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炭生产的现状及应用

论文关键词:竹炭生产 现状 应用

论文摘要:介绍了竹炭生产的现状,包括竹炭的生产工艺与生产产品,了竹炭与竹醋液的主要应用方向,指出竹炭产品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竹炭是竹材热解得到的主要产品,在热解过程中还能够得到大量的副产品——竹醋液,它是水溶性的液体混合物。

1竹炭生产的现状

1.1生产工艺

(2)土窑烧制法。它是采用燃料(木材)直接加热方式,即窑口由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上升到窑顶后,向窑内扩散,其中大部分热气流流动在上层,有小部分热量向四周辐射,由上往下缓慢干燥并达到预炭化;燃烧窑内部分竹材使窑内温度继续升高,除去挥发性物质,此时窑内烟气循环流动,各点热量和温度基本均匀,完成炭化和精炼阶段,得到结构致密的竹炭。土窑烧制法通常有烟熏预干燥、干燥、预炭化、炭化、煅烧(精炼)、自然冷却等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温度,烟熏预干燥阶段为60 100 ,干燥阶段为100 150 ,预炭化阶段为150 270 ,炭化阶段为270 450 ,煅烧阶段为450~1 000 。从目前土窑烧炭的过程来看,各阶段的温度和炭化速度要通过操作者眼观鼻嗅,一是观察烟囱及窑门出烟口烟的变化;二是通过闻烟味来确定。土窑用的鲜毛竹,一般在室外放置1周左右,再放入窑中进行烟熏预干燥,大约要1周,而自然冷却至窑口温度50 60 时也需要1周,出窑一般也要2d。因此,从装窑到出炭一般要25 30d,竹炭得率为20%左右。工艺合理,后期氧化燃烧的量少则得率超过20%;否则会低于20%,甚至更低(因空气漏入或空气量进入过大)。土窑造价便宜,精炼温度高,竹炭密度大,但质量稳定性差,得率不高。 据安徽省不完全,1999年竹炭产量约4 000t,2000年达5 000t,预计2001年将突破1万吨,出口创汇逾亿元。目前,竹炭售价在5 000 10 000元/t,竹醋液5 000 7 000元/t,烧制6 7t新竹材可热解成1t竹炭和350 650kg竹醋液,每吨竹材可增值3 4倍。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竹炭分类标准,生产上分为3种:①按精炼度分。其原理是根据木炭电阻测定其炭化度,测定范围是100 108Ω,其指数0 8称为精炼度,109Ω以上的精炼度为9。炭化度越高,电阻值越小,精炼度值越小。②按竹炭形状分。③按导电性能分。竹炭导电性常与竹炭的密度、精炼度、含水率、灰分含量等因素有关,导电性较好的竹炭要求密度较大、精炼度高、含灰分少、电阻值较小。生产中常用电导率仪来粗略判定竹炭的导电性。按电阻值大小可分高、中、低三等。

2竹炭与竹醋液的应用

2.1竹炭应用

(2)水质净化。因竹炭是多孔性,具有大的比表面积,有很强的吸附性,适合于河水和生活用水的净化。

(3)居室调湿。将竹炭作为住宅居室床下的调湿剂可以遏制湿度上升和霉菌、微生物的繁衍,同时还可将竹炭放置于地板下,起到防菌、调节湿度的功效。

(4)吸附异味。可将炭放入冰箱中消除食品等的异味,保持食品新鲜不变质;放入米缸可防止彀虫的生成,保持米缸干燥确保米质;放入橱窗、柜子和钢琴内,可除湿、防霉、除臭;放在汽车内可消除异味。在煮饭时放入竹片炭可吸附白米所含的农残留物,且能使米质变软而不粘;放置在电脑、和微波炉等旁边,可遮挡电磁波辐射,有利于健康。

(5)产品。利用竹炭的多孔结构和吸附特性,可用于汗水、口水及室内湿气的吸附,且能释放出天然的香气,提高人的睡眠质量。竹炭辐射远红外线,能渗透血管,刺激身体各经络的穴道,改善身体器官机能,所以可用竹炭加工成保健炭枕、床垫等床上用品和汽车坐垫。

(6)鲜花水果保鲜。花瓶中放入几片竹炭,能够延长鲜花的凋谢期;水果箱中放入几片竹炭,能起到一定的保鲜效果。

(7)美容美肤。已开发竹炭肥皂和香皂,能使皮肤增白清爽,且对皮肤病有一定的和治疗作用,目前正在开发牙刷、牙膏等日用品。

2.2竹醋液的应用

(1)熏制火腿和香肠。经澄清的竹醋液浸渍的火腿和香肠,再进行烟熏,火腿和香肠不易生虫,味道更鲜美。

(2)除臭味。将竹醋液喷洒在卫生间等有恶臭的地方,能消除臭味,保持空气清新,喷洒1次能维持3 5d。夏天还可作为香水消除身上汗臭等气味,并使人感到凉爽。

(3)医治脚气。脚气经竹醋液清洗能起到止痒治愈功效,一般在竹醋液中浸泡0.5~1.0h取出擦干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论文   工学论文   材料工程学   导电性   竹材   精炼   火腿   异味   香肠   干燥   放入   温度   阶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