是被赶来的官兵乱刃分尸。为给好友报仇,王伦杀死了带队的官兵头子,此后不得不逃人山林,躲人一群流浪汉中。在山中,他结识了为远离喧嚣而隐居陋室的和尚马诺。在马诺的观音像前,王伦大彻大悟,认识到暴力手段的错误并用无为思想打动了周围的流浪汉,创立起一个糅合道教、佛教思想的无为教,信徒们自称为真正的弱者。为获得安全保障,王伦找到白莲教,争取到了支持。

2. 无为一道家思想对德国的影响

《王伦三跳》诞生之时正是德国掀起道家思想研究热潮的时代,按马克斯?韦伯的话说,老子几乎成了一位时髦的哲学家(Deteririg,2008h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基督教走向衰落的过程中,欧洲对寻找替代品宗教、寄托精神诉求产生了强烈兴趣,老子的无为柔弱胜刚强思想对基督教徒来说倍感亲切,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则在于20世纪初工业文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竞争的喧嚣中,老子追求宁静、不滞于外物的思想正好迎合了这一代人的需求。德布林曾说过:我们打算借助电力、蒸汽和钢铁机器,用几个世纪进行世界的工业化,却不考虑后果在这个时代过后,我们终将看到我们到底干了些什么。(卫茂平,1996)

3.大量中国元素的引入

20世纪初德国汉学的蓬勃发展为德布林这部中国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得以在对抗马里内蒂的非洲小说时,为小说大量引人中国元素,展现了一幅较为逼真的中国社会全景图,中国的风水术、鬼神信仰乃至巫术等社会迷信活动,无一不在他笔下出现(卫茂平,1996),这大大加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对德国读者的吸引力。

4.结语

《王伦三跳》的字里行阀都让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对德国文学家产生的强大魅力和德国学者的求真精神。无论是对中国社会矛盾、阶级压迫的探索,对宗教意识、哲学思想的融汇,还是中国民俗、文学的穿插引用,德布林的《王伦三跳》都无愧于中国小说的称号。尽管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有些荒诞无稽的迷信情节是作者为增强德国读者眼中的东方色彩而刻意加人的,满足了西方人将东方作为古老、迷信、落后的他者加以描述的心理需要,但那一时代传人德国的《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中国文学作品中也同样充斥这类情节,今天的研究者实在不必苛责德布林没有创作出比真正的中国小说更加符合当今审美标准的作品。我们必须承认,尽管小说没有摆脱19世纪东方学的影响,但它同时也批判了西方工业文明带给那个时代的贪婪、傲慢与喧嚣,小说所提出的无为(不违背自然)、与植物、动物、石头为友的思想在倡导生态文明的今日社会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论文   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   汉学   中国   德语   表现主义   德国   道家   形象   读者   思想   世纪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