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思想的三维意义结构

"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摄了一个动态、开放的意义结构系统。它不仅横向地表现在其三个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上,而且纵向地表现在其意义结构的立体感、层次性上。本文旨在揭示这一重要思想三个方面的丰富内涵。

一、唯物史观内涵:“一体两翼”式的理论构架,发展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论”,并赋予其明确的价值指向

所谓“‘一体两翼’式的理论构架”,是就“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构成而言的。其中,“一体”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共产党人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价值指向;它以人民为最高的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实践及利益实现程度为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集中体现了“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构成“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灵魂。而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不断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由此,在人民利益这个“体”上,就必然性地生长出“两翼”来,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个“翼”,依托于人民利益这个“体”,表现为相辅相成的双向互动关系。

从上述理论构架来看,“三个代表”思想很象一只翱翔于九天之上的大鹏,具有优美的动感和坚实的立体感。与传统“平面”式的“两个文明论”相比,“三个代表”思想在继承前者的同时,又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继承的意义上说,一方面,“三个代表”思想肯定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第一位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这一思想认为,社会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因此就要“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58页。),并为前者提供精神动力和政治指南。

“三个代表”思想对“两个文明论”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从唯物史观层面明确规定了两个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指向。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两个文明是有机统

一、缺一不可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道理正在于此。但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两个文明论”中内涵了一个“价值悬设”问题,这就是:两个文明,为谁建设?这个问题,传统的“两个文明论”没有明确的回答,而“三个代表”思想则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主体、建设成果的受益者和最高评判者。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91页。)这一规定,赋予两个文明以至关重要的实践主体和价值指向,使两个文明得以统一于人民利益这个“体”,并在理论上获得了“一体两翼”式的跃动型立体结构,很好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这种推进显示了马克思主义者登高望远的理论眼光和把握时代的自觉能动精神。它表达了这样一种理论自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本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住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把握住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二、发展观内涵:从发展哲学层面表达了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可持续发展观 首先,“三个代表”思想凸显“发展”这个主题。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思想,就是为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它是我们在新世纪“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53页。)从“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看,无论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都体现了强烈的发展意识。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一主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不断发展中,“三个代表”思想的正确性才能得到证明,其指导实践的巨大理论威力才能得到发挥,实践“三个代表”思想,掌握理论是前提,推动发展是关键。 第三,在发展主体上,“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其表现之一是把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这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先进性、人民性;表现之二是强调“人的现代化”,并视之为发展的本质和关键。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人们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性变迁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其知识、心理、能力素质的发展程度,既是测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又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就要“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56页。),不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发展观,就是“人民主体论”的发展观。与资本主义社会“为物的增长而牺牲人”的“资本拜物教”相比,这种发展观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三、党建内涵:21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指南,它很好地体现了“三个统一”

“三个代表”思想着眼于思考和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建设构成“三个代表”思想直接的、主要的理论关注域。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最新形态,“三个代表”思想在形成过程中,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理论形态上,体现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在指导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统一,使“三个代表”思想构成博大精深、生动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

(一)“三个代表”思想在形成过程中,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这一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总结8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这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高度理论概括。 ——这一思想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国内新形势的战略应对。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这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而有新的发展;我国已加入WTO,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既带来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又对我们构成严峻的挑战,各大国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和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情况看,面对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后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我们思想上不清醒,工作中不注意,是很容易搞散的。”(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72页。)世纪之交,着眼于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我们党把握世界的理论眼光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二)“三个代表”思想在理论形态上,体现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

这就是说,“三个代表”思想既是立场,又是观点和方法,是三者的有机统一体。概括起来,就是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建设一个“三个代表”的党,按“三个代表”的原则来建设党。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既是“三个代表”思想科学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正确理解“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这是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规定了的。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工人阶级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不是为了本阶级的特殊利益,而是为了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共产党执政,实质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这“两个先锋队”的立场是有机统

