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人为本视域中生态文明建设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坚持人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为了人、依靠人,建设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人类为了自身而更好地遵循自然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一、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 一) 是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宗旨决定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政府的任务就是要带领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以生产甚至环境为本,应该强调满足基本需要和长期保障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中,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既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在保证环境整体优化的前提下,切实提高民众自身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自然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价值,也有对人生存发展满足的工具性价值,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为维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好建设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二) 实现了对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人需要尊重客观规律,但由于自然发展的无限性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性,人们对自然本质的把握是渐进的。需要注意的是,遵循客观规律并非就是要以自然为本,以人为本也不是以人为核心,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生态中心主义在夸大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进一步否认了人类发展的合理性,认为人类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实际上也就否认了生态文明是一种由人类创造的文明形态; 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自身需求满足的正当性,认为为了人的利益可以任意地践踏自然生态,过分强调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合理性。只强调生态保护而忽视经济发展,将人的生存需要当作恶的东西加以鞭挞,有可能会陷入生态中心主义,影响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只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生态保护,按人类的主观意志征服自然,有可能会陷入人类中心主义,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有从大自然中获得物质资料的权利,但这种权利是与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互为前提的,而不是一种为所欲为的掠夺。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遵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利用已拥有的主客观条件,使人更好地融入大自然,为人类社会谋福利,实现了对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一切都从人的利益需求出发解决问题,恰恰不是以人为本,在正确认识并利用人类社会自身和自然界运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和调整人类社会的社会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生。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既要看到人的伟大,具有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又要明确人只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需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将其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只有认识到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懂得在维护生态平衡的过程中获得利益的满足,才是真正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 三) 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从人的视角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目的与手段的角度来讲,遵循客观规律是手段,人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发展。外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自然现象,如果不与人相联系,都不会作为生态问题而存在,虽然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自然,但是预期的最终受益者仍旧是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使人长久地、幸福地生活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从人的视角,安排一系列实施计划与措施,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首先,满足民众的物质生活需要。生态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改善民生的实践活动,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保障民众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尤其是丰富生态产品的供给,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其次,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需要。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影响民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

( 一) 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

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定和维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人既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是实现人类自身全面发展进步的决定因素,又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人类拥有认识、改造自然的智慧和能力,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是受益者。生态是人的生态,文明是人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主体。伴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态文明建设是人在掌握自然规律,尊重、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是人自觉改善与自然关系、促进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果和不断进步的过程。现代社会中,政府具有动员社会力量、组织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但是在权力过分集中时,往往也能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推手。市场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的优势,但是在面对环境这一公共物品时,常出现公地悲剧现象,造成市场失灵。而人民群众则可以监督、督促政府和市场环保行为,协助把环保政策落到实处,降低监管成本,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力量源泉。

( 二)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原始状态低水平的生态和谐,到征服自然导致的生态危机,再到人类社会力图与自然生态达到和谐共生,这一过程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在自身利益满足的同时,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生态危机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在这一阶段人类不能退缩不前,而是从新的实际出发探索自然,充分展示自身主体能动性,及时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者,自然的内在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统一于人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之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应更加体现出主动性、创造性的实践理性。生态社会主义者佩珀认为马克思的支配不仅不会引起生态难题,缺乏这种支配反而会引起生态问题,格仑德曼则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类在成功支配自然的情况下,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能够对自然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自然界不会主动提供给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人类要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遵循客观规律,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能量,创设符合人的发展要求的自然生态,使自然的平衡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和谐共进。

( 三) 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和发扬群众路线

生态文明建设中走群众路线,有利于形成全社会自觉环保的氛围,有利于最大程度地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学习和宣传,形成广泛的生态共识。当代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态度出现偏差,认为生态环境是可以任意予取予夺的对象。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保护自然生态就是保护我们本身的存在。必须创新宣传方式和渠道,将生态文明知识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素质和价值认同,提高民众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和生态文化,改善生态行为。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就是维护人类利益、造福子孙后代,营造有利于提高民众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素质的良好氛围。

不断开发生态产品,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大生态产品开发力度,满足人对生态建设的内在需求,激发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凝聚强大的力量。当前,生态产品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建设的短板,制约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群众热切期盼的舌尖上的安全、清洁空气、洁净饮水、良好气候、优美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和健康需求。民众中潜藏着巨大的生态需求,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良好期盼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驱动力,把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态空间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引导群众真正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力量。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必须由人民群众共享

人类的生存活动是一种社会群体性活动,生态文明建设中以人为本的人是有着共同利益的社会人,社会整体要关照社会个体不同的利益需求,个体也要自觉服从整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平性,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 一)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代际公平

生态文明建设中,以人为本要求以人类整体利益的实现为出发点,既要考虑当代人的生存发展,也要为后代子孙留下发展的物质和空间。不同时代人的权利与责任应该是平等的,人们有权利借助自然实现自己的发展,但是人不同于其他自然生物,必须同时担负相应的义务,必要时还要做出一定的自我牺牲。

