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课程如何走出教学困境探析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担负着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沟通古今的重要使命。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学生就业的困难,当前许多院校古代文学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教学质量明显下滑,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接受状况普遍较差。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学习古代文学距离现代生活太遥远,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用处,学习毫无意义。在学生看来,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学习无用的古文,远不如学习外语、计算机来得实际。在他们看来,古代文学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学习传统文学,根本无法适应现今飞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较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传统教学方式落后,几乎完全是一种功利性的应试教育。要改变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认识,只有认识到古文有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传统教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古代文学虽然产生的时间距今久远,但它所反映出的人性精神却是古今相通,生生不息的,它所关注的一系列问题,诸如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身心问题、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追求等,是人类从古到今都在思考的问题,古代文学中所蕴涵的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不已。通过学习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健全当代人的精神。因此,针对现实状况,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仅是围绕文学作品分析讲解这种教法,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感受文学作品中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贯通古今,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从不同角度找到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从古代文学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力量

热爱祖国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应有的观念,但如果连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都不了解,热爱又从何谈起? 失去这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和信仰,学生会在当今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下,失去方向陷入迷茫。在中国古代,国家命运和个人生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都和他的国家休戚相关,年轻时,在内政外交方面不懈努力,使楚国曾出现国富而法立的政治局面。后来被楚国贵族谗言诋毁,流放江南荒山之中,过着孤独凄苦的流亡生活,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他仍然心系祖国安危,哀叹民生多艰,痛恨祸国殃民的群小,感念于自己的悲惨遭遇,写下大量诗篇,用诗歌表达了他对祖国人民的忠贞和忧虑。最终,痛感国家败亡,自己又无力挽救,以身殉国。杜甫的诗是时代风云、社会现实和诗人生活的真实记录,被人们誉为诗史。安史之乱使唐王朝急剧衰落,叛军长驱直入,战火烧遍了中原,王朝政权一度摇摇欲坠,关注国家命运变成了杜甫诗歌中非常突出的内容。当他目睹长安陷落、国破城荒的景象时,写下了《春望》这千古传颂的爱国诗篇。为祖国残破而忧,必为收复失地而喜,当诗人流寓梓州时,忽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写成他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和还乡快意,表现出真挚的爱国之情。还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风尚,岳飞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在古代,像这样的爱国志士,不胜枚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的立身准则,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大学生应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这些崇高的精神力量,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塑造独立人格

现代社会,大学生生活道路较为平坦顺畅,容易导致他们热情有余而沉稳不足,心理承受力较差,感情脆弱。而在现实生活中,又往往面临着诸多的困惑、挫折,如学习、就业上的失败,理想与现实上的巨大反差,人际交往中的困难等。稍有不如意或遇到一点挫折就唉声叹气,甚至寻死觅活。近些年,高校学生因就业、恋爱等原因自杀的事情屡屡发生,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独立、和谐的人格,引导学生与优秀的作家作品对话,体会人生的意义,就成为古代文学教学新的目标。如孔子提倡仁礼,在家庭生活中要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继而扩展为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倡导对人的普遍关怀,拥有这种伟大的情怀使我们在立身处世中永立于不败之地,他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提高个人素质修养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引导他们读苏轼的诗词,人与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往今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既然挫折困难都是必然的,那么就应该乐观地对待生活,勇敢地去面对挫折和困难,像苏轼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很多风险,犹如自然界的风雨,但他在穿林打叶的风雨声中吟啸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坦荡又傲岸不凡。风雨总要过去的,风雨过后,依旧归于平静,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这种对待打击和挫折泰然自若、随遇而安,这种乐观的态度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使他得以保持心理的平衡,直到走完人生之路。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诗人面对苦难时豁达的生活态度,从中汲取对抗挫折和困难的精神力量,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使学生从中汲取巨大的精神食粮,形成健全的心理品格,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坚强地面对生活,面对挫折。这是古代文学给我们当代人的启示,也是古代文学能够获得吸引力,赢得学青睐的根本之所在。

四、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目标的提出对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古代文学向来是通过对经典作家作品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教师在讲授古代文学时也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对一般性的古代文学知识的介绍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很多时间,这些都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从近年来高校中文专业的就业情况反馈来看,学生除了新闻、媒体、学校、政府、企业等行业外,文化娱乐公司、广告公司、婚庆公司等新兴产业也招纳了很多的毕业生,个人良好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他们能够就业的良好条件。因此,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老师应将古代文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相结合。一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古代文学可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丰富语言、提高表现技能。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多读背诵文学作品,尤其是大家、名家的作品。读是写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博古通今才能思维敏捷,有话可写。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当下的文化市场,对于流行文化中的热门话题要加以了解,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结合作品中的重点、难点和一些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笔谈、写小评论,使学生抒发自己的见解,教师从旁引导、启发、评判、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核辨析能力。二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定期举办诗词曲赋朗诵会、演讲赛等活动。在一次次的比赛、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使他们善于表现,在各种场合都能应付自如,在就业的过程中增加有力的砝码。三是利用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无与伦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之美;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的人格之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粗犷之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清新之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豪放之美;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之美;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建筑之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山水之美等不胜枚举。无论古今,美的感觉总是相同的,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无论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不无裨益。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学以致用,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古代文学》课程要改变传统的只讲赏析,与现实脱离而无用的认识,使其有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现实,贴近社会,力求实用,从古人的思想中挖掘出智慧、经验为当下服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实用性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论文   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   探析   文学作品   困境   挫折   困难   现实   传统   能力   课程   精神   社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