一、不能割裂的。一方面,坚持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确保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必要前提。“三个代表”思想自始至终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这在其每一部分内容中均得到强有力的表现。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主体,“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生产力层面的典型表现;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者,其他阶级的政党也不可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其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严格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文化层面的典型表现,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不可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不可能创造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他阶级的政党也不可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工人阶级是在解放全人类的世界历史运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它消除了以往一切阶级的局限性,实现了阶级利益与全体人民利益的最大统一。“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社会利益层面的典型表现,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谋求的都是与阶级外部成员利益相对立的特殊利益,其他阶级的政党也不可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我们必须对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有正确理解。所谓“工人阶级先锋队”,就是指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前进方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并组织和指挥工人阶级为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它并不是只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就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若离开这一前提,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都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必然要求。工人阶级政党之所以是最先进的政党,就在于它丝毫不带有剥削阶级政党的政治狭隘性,始终能以解放全人类的宽阔胸怀,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党只有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治本色,反之,党如果忽视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就会“画地为牢”,就会丧失其群众基础,其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治本色就无法保持。“三个代表”,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就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立场。

3、这一思想涵摄了党的建设的方法论原则,即按照“三个代表”原则来建设党。 这一原则从方法论层面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统一:一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着眼,一方面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党的建设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先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作用,党的建设必须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并把这两个方面统一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合力”,“开”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唯一正确的路径。二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统一。党中央最近强调,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所谓“统一思想”,就是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三个代表”思想上来,这是确保我们党凝聚力、战斗力的思想前提,也是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这是一个必须明确的基本点。要使“三个代表”思想真正成为党的组织肌体的灵魂,就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把“三个代表”思想灵魂与党的组织肌体有机地统一起来。“三个代表”思想同时又必须具体化为党的作风。这“三大建设”中,思想建设是灵魂,组织建设是实体,作风建设是具体化表现。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三个代表”思想内涵的党" 建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色。三是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一方面,要看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高纲领与其先行准备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内在联系,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把握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否则,就会丧失正确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制定和贯彻符合现阶段实际的实践纲领和现行政策,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扎扎实实把现阶段的事情做好,而不摘超越阶段的“穷过渡”。这两方面的结合,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辩证法。

(三)“三个代表”思想在指导21世纪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质,直接服务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现实目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要求,又是我们正确理解和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三个代表”思想在走向实践、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关节点”:

2、制度建设。抓党的建设,教育固然重要,但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能够保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和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一整套制度,并用法律、法规、政策、纪律、教育等各种手段来保障这套制度能够得到严格遵守。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来建设党,关键是如何做到“三个代表”,把“三个代表”思想诉诸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践。而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实践活动。反之,若只强调思想改造,而忽视制度建设,“三个代表”思想的贯彻就失去了制度保障。多年来,针对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等问题,我们党开展了深入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无疑是必要的,也收到了不小的成效,但腐败现象仍难以扼止,个中原因,值得深思。“从根本上来说,这涉及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问题。”(注:《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46-547页。)也就是说,我们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尚有不成熟、不完善之处。要改革和完善它,最根本的是加强制度建设。党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靠制度来坚持;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新鲜经验,要靠制度来坚持;“三个代表”思想要转化为成功的实践,也要靠制度来保障。在这方面,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来建设党与“从严治党、制度管党”是根本一致的。

以上从唯物史观内涵、发展观内涵、党建内涵三个方面分析了“三个代表”思想的意义构成。不难看出,这三个方面内涵是有机互动的,并在互动中整合为开放式的三维意义结构。其中,唯物史观内涵是“三个代表”思想深层次的哲学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理性思维;发展观内涵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实体性内容,“三个代表”思想只能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实现;党建内涵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发生点和直接的理论关注域,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在党,它体现的是“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科学逻辑。这“三位一体”式意义结构,既赋予“三个代表”思想以稳定性、科学性,又赋予“三个代表”思想以鲜活的生命力,内在地推动着“三个代表”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起前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   思想   代表   先锋队   工人阶级   党的建设   中国   阶级   内涵   利益   意义   理论   结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