当代人有责任和义务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的当前利益,人类也就不可能一代接一代地繁衍下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际上是强调人的代内利益而忽视代际利益,这种发展方式尽管在短时间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却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人类的整体利益是一个具体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要关注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因此,既不能将个人置于社会整体的、人类的长远利益之上,也不能以长远的、整体利益为旗号而否认当前的、部分人的正当利益。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方针、政策中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有机统一,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来规范人的实践活动。

( 二)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代内公平

1.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发展成果的分配不均是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衰退,而其自身则消费着发展中国家制造的廉价商品和服务。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资源的掠夺、污染的转移等生态殖民主义行为,在生态环保领域形成了马太效应,就是发达地区把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盲目地上马这些项目,结果给本地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隐患,也很难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威廉莱斯指出,西方跨国公司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几乎所有的最终产品都被发达国家所消费,发展中国家却要承受这个产业的转移所带来的环境危害。发达国家的环境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所承受的产业转移基础上。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正承受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支撑着全球的经济发展,支撑着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发达国家凭借着其先发优势,建立了有利于自己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保持着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控制,攫取着世界发展的大部分成果,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发达国家想凭借掌控的先进技术,以巩固其在原有世界体系中的支配地位,所以总是找出各种理由拒绝共享先进技术。如果控制自然的观念有任何意义的话,那就是通过这些手段,即通过具有优越的技术能力一些人企图统治和控制他人。这种思维逻辑,与全世界携起手来解决生态问题的逻辑相悖,发展中国家环境的持续恶化,最终必将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快速发展与成果分配严重失衡的并存,进一步加剧了贫富的差距,在占有越多的发展成果被认为是越有价值情况下,扭曲了发展的目的,削弱了全球环境保护的共识。应当看到,世界各国对于当前生态破坏所负的责任是有差别的,各国应该团结起来,本着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承担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2. 从国内来看,必须更多地关注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生态的本质内涵既包含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态问题与社会公正问题是密切相关的。从根本上讲,生态危机是由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引发的,发展的不平衡是生态保护的大敌。贫困地区通过较原始的方式从自然掠夺生存与发展资料,这种在生存压力下的选择是无可厚非的,但却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使人们陷入更加恶劣的生活环境之中。经济社会发展中,既要考虑经济利益,又要考虑社会利益,社会领域的不平等会导致人们在生态领域的不平等,生态领域的不平等反过来又会加剧社会的摩擦和冲突。生态文明价值观所寻求的是生态公正和社会公正,用科学发展的方式满足贫困人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破解生活贫困与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怪圈。生态文明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公正性,是要保障人与人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避免生态建设沦为限制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发展的工具。本着谁受益谁付费、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公正地处理各种关系,促进生态权利使用及生态责任分担的公平性。生态是民生的保障,民生是生态的价值体现。习近平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关系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必须致力于调整发展成果的分配,既要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又要关注社会整体和他人的利益,兼顾不同的人、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实现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因为生态文明是需要社会成员共同努力方能实现的,在人们无法共享发展成果的情况下,很难形成生态共识,以人为本的公正性是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

四、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价值目标

在不断扩张的资本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更多地注重生活产品的获取,以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人们成败与价值,以致于出现了以破坏自然的方式急功近利地获取利润的现象。人类中心主义使人沦为物的奴隶,在制造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同时,也造成了人的片面化、畸形化发展; 生态中心主义则过分强调自然的价值而忽视了人的价值,对于人之尊严和价值的漠视,忽略了创造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必将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人不是自然的主宰,却是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离开了人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将人的价值作为其绝对的价值,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最为基础的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定向,一切的研究、实践均应该以此作为起点和归宿。强调人是发展的目标和归宿,并非贬低自然,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具有道德灵性的人类归属于自然,那么,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也就是抬高自然界的价值和地位。针对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人的畸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并把它作为人类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价值目标,体现在其处理所面对的各种关系中,强调发展从物本位向人本位转变,更加强调独立的人格、丰富的精神世界、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然的亲和等,克服了以往经济活动中见物不见人的缺憾,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把人从物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

(二)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生态文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展现和外在化的客观表现,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其水平高低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和自然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创设人的良好生存环境,是人类自身获得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在关注自身生存问题时提出了顺应自然、维护自然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是在生产力获得发展的基础上要实现的更高追求。要营造有利于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注重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使民众成为建设成果的享有者。生态实践活动要尊重人的创造精神,鼓励人的智慧力量的发挥,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要避免人与劳动产品的分离,使人类获得劳动产品的恩泽反过来又滋养和丰富人的本质力量,这样有助于促进人本质力量的不断提升和充分发挥,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 三) 通过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坚实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也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人的实践改变着生态环境,人的全面发展情况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发展的程度越高,就越有能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的全面的发展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人将自己的理想、智慧和激情,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融入到劳动对象中,在这一自主性创造中,人也受到自然给予的智慧和力量,这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实现了人化自然和自然化人,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只能靠人来实现,一定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中,不断把握以人为本、逐渐地由自发进入到自觉状态的实践活动。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建成高度的生态文明,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论文   工学论文   环境工程   生态   视域   自然界   生态环境   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   利益   人类   自然   价值   环境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