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型发展背景下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而企业却找不到所需应用型人才。为缓解上述矛盾,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正式拉开了精英教育到应用教育的序幕。

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是我校化学、化工、制药、食品及生工专业的一门平台课,该课程的开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有机实验的一般操作技能及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分离、提纯方法,通过基础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准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及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普及教育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我校自升本以后,基础化学实验采用平台教学模式,分两学期开设无机、有机、分析及物理化学实验,其中有机实验课仅占19学时,课时偏少,学生还未适应、了解该实验模块便已经学完;其次,实验课的安排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及实验室的空闲时间协商安排,易出现时间冲突,也给教师心理上带来些不正规、不重视的想法。

1.2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传统,教学效果欠佳

基础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教学内容对于每个专业都是一致的,教师课上讲解、演示,学生再操作,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体现各专业的侧重点,也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再者,传统的实验考核方法让学生养成了报告照搬硬抄,操作照方抓药的不良习惯,学生很难体会到实验带来的乐趣及思考过后的成就感,因此消极对待实践课程。

1.3学生安全意识弱、应急能力低

有机实验常需接触易燃、易爆、有毒试剂,学生在实验前后没有安全、环保意识,也很少查阅试剂的理化参数,实验过程中取用试剂不规范、产品不回收且随意倒入水槽。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如着火、乳胶管破裂喷水、加热套接口处冒火花等问题便会陷入慌乱、尖叫中。

2探索实验教学改革新方案

2.1整合教学内容,为各专业后续实验做好铺垫

作为平台实验课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各专业后续开设的实验内容,整合一套各专业均刚需的实验项目,注重实验思维模式的建立、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注意实验内容的衔接性。如熔沸点的测定及温度计的校正实验,采用提勒管测定固体物质的熔点,该实验对于各专业后续实验的开设意义并不大;蒸馏和分馏、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乙酸乙酯的制备则涉及多种常用基本操作,对每个专业而言都是必须掌握的。

2.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信息及网络平台的发展,省教育厅相继出台了多个关于普通高校信息化教育的文件,大力倡议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因此,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已成为发展趋势。针对有机实验教学,我们可以采取微课、微视频的方式,将实验操作录制成简短的视频,发布在教师个人空间或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更加直观的看到实验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实现师生互动,将有限的课堂延伸得更宽更广,学生有疑惑能够及时解决,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3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

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既能检验出学生的技能水平,也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改革传统的抄写-按方抓药-抄写-期末考试的方法,建立一套自学提问-标准自评-互动报告-拆分考核的新考核模式:课前,学生通过微视频+讲义自学,回答老师精心设置的问题,同时提出自己预习中的疑难点;课中,学生按照教师发放的实验操作评分标准给自己评分,做到认识实验操作,认识自身操作,有的放矢的学实验技能;课后,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点评学生的实验报告,及时发布学生作业的优缺点,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劳动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通过随机抽题的方式完成理论与操作的考核。

3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因此在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需将实践教学与地方特色或就业特色相结合,将地方高校专业办学特色上凸显出来,让高校更好地与所在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论文   工学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基础   有机化学   教学内容   各专业   实验教学   传统   高校   操作   方式   教师   学生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