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谢灵运的出仕思想与仕途挫折

出仕思想,可以说是所有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浸染的文人士族所毕生追求的理想。谢灵运作为出身于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的一员,自然也会怀有强烈的出仕思 想。其主要原因便在于,一方面谢灵运的父辈们多担任朝廷要职,他从小便深受家族传统思想影响,另一方面还与他的个人理想抱负紧密相连。在《晋书谢鲲传》中就有关于谢灵运家族的相关记载:(鲲)父衡,以儒素显,仕至国子祭酒。即使是在晋室南渡之后,谢氏家族中依然有人在朝廷中担任要职,谢灵运本人也在出仕之初便袭封康乐公,被东晋皇帝赏识任用。

由于谢灵运的家族属于士族大家,家族成员多为身居要职,家国天下的出仕思想在他眼中自然远超常人。他曾在《自理表》中回忆道:未闻俎豆之学,欲为逆节之罪。后又在《答中书》写道:我暨我友,均尚同耻。仰仪前修,绸缪儒史。由此可知,儒学思想已成为谢氏家族重要的教育思想。据一位来自韩国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谢灵运所作的所有诗歌中引用儒家经典的典故多达431次,而引用老庄119次。虽然这个统计并不一定十分准确,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谢灵运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说到谢灵运的出仕思想,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对其影响深远的人物,那就是谢灵运的祖父谢玄,谢玄的丰功伟绩常常让谢灵运敬佩不已,他也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自己祖父的傲人功绩,如在《撰征赋》中写道:晏皇途于国内,震天威于河外。后东齐而已宁,指西崤而将秦。以及后来在《山居赋》一文中也以较为得意的口吻写道:余祖车骑建大功淮淝,江左得免横祸。

拥有如此显赫的家世和明确的奋斗目标的谢灵运本该在官场上取得一番作为,然而实际情况却让他屡遭险境,在谢灵运出仕之初适逢晋宋易代之际,北府兵将领的核心人物刘裕、刘毅二人之间围绕最高统治权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士族社会也由此发生了分化。谢灵运因受其族叔谢混的影响,从政之初便选择了站在了刘毅这边,就任其幕僚,然而刘毅最终以兵败自杀的结局而告终,谢氏家族的领军人物谢混也在此次斗争中被杀,谢氏家族因此受到重创,从此衰落,谢灵运不得不自觉地承担起了延续家族传统的重担。

一直满怀济世救物的豪情的谢灵运不得不从原来刘毅的阵营转投刘裕,并于义熙八年(413)担任了刘裕的太尉参军,接着又在第二年的二月出任秘书丞,此后又于义熙十一年(415)出任刘裕仲弟刘道怜咨议参军,转中书侍郎,一年之后又担任世子刘义符中军咨议、黄门侍郎。短短五年时间便经历了五次升迁,分别效力于3名当时最有权势的人,连刘裕的次子刘义真也与之交好,由此可见当时谢灵运的仕途之路较为平顺。因此,意气风发的谢灵运非常希望能借此良机,在政治上大展身手。

然而时隔不久,谢灵运便遭遇接二连三的政治打击,先是好友刘义真在政治上失势,被权臣徐羡之等人密谋杀害,依附于刘义真一派的官员均遭到徐羡之、傅亮等人的蓄意排挤与打压,而敢于够扇异同,非毁执政(《南史谢灵运传》)的谢灵运因此发起了对新朝权贵的正面对抗,最终却被贬官至边地永嘉出任太守,也由此开始了自己为期一年有余的永嘉生活。郁郁不得志的谢灵运在这一期间的吏治生活并不得意,本传中有记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之后便称病返乡暂隐山林,但心有不甘的他也在等待新的出仕机会。

其实,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失意与仕途挫折,谢灵运依然对其仕途抱有幻想与希望,甚至是在其隐居始宁期间,就曾经被隐士孔淳之讥笑其不能遗曲盖之貌(《世说新语言语》),谢灵运对此回答道: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从其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从来就不是一位真正的隐士,纵情山水,只不过是其政治失意时的情感慰藉,他最终的归宿在于庙堂之上而非山林之远,诚如他在《逸民赋》中对自己的描述:其见也则如游龙,其潜也则如隐凤。当然,在其出任短短一年的永嘉太守期间并非外人所传的那样整日流连于山水之间,在其岗位上面毫无建树,而在《温州府志卷三》的《永嘉县志》中却有如下记载:为永嘉郡守。德惠及民皆民所不能忘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谢灵运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地位还是非常之高的。谢灵运在任期间十分关心农事生产,他在《白石岩下径行田》一诗中有写道: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他的每一次出行并非仅仅在于游山玩水,而是带有目的性地四处考察当地农事生产,并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

曾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多人都一致认为在谢灵运的思想体系中,出仕思想只是他道家思想的一个补充,而并非主要思想,如一些学者认为的他的思想包含着儒、道、释三家思想的成分,而以道家为主 、儒家思想也是有的,只是比较淡薄,不像道家思想那么浓厚 。但是在笔者看来应该是恰恰相反,谢灵运一生的政治生涯十分坎坷,先后多次深陷政治斗争的风波之中不断被贬,在经历了数次出仕后归隐,又隐而复仕的矛盾行为中,真正左右其思想的唯有从政致仕一条而已。因此,出仕才是真正贯穿谢灵运一生的思想主线,也是他坎坷的从政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道理,在多次遭遇政治困境乃至绝境的他才会对当朝统治者那样失望,甚至绝望。这其中当然也有谢灵运他本人的原因,他性格孤傲,性格偏激,政治敏感度不高,投靠之人也多以与他相似的才华出众者为多,而非政治头脑或军事实力。他缺少政治的前瞻性,每当己方失利,他总是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抱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政治幻想,如他在政治初次失利之后,投靠了刘裕并与其次子刘义真关系密切,便悉数将自己的政治生涯都压在刘义真的身上,结果事与愿违,反被其它臣子陷害而遭到贬官,失去了政治靠山的谢灵运由此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将就此终结,他也因此消沉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只能通过游山玩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此乃人之常情。

纵观谢灵运的政治生涯,仅仅经历了华丽的开场之后便一直沦为了别人的炮灰,直至最终黯然地落幕,也未有大的政治作为。显赫的家世以及出众才华只能让他在出仕初始拥有许多便利条件,自视甚高他缺少政治家的远见与人情世故,他在出仕一开始便站错了队伍,此后又次次站错,择错良主,在门阀士族的你争我夺中,自许为才能宜参权要的谢灵运终究一败再败,最终落得客死异乡的结局,也只能让人扼腕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论文   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   仕途   太守   永嘉   士族   思想   要职   道家   挫折   生涯   家